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特点与学校应采取预防应对措施

2021-11-26 00:10曹巍巍
法制博览 2021年2期
关键词:心理特点青少年心理

曹巍巍

(吉林省白山市红旗小学,吉林 白山 134300)

一、青少年进行违法犯罪时的心理特点分析

(一)青少年认识比较低下,追求比较低级,具有一定的反社会性

心理机制具体是指个体的心理结构要素、心理功能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个体的心理结构要素主要由知、情、行、意等构成。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一般具有认知水平低下、精神世界比较空虚、心理需求比较低级、具备一定的反社会性等特点。大多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常常表现出较强的物质享受欲望,同时在满足这一欲望的过程中表现出不想努力就能有所收获的心理特点。在这些青少年各种生活需求的层次中,物质享受的需求一般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物质享受需求也成了这类青少年整个生活的重心。甚至在这类青少年人群中,各种能够满足其物质享受需求的产品、金钱等已经成为他们首要的追求或者是唯一的追求,从而偷盗、卖淫、诈骗、贩毒等等违法犯罪的手段构成了这类青少年实现所追求目标的必然途径。青少年还普遍存在心胸狭隘、嫉妒心较强、性情暴躁等的心理特点,这些心理特点也很容易导致报复杀人等行为的发生。一般来说,青少年违法犯罪与被害人之间常常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比如相互认识、交往、亲戚朋友等。

(二)自我意识较强

青少年时期正是自我意识进行发展的主要时期,这使得他们产生了自尊、威望、希望受到被人称赞的心理需要。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常常是在实现这种自我需要的过程中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恶性发展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青少年常常通过打架斗殴、奇装异服、抽烟酗酒等各种类似的行为来引起人们的注意,以此获得自身的精神满足。这些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常常在案件发生之前并没有过多的犯罪预谋,很多时候因为一件事、一句话等发生冲突,进而发生违法犯罪行为,一般不具备犯罪预谋性。自我意识形成的时期,青少年常常自我意识较强,是一部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2]。

(三)青少年对错误的“情义”需求较强

青少年对友谊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更是对错误的“情义”需求较强所导致的违法犯罪。这类青少年常常在他们对友谊的错误认识下,支配自己通过用“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现实行为所表现出来。许多青少年则是因为在早期没有得到他人的关心,自身对情感的需求比较强烈,使得这类青少年非常容易感情用事。青少年之间的感情对他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青少年也表现出了强烈的追求。

(四)青少年寻求刺激的欲望比较强烈

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一般具备认知水平较低、愚昧无知、精神世界比较空虚、缺乏正常的教育培养等特点。因此,这些青少年常常会通过各种方式追求身心的刺激,以此来填补自身比较空虚的精神世界。通过追求刺激能够使他们达到心理的平衡、满足。部分青少年狂喊乱叫、打架斗殴等的方式就是寻求刺激的需要,很多的违法犯罪行为也是因此而产生的。

(五)青少年对性欲和异性的占有欲比较强烈

一般来说,受到正常思想教育,拥有健康生活内容的青少年,会自我主动调节自身的生理需要,并正确地对待生活中对异性间的吸引,一般不会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对性欲、异性的占有上,避免了不可遏制的性欲需求的情况发生。但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常常在享受思想和低级乐趣的观念影响下,对性欲和异性表现出了特别的兴趣和比较强烈的欲望。由于自身的调节能力较差,并不对这类欲望进行克制,使得他们出现了低级的动物性,导致了他们在强烈的性欲需求下,产生了强奸妇女、玩弄异性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这类欲望的强烈程度甚至会使青少年达到疯狂的程度。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学校应采取的策略分析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法制

学校作为青少年获取法律知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学校的基本责任。首先学校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针对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素养和生理特征,结合时代的发展对于目前教育体系进行深入的改革,充实教育的内容体系制度。开展相关的法制教育,全面增加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观点,学校需要将法制教育融入学校的日常生活过程当中,设定相应的机构,加大监督管理制度。并且学校需要构建一支较为稳定的法制教育队伍,积极的取得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构建一支优秀的学校法制教育队伍,每周安排法律知识课程的教学,利用相关的媒体促进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实施[1]。

(二)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教育

帮助学生梳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可以帮助青少年拥有远大的理想以及较为崇高的信念,具有了远大理想的青少年学生就不会因为眼前的痛苦和得失斤斤计较无法释怀。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理性地看待人生当中出现的多个问题,让学生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去处理遇到的问题。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完善,我国社会生活当中出现了多个矛盾,导致出现了较多的新变化,并且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来自西方的思想也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生活习惯。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进行全面的提高,加强反应力,以培养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

(三)净化在校学生的身心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一直都在关注并大力支持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按照国内学校招生政策的相关要求,其年龄基本都在18岁以下。由于年龄结构较小,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且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仅有着青年期的独立自主思想,也还保留着单纯、幼稚的内心。这部分学生的主要特点是: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协作能力,人文素质较差,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等,而且绝大多数学校在教育学生上都是采取粗放式的管理方法,约束性要稍弱一些。

我们需要根据青少年具有较强可塑性的特点,让其能够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到违法犯罪行为对于自己和社会的危害性,第一加强法制教育,加强法制最根本的是进行法制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对于人的教育,并且全面强调法制教育需要从娃娃抓起;第二加强真善美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学校建设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制度,对于青少年存在的违法犯罪心理进行矫正,设定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学生解答生活当中存在的问题。

(四)净化社会环境,消除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土壤

环境作为影响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的核心,为了全面保障青少年可以实现健康成长,我们首先需要全面加强社会教育,优化社会环境。对于学校周边的环境进行相应的整治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精神食品,坚决整顿学校周围无照经营的娱乐服务场所,为学生的学习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需要全面强化市场监管,加强整治力度和措施,严禁各种淫秽物品的传播,保证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实施,加强打击引诱青少年犯罪的力度。最后为青少年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提供保证和基础,国家和社会需要高度关注学生的成长,加大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为青少年构建健康有益的活动场所,动员社会的力量,加强法制教育和观念教育[3]。

三、结语

学校是青少年进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地方,可以说是一片净土。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事件频繁发生,不仅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财产安全等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针对性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减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概率是一个十分重要并值得进行研究的课题。本文就青少年未违法犯罪的心理特点进行一定的分析,并对学校应当如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进行了相关探讨。

猜你喜欢
心理特点青少年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青少年发明家
心理感受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宫外孕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探讨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