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校招

2021-11-25 06:58邸飞
大学生 2021年11期

邸飞

校园招聘是我们求学阶段最后一门必修课,当然也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大考之一,因为它不仅考知识,还要“考”特质、能力、价值观等方方面面。面对扑面而来的校招,不少毕业生被打乱了节奏,仓促应战、节节败退。其实,校园招聘这堂必修课,还是可以“划重点”的,需要我们摸透它的脾气,掌握好节奏,看清新趋势,实时调整策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北京发布引进毕业生新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今年的校园招聘又有哪些新趋势和新变化需要我们“划重点”呢?

校招再提速,主线清晰、充分准备才能跑赢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已经成校招的基本组合,并且随着线上渠道的不断成熟,校招线上化的环节也越来越多。疫情前主要是网申,疫情后是网申和空中宣讲会,当前不少用人单位将HR的初面也放到了线上,线下环节也不断被优化,原来的多轮面试被合并打包1天完成,原来从人力资源部门再到业务部门的“层层闯关”校招模式,被改成了由“大boss带队”人力资源部门、业务部门全部到齐,一次面试,直接发offer。往年1个月的笔面试,现在三五天就能全部搞定,用人单位校招提速的目的只有一个,先一步抢到优秀毕业生,然后再用较长时间的实习来考察,留住最适合且最稳定的目标群体。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刚踏入求职大军的我们,大多数往往是后知后觉,需要不断地试错才能提高自己的笔面试能力,才能看清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在哪里?而现实是用人单位已经快到不给我们时间试错了。很多毕业生还在锤炼笔面试能力,自己最爱的用人单位已经来了;再或者,最适合自己的单位第一个给了offer,自己却不甘心想再找找,找了一圈才发现还是第一个最好。

怎样才能跑赢高速飞驰的校招专列呢?只有充分准备和主线清晰,才能应对自如。线上校招让用人单位提速了,同样也给了我们提速的机会。以往我们需要参加线下活动才能被高人指点“改简历”“讲面经”,现在各类就业指导课程满天飞,只要我们真听、真学、真练,从“小白”成长为“面霸”并不难;以往我们要了解用人单位只能去跑线下宣讲会,现在可以开启刷剧模式听空中宣讲会,只要我们想清楚“图什么”,找准主线、瞄准目标并不难。

前几日,我带过的学生给我发微信,跟我说他的秋招结束了,我和他开玩笑说:“别人才刚开始,你这就结束了?”他说:“老师,我为校招准备了好多年,我很清楚他们的笔面试套路,也清楚我自己想要什么,offer来了就签了,签了就去实习,这样又多赚一年工作经验。”

用人单位提速了,要想跑赢他们,我们只能比他们更快,快准备、快定位。

形势不断变化,调整策略、把握节奏才能不掉队

校招有自己的脾气,我们需要摸透它的脾气,跟着它的节奏,在对的时间点做对的事。从往年的情况来看,校招有四个关键词——提前批次、金九银十、秋热春凉、秋种春收。

提前批次:主要是把握好暑期实习,通过暑期实习寻找留任机会。

金九银十:主要是指9月、10月是校招黄金期,当然也是高峰期,会聚集大批高质量校招资源,越往后越少。

秋热春凉:主要是说秋招是绝对的主力,大部分校招资源主要集中在秋招这3个月。相比秋招的高热度,春招要冷清很多。

秋种春收:主要是指我们的求职往往从秋招开始,秋招是“播种”的季节,需要大量地刷网申、笔面试,只有秋招播下种,春招才会有收获。offer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当前面有人放弃,有机会递补的一定是陪跑到最后的毕业生。所以,秋招不努力,春招徒伤悲,陪跑不要紧,春招有机会。

整体来看,节奏是怎样的呢?

5月——6月,求职准备,制订方案,练笔面试,申请实习;

7月——8月,暑期实习,在线听宣讲,找准目标,练笔面试;

9月——10月,听宣讲、投简历、刷网申;

10月——11月,网测、笔试、初面;

11月——12月,部门面、BOSS面(终面)、体检;

12月——1月,签约,实习;

2月——3月,调整、补录、定向找;

3月——4月,查漏补缺,再找找;

5月,实习实践,下一年。

基本的节奏和套路我们已经掌握了,除了前面提及的“快节奏”和“再提速”之外,还有哪些新趋势呢?主体依旧平稳,主要是本科毕业生求职,受外部因素影响,出现了新变化和新契机。

继续深造是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受疫情影响,考研热度空前高涨,很多本科毕业生放弃求职成了“考研专业户”。本科毕业生都去考研了,想招本科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叫苦不迭,网申量不断下滑,招不到合适的本科毕业生,最难“就业季”也成了HR们的最难“招聘季”,供需两端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

对于本科毕业生而言,当众人都去考研时,另辟蹊径、错峰求职难道不是一种好的选择吗?而且,今年北京市引进毕业生新政,给本科毕业生选择北京市属单位留京打开了新窗口和新契机。以往,本科毕业生在京落戶有很高的门槛,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只能没有户口在北京“漂”着。新政之后,本科毕业生落户门槛降低,符合要求的本科毕业生甚至还能“自带户口”,既能错峰避开激烈竞争,又能有更好待遇,对于本科毕业生求职,这个契机不容忽视。

主场优势有增强,守住主战场,敢于破圈才能有突破

我们都知道校招的主渠道是学校,学校是我们求职的主场。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主动来的一定是最青睐我们的。尤其是当今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进校招聘审批手续非常严格,历尽“千辛万苦”也要进校的,一定是真爱。

而且,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也逐渐意识到线上校招是一把双刃剑。短时间内效率确实提高了,一场空中宣讲会动不动就在线几十万人,不用全国到处“跑高校”。但线上渠道用久了就会发现,看上去热热闹闹,但真正目标高校的关注度却在往下掉。所以,经过这两年的沉淀,用人单位反而比以往更关注与目标高校在多个领域的深入合作,主场优势会有所增强。

因此,对于我们求职来讲,先要守住自己学校的资源,第一梯队要投的,一定是学校转给我们的,大到公众号的头条,小到微信群内的消息,都不能轻易放过。那除了第一梯队之外,后续的梯队还有哪些呢?整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渠道:

同类别或目标就业地高校,是“主场”外强有力的补充。记住一点,属地高校的属地就业资源,一定是最丰富且质量最高的。比如,我们想去上海求职,那么上海高校的就业信息网一定会给我们很多资源。

就业地人社部门,是属地高质量就业资源集散地。近几年,“抢人大战”越演越烈,各省市区人社部门作为人才引进的“主力军”,它们会整合属地内最优质的就业资源组团“走出去”和“请进来”。

国聘是高质量企业资源的国字头大平台,集合了国内优质的国企、央企及知名民企,有大量优质的校招资源。

还有就是智联、猎聘、前程无忧等第三方平台,这些综合类招聘渠道的集合者,信息量会比较大。

校招渠道是相对稳定和畅通的,但也出现了一些新趋势。“跨圈”和“跨渠道”校招越来越频繁,今年尤其突出。以财经领域为例,各大金融机构都在布局数字经济时代转型,对计算机和信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非常大。而毕业生的求职方向却比较集中、单一,以前的师兄师姐去哪,我就去哪。不了解的,就算说破嘴皮也不考虑。尽管金融机构这边求贤若渴,但计算机和信息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首选依旧是互联网大厂。

所以,我们求职的时候一定要敢于“破圈”,突破自己学校、专业和师兄师姐们固有的“圈”。虽然我们在这个圈内有一定的优势,但往往这个圈内竞争会非常激烈,与其在圈内“卷”,为什么不“破圈”,挖掘自己在其他圈的相對优势,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其他圈内搭建专业护城河,做到不可替代,这样还会愁人生地不熟,职业发展受限吗?

求职是个体力活,更是门技术活。我们需要知己知彼,知己就是要尽早确定自己的主线,做好求职准备和求职定位,知彼就是要摸清校招的规律和节奏,对的阶段做对的事,不跑偏、不掉队,更要根据它的新变化和新趋势,适时调整策略和自己的求职期望。就像我们跑马拉松,每个赛段都要有每个赛段的方案,策略对了,坚持跑下去,跑赢的一定是我们!

责任编辑:丁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