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逻辑及路径

2021-11-25 06:28张宇
职业 2021年11期
关键词:技工职业发展

张宇

“适应”的本意是反应个体或群体与环境间的协同程度,有“调适顺应或回应”之意,是一种动态的、交互的、有弹性的历程,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互动效果,反映了个体或群体顺应或回应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需求的一种结果。“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被高度重视、不断强调和重申的话题。从已有政策和研究成果看,关于“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阐述和研究主要聚焦于职业技术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顺应、对行业企业需求的满足和对个体成长发展诉求的回应方面。进入“十四五”时期,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多元需求交织的时代背景下,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和重视“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问题,主要是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在适应新阶段发展需求、践行落实高质量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能力方面尚有诸多进步提升的空间。

职业技术教育应如何增强适应性,进一步满足内外部环境的诉求,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影响着教育体系的构建质量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效果。

首先,应明确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提升职业(技工)院校的政治站位。当前我国处于新的发展阶段,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之布局、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时局和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职业(技工)院校在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方案时必须考虑的时代因素。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发展是影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成和走向的重要变量,中国技术进步与创新是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后世界经济复苏分化的因素之一,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发展格局则是重塑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国际形势的变化影响着各级各类职业(技工)院校的办学战略抉择和教育教学方向选择。

其次,应主动回应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提升职业技术教育服务全局的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国的重大战略思想,需要各类教育提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技术发明和人才支持。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人人性(公益性)、实践性、技术性和应用性等特征是其体现类型特色的核心因素,也是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的重要基础。处于新发展阶段,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各级各类职业(技工)院校应主动对接、适应国家的战略发展需求,积极调整完善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和专业。一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对外开放和交流,依据学校发展需求,积极开展资源和人员交流学习,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秀模式和做法“引进来”;根据学校专业布局,集中优势专业力量,凝练形成可迁移、可传播的职业技术教育优秀经验,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经验或模式“走出去”,提升我国教育影响力和美誉度。二是積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发展需求。各级各类职业(技工)院校可根据学校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布局,选择“中国制造2025”中相关制造业产业链中的人才和技术需求进行对接,尤其要关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创新,用新技术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推进学校的专业改革和课程创新,为产业链高端服务,在产业链高端进行布局。三是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战略,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为农业技术进步提供指导和培训,为乡村资源开发提供方案和智力支持,为乡村人口转移流动提供现代技能和知识,为乡村文化传承创新出谋划策,为乡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提供指导和支持。

再次,应积极服务区域协同发展及地区产业发展。当前,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珠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协同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模式。因地理距离而形成的区域协同发展,通过人员和资源等的流动实现共享,有利于扩大资源的配置范围和效率。因此,区域政府应及时转换思路,从协同区域整体发展的角度统筹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现代职业(技工)院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及毕业生就业等方案设计的时候,在充分考虑地区产业和行业企业需求的同时,应拓展视野,立足地区,放眼协同区域发展的产业需求和人才需求,及时增加协同区域发展不足的专业,适当减少协同区域发展不易就业或就业人员剩余的专业,保证实现教育资源的够用和优用。

最后,应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内部要素和生态建设。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内部要素和生态建设的质量直接决定其顺应外部环境的速度和质量。在高质量发展新理念的引领下,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内部要素和生态建设需要从建体系、调结构和提质量三方面着手,以提升职业技术教育的自适应性和他适应性。一是建体系。尽快建设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外部开放融合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优化技工学校、中职和高职的比例,稳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逐步打通硕士和博士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路径,增加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并鼓励专业学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到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工作,反哺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设和完善。二是调结构。调整职业(技工)院校的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增加新兴产业和新技术衍生的专业和相对应的课程内容;调整师资结构,加大企业高水平技术人员和培训师的引进力度,激活优化现有师资结构;调整校企合作结构,在与原有产业型企业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引入教育科技型企业,充分利用第三方企业的师资、教材和设备等资源,丰富优化已有的课程体系、教材资源、实习实训基地和人才培养模式等。三是提质量。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提高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在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创新的进程中,只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对冲环境变化、管理滞后和技术革新带来的成本上升,才能释放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创新的潜力,才能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因此,要注重提高职业(技工)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质量和实施质量,保障职业技术教育内部各要素的质量达到标准。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师资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项目编号:DJA160281,主持人:张兴会)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技工职业发展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技工到英雄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我爱的职业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拓展技工教育发展空间
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