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追问 让课堂走向深入化

2021-11-25 09:42林治妍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6期
关键词:神经科学探究

林治妍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不断革新教学策略,注重过程性、体验性目标的达成,利用课堂中的师生有效交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帮助学生培养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从了解“是什么”深入到“为什么”,通过不断的实践经验,我们发现课堂追问正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手段。

一、科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追问经常会出现以下的问题

1、 提问呈现出典型的三段式模式:提问一回答一评价。

片段1

师:仔细观察小蜗牛们的运动状态,你们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它这么胆小,待在那里不出来。

师:你看到什么现象才提出这样的问题的?

生:这个蜗牛一直缩在壳里。

师:所以就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是吗?

生:点头。

一般的课堂追问整体长度较短,课堂呈现出典型的三段式模式提问一回答一

评价。

2、 教师课堂追问的深度不够。

片段2

师:古人对地球形状的描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古人都认为地球是平的。

师:为什么他们会得出这样共同的结论?

生:因为地球很大,走的感觉是平的。

师:哦,好,请坐。

这段师生互动交流没有触及到思维层面,没有涉及到这种现象背后的本质,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感官体验迅速解决,这样的追问没有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导致了课堂效率低下。

3、追问时总是带有明显的目的性的。

片段3

师:敲击铝片琴在老师敲击的过程中,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生:铝片琴一边的声音高,一边的声音低。

师:哪边的声音高,哪边的声音低

生:短的一边声音高,长的一边声音低。

师:哦,短的一边声音高,长的一边声音低,好。

我们联系追问的前后内容,可以发现,教师在提问前已经预设了学生的答案,因此设计的追问内容目的性较强,对于学生的回答有明显的心理,使得课堂追问流于形式。

二、解决问题的有效经验和做法

在科学教学中,科学核心概念构建地位重要,其中逻辑链条是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体系的关键。作为科学教师,我们要应针对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抛出适当的问题串,适时追问,引领学生一步步完成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到核心概念的构建。

1、思维卡壳时,启发式追问---明知故问

思维卡壳经常发生在学生知识的薄弱处,处于思维清晰和浑浊的临界点、矛盾点,学生出现的思维暂时性“短路”的现象。此时的我们,更应该抓住这个关键点,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提问,逐步培养起思维的活跃性、灵活性。

在科学教学中,启发式追问往往出现在遇到突破重、难点时,教师不直接给学生正确答案,而是通过追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动自发的去探究,最终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培养科学精神。

案例一

师:生锈是什么?(通过提问,探究学生对生锈的理解)

生:就像发霉一样。

师:发霉会怎么样?(探究儿童对发霉是如何理解的)

生:发霉就是坏了。

师:你怎么知道它坏了?(通过追问进行过渡,变换话题)

生:看它的样子就知道了。

师:它会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描述)

生:摸起来粗粗的、凸凸的、咖啡色,仔细看为一点一点的东西。

师:那你认为所有的东西都会生锈吗?(通過追问,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生:只有铁才会生锈。

师:木头会吗?(加深思考深度)

生:不会

师:那铁为什么会?(探究学生对铁生锈的理解)

生:就是因为铁老了才会生锈。

师:多老才算老?(探究学生对“老”的定义)

生:用了十几年

师:如果才用两年,会吗?(通过追问,拓宽学生的思考维度)

生:如果品质不太好,也会生锈。很容易老就是品质不好。

师:怎么样才会容易老?(通过提问,开启新的话题)

生:不好好保护就会容易老。

师:我们怎么做才算好好保护?(教师追问,帮助学生完善答案)

生:平常多给它喷几次润滑油。

师:还有呢?(引导学生继续思考)

生:不要有脏东西粘在它上面。

师:脏东西有哪些?(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描述)

生:灰尘、尘土、蜘蛛网、泥巴··…

师:灰尘也会掉在木头上,为什么木头不生锈?

生:因为铁和木头不一样。

此段对话围绕什么是生锈、哪些物品会生锈、如何防止生锈等关键性问题展开,我多次利用启发式追问,让学生在思维短路时能够打开思路,不断激励和鼓励学生,让他们去探索。及时的启发式追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启迪思维、同时发展想象。

2、思维错误时,质疑式追问---质疑问难

恩格斯说:”要明确地懂得理论,最好的道理就是从本身的错误当中,从亲身经历的经验中去学习。”作为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疏漏,而对于这些知识的理解才是课堂中真正的学习行为。因此面对课堂中的此类情况,教师要对症下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巧妙设计追问,敢于质疑,让学生的思维引入正轨。

案例二

1、打手背游戏,认识神经。

师:想不想继续玩游戏?接下来,请一位同学与老师配合,来做打手背游戏,感受司令部发挥的作用。(一生上台)为什么没有躲开?

生:司令部还没有发挥作用。

师:(再试一次)再来一次好吗?开始,躲的可真快。为什么呢?

生:司令部下达命令了。

师:脑不会说话,怎么把命令传递到手,让手躲开了呢?

生:靠的是神经。

师:没错,你的知识很丰富,神经就像是人体的电话线,能把人体各部分获得的信息及时报告给大脑,并能把脑下达的命令传达给人体各部分。

2、冰袋游戏,了解神经的分布。

师:关于神经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生:那神经又分布在哪里呢?

师:你猜猜

生:我觉得分布在手上、头上、胳膊上。

师:这有几个冰块,用它轻触身体的任何部位,你有什么发现?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配合我,你有什么感受?

生:碰到哪都觉得凉。

师:这个现象什么什么呢?

师:对,不管碰到哪都有凉凉的感觉,可见神经遍布我们的全身,我们每一寸皮肤、每一块肌肉、每一根骨骼,还有每一根血管都分布着神经。

在这节课中,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有限,同时神经相关的知识较难理解,因此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了错漏,老师没有直接的否定学生的回答,而是给出了实验材料,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同时以平和的心面对,不急不躁,通过不断的追问,让学生自己反思找到错误的根源,这样的学习过程会使学生对问题有更深的理解。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善待学生的错误,把错例当成是一种财富,让它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助力。

3、思维求异时,拓展式追问---刨根问底

在课堂中,追问时激起高阶思维的导火索,教师通过提问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思维现状,在互动中,教师要通过拓展式追问帮助学生拓宽思维的宽度、深度,使得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仅有问题可想,而且是有话可说。

案例三

在教授《岩石》一课时,在观察完岩石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分类方式把岩石进行分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没有按照常理出牌,而是特意给与了一块特殊的岩石,并追问到:

师:这块岩石应该分在那一队呢?放粗糙,还是放光滑呢?

生:光滑。

师:仔细看看,它这一面光滑,再看看另一面,粗糙的,应该放哪里呢? (同时用手演示,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生:都不能放。(很多学生脱口而出)

师:看来有时候也有例外的,因为它是天然的,在同一标准喜爱,很难给它分类。(抓住契机,拓宽學生的思维。)

一块特殊的岩石引发了学生的质疑,知道了前面提到的分类标准并不是完全适用的,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也是对学生的好奇心的刺激。针对这样的课堂情景,教师要把握住这样的关键期,顺势追问启发学生猜想,并进行实验,使得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更为全面、运用更加灵活,视野也更加开阔。

追问是科学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技巧,也是一种教学技术、教学策略,针对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追问也必须同时是有意义、有趣、有价值的。当然,作为教师,掌握追问的技巧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遵循科学的原则,能够静心倾听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使得追问能够在基于学生、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服务于课堂。其次,追问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从探究式、联想式、设疑式等方式中进行选择。最后,教师要精心筛选合适的问题,难度适中、时机恰当、内容明确。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精心为学生设计多样的追问,使学生在有效追问的引导下,产生探究兴趣,并在问题思考、解决中提升科学思维能力,为有效学习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伟.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科学课堂有效追问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0(09):29-32.

[2]付建立.小学科学课中的追问艺术[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9):123.

[3]李怡红. 关于小学科学课堂中追问目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神经科学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神经”语录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跟踪导练(三)(2)
“神经”病友
科学拔牙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