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传播视域中巴域民间故事的影像编剧研究

2021-11-25 15:42党超亿张杰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8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超亿 张杰

摘要:运用数字传播科技和数字影像手段,探索以巴域民间故事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策略和可行方案。以数字化表达、影像化演绎的剧作改编和编剧创作为切入点,探求在数字技术背景下,融汇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有效模式与合理路径。从而在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展示中华风采、传播中华神韵的实践中,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关键词:数字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巴域民间故事;影像编剧

一、数字传播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就巴域民间故事展开采集、整理、分析、研究,探讨其数字化表达、影像化演绎的选题策划、编剧创作、视频摄制等系列问题,对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传播,增进文化繁荣,建构文化自信有着积极的意义。

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运用各种生动感人的事例,说明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智慧。”[1]这一重要指示,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层阐释以巴域民间文学故事为代表的地方文化,以影视编剧的形式,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意性表达具中所藏纳的中国文韵、地方风采、文化内涵、历史底蕴、超凡智慧、超拔魅力。

在数字传播技术支持下,以巴域民间故事为范本,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民间文学改编成适于数字表达、影像演绎的文艺剧本;从而在国际传播实践中,更好地建构中国叙事体系、讲述中国故事、阐述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涵。在国际传播中表述中国声音、阐述中国精神,推广中国实践、推介中国理论,开创融通中外的文化传播新模式。以中国故事呈现中国智慧、阐释中国思想、弘扬中国精神,为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宏伟蓝图探索具体的实践路径。

在田野调查基础上,采集整理这些极具中国特色、地方特质的巴域民间文学故事,以全新的概念模式、创新的文本形式、新奇的结构范畴、新颖的表述方式,对原生故事进行创意改编和编剧创作。这在实施路径与方案设计的层面,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具体实践描绘了基本策略。

二、巴域民间故事数字影像编剧的创新思路

在巴山腹地、渠江流域、川东大地蕴涵有数量繁多、体裁多样、题材多元、内容丰富的各类民谣民谚、神话传说、传奇故事等特色巴域民间文学资源。其中尤其以主题健康、情节精彩、结构灵活的民间故事,最具鲜明的地方特色。借鉴央視的在创作《中国影像方志》中所使用的“超前创作理念和全新视听语言,运用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提炼地方县市特有文化元素,以相恰的文化体例与巧妙的视听语言,运用故事化的影像表达方式进行文化重构和演绎。如此,不但丰富了影像的文化内涵,增强了影像的观赏性;还为纪录片创新制作、创意展现探寻了新的方向。”[2]同时也为地方特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表达探索了新路径

这些民间故事或简约直白使人明理,或意蕴悠远发人深思,或惊艳绝伦令人赞叹,或恬淡质朴让人心静,或悲壮凄美唤人怜悯,或超凡离奇使人入迷,或精彩纷呈叫人称绝,或幽默风趣引人欢笑,或忧愤沉湎发人忧思,其故事背后的符号内涵、神话迷思与文化蕴藉,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与无穷无尽的经验智慧。

通过系统的田野调查和分析研究,为推动巴文化繁荣发展积蓄力量。为推进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和发展,促进区域文化建设与巴文化形象宣传起到积极作用。以巴域民间故事为题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影视编剧创作研究,以数字化表达和影像化演绎为着眼点,深入挖掘、创新开发巴文化资源,对推进以巴文化为主体的影视文化产业建设有一定助益。

借助数字技术手段,对体现中华文化特色、凝汇中华文化精髓,饱含乡土气息、藏蕴地方韵味的巴域民间故事的采集与梳理,以及剧本改编、影像编剧研究,从基层实际出发,践行国家宏观文化战略。从实处做起,践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智慧”的国家文化战略,为保护、传承、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的建构,传绪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积蓄力量。

就巴域民间故事开展剧本改编、编剧创作,为开展数字化表达、影像化演绎、新媒体传播提供文本支持;积极推进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建设,通过先进的数字传播技术和传播理念,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建构国际话语体系提供基础支持。

三、巴域民间故事影像编剧的基本策略

采集整理以“王幺贡爷系列故事、东乡白莲教传说、真佛山的传说、巴山大峡谷神话故事”等为代表的巴域民间故事,为保护、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实践行动,提供文本资料及基础支持。

在田野调查中,运用数字影像、数字图文、数字音频的全息、全真、全程记录、采集、存储、加工和剪辑整理,实现对巴域民间故事文本的初步掌握。再次基础上,我们以王幺贡爷系列故事为范本,就其主题思想、内容题材,进行归纳类分。

此处的“王幺贡爷系列故事”,是指“清道光年间生活在宣汉境内的乡贤王幺贡爷,乐善好施、关心民生疾苦,嫉恶如仇、敢于伸张正义,不畏权势、智斗奸官佞人的系列故事。”[3]经过系统的调研和讨论分析,笔者将这一系列巴域特色民间故事,划分为“民间生活事项篇、传统文学趣闻篇、机敏处变智慧篇、晚清官场文化篇”等四个大类。从其内容构成、结构形式、叙事线索、文化构成和主题思想等层面出发,就这些民间故事的文学叙事与文化内涵进行系统解构。

(一)民间生活事项篇

就反映民间生活、民俗活动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理清故事线索,进行两种类别的故事改编:其一,系列短篇故事的编纂、整理。把每则故事改编成短小精悍的微故事,为微视频和系列短片的编剧创作提供文本素材和故事原型。其二,中长篇故事的改编、撰写。把一系列故事统筹整编成反映民间文化生活、民俗生产活动中长篇故事,为大电影、连续剧的编剧创作提供故事母题和文本材料。

通过对口述文本资料的整理,为研究晚清川东地区的民间生活、民俗活动、民生状况提供更具生活气息的原生态材料。而就这些口述实录文本,策划改编、创作编撰的数字影像剧本的则可为之后的数字化表达、影像化演绎,提供基础支持,从而为数字传播、多媒介呈现、国际化传播提供可视化的资料文本和信息内容。

(二)傳统文学趣闻篇

根据传承人所讲述故事中提及传统文学的不同题材类型,进行故事改编。实现故事趣味与文学艺术的有机融合,休闲娱乐与社会教化的完美结合;将民间故事中的传统文学轶事,演绎成文学生活世俗化与民间生活文学化的活态呈现。

例如有关古代诗文、谜题、对联、楹联的故事,须设计两类叙事结构:其一,遴选涉及传统文学内容的原生态故事,进行系统的改编、整理。强化传统文学在故事结构和叙事表达中的地位,以传统文学要素作为故事主题表达和情节展开的重要内容。其二,改编某些本身即具有传统文学色彩或内涵的故事。将传统文学内容融汇、嵌入、嫁接到故事当中,增加其文化厚度、文学内涵,为寓教于乐的故事演绎注入传统文学的精神力量。

此处,不可为增加文学性而强加干涉,即不应刻意将原本并无明显传统文学要素的故事,强行灌注和拼接传统文学内容。因为过分强调传统文学内涵,或过多贴附相关内容,会改变故事的原生面貌,破坏故事的统一性和完整性,甚至扼杀其趣味性和可读性。

(三)智慧机敏处变篇

就王幺贡爷系列故事中,某些反映其智慧、机敏地临机处变、临事变通、临危决断的精彩故事进行整理、分析和改编。

此处借鉴民间生活事项篇的故事改变原则,设计两类叙事结构:其一,系列短篇故事的编纂、整理。将体现聪敏智慧、机敏行事的短篇故事进行更细致地解构和加工,编写成更具故事趣味性、戏剧冲突性的短小精悍的精彩短篇故事。其二,中长篇故事的改编、撰写。将反映王幺贡爷待人处事、应对危情时机敏灵活、智慧非凡的小故事,以巧妙的结构和情节设计,将其中必要的相关性凸显出来;把思维缜密、聪颖睿智的相关要素合情合理地整合、改编、统筹、归纳到一起,编撰成一套有始有终、起承转合、结构完整的长篇故事。将王幺贡爷智慧处世、机敏应变的有趣故事,改编成可供数字影像长篇剧本创作借鉴的优质素材和神话原型。

(四)晚清官场文化篇

将王幺贡爷系列故事中反映晚清官场文化的篇章,进行整理分析,为短篇改编和长篇整合提供便利。

通过民间故事展现晚清官场的基本面貌,还原近代以来我国地方社会在遭遇封建压迫与帝国主义侵蚀的情景,人们在政治昏聩、官场黑暗、民生凋敝、经济萧条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挣扎求生、抗争求存的原生景象。为研究近代中国地方社会政治、民生、社会、文化提供资料文本。

四、民间故事数字化传播的问题总结

本研究的问题和不足,集中提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对巴域民间故事的系统调研,尚处于采集、整理、归纳、分类的初级阶段。其统筹分析、系统归纳的结构研究,整体解读、个案阐释的文本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对巴域民间故事现象背后的“符号意义、文化内涵与意识形态蕴藉”的研究还未得到更深入地研究。故事背后的文化解读与意义解构尚需更精准、深刻、细致地挖掘和探究。

其二,对巴域民间故事文本解读,尚缺乏必要地文献支撑和资料佐证。现有文本多出于口述实录采集的文案和田野搜集的民间记录,口传文学和民间记录的客观性、真实性、可靠性须多方验证和探讨。此类民间故事需要更进一步地加强文案采集和文本资料的求证,通过系统地分析、整合,为后续数字化表达、影像化演绎的影视编剧工作,以及数字化传播提供文本内容;为深入研究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神话迷思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料;并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高标准、高规格、高概念、高质量的范例素材。

其三,对巴域民间故事的保护与开发,尚缺乏创新、有力的保障机制。一是民间文学故事口头传播的活态传承面临窘境。会讲巴域民间故事的老一辈传承人越来越少,爱听巴域民间故事的新一代青少年不见增多。二是民间文学故事创新开发的方法陈旧、效果甚微。对新媒体技术、全媒体传播、数字化表达、影像化演绎等创新保护和开发模式的应用不够深入。

以王幺贡爷系列故事为代表的巴域民间故事为题材、原型,运用数字传播技术,开展基于国际传播为目标的影像编剧研究活动。以形象化、可视化、影像化的表现模式,贯彻落实总书记强调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4]通过“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智慧、传承中国道德、弘扬中国精神”,深入浅出地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后蕴藏的神话迷思、意义内涵、文化蕴藉。

以巴域民间故事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若要在数字传播技术构建的全球化、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与文化传播环境中,实现自身生存、发展;就必须适应并灵活运用数字传播技术,以创新的影像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与精髓,演绎成绚烂精彩的数字影像艺术,在国际传播的舞台上绽放光华。

参考文献:

[1][4]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并讲话[EB/OL].中国政府网.www.gov.cn/xinwen/2021-06/01/content_5614684. htm.

[2]张世海,焦素娥.纪录片对地方文化呈现的创新——解析《中国影像方志》[J].中国电视,2019(7):5.

[3]达州市文化馆.王幺贡爷系列故事[EB/OL].www.dzwhg.com/ index.php/Home/Article/detail/article_id/2430.html.

项目基金: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2021年度项目资助研究成果,项目名称:“巴域民间故事田野调查与影视编剧研究”,项目编号:SLQ2021BB-14。

作者简介:党超亿,绵阳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影视人类学,民间文艺创作与批评。张杰,四川文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媒介教育、影视编剧与批评、民间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路径研究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维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探索
开展以“商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