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民事诉讼法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2021-11-26 00:10
法制博览 2021年2期
关键词:诉讼法民事导图

黄 新

(武昌首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伴随着民事诉讼法在法学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得到不断凸显,致使本课程受到了相关人士的高度重视。可是,多数学生却认为此课程十分枯燥无味,以此为背景,本文将深入研究思维导图在民事诉讼法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以期提高民事诉讼法的课堂教学质量。

一、民事诉讼法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民事诉讼法的重要意义在于确保民事实体法可以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得到切实应用,因此,这门法律是一项具有明显积极作用的程序法。而这门课程在具体的法学专业教学过程当中,也是一项需要师生共同给予高度重视的课程,不过,经过长期的课程调查可知,多数学生认为此门课程十分枯燥无味,且需要背诵较多内容,这就致使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积极性,相关人员在对有关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后,发现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下述两个方面:

(一)过多的内容,需要记忆的部分较多

民事诉讼法之中包含着诸多内容,其中的知识点也十分细碎,具有较强的时序性特征,并且,课本中有很多的内容都是需要学生在进行深入理解之后,才能记忆。这门法律除了含有证据制度等内容以外,还拥有大量可以发挥辅助性作用的制度和程序,由此致使该门法律具有较强的体系性与实践性。

(二)学生在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有许多法学专业的学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自身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且在学习方法的应用上也存有一定的不足,因此,这就令自身难以正确理解民事诉讼法这类十分抽象的理论知识,更是无从提及全面把握法律条文与司法解释的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知道一味地进行记忆,却未能以对知识的理解为基础,加深自身记忆,不过,这种将对知识的理解作为记忆的前提的方法,却可以收获到良好的效果。而且,有部分学生认为民事实体法才是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学习的课程,相比之下,就忽略了民事诉讼法的重要性[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民事实体法中有着大量的讨论度较高的案例,以此还可以增添课堂的趣味性。然而,民事诉讼法却稍显呆板,这就使得学生不仅缺少了学习趣味性,还会降低自身的学习积极性。立足于上述两点来看,倘若教师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需要加强课堂趣味性以及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民事诉讼法教学活动中的意义

近几年,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开始变得流行,其可以通过文字、节点等内容帮助人们梳理自身的思维,并且,在此过程之中,应用者还可能会出现新的想法。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许多理科科目也会应用到该类工具。不过,相关人员在经过细致研究后发现,倘若把思维导图用于社会科学科目之中,同样也会收获到良好的效果,比如思维导图在民事诉讼法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就可以发挥出积极性作用,具体内容如下所述:首先,学生能借由思维导图中的文字、节点等内容,对民事诉讼法中的知识架构加以整理,以此使得课程体系及不同节点之间的关系得到直观表现,此举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程度。其次,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的帮助,促使自身在进行笔记的记录与梳理时,将会变得更加轻松。再次,学生通过对思维导图中的知识信息加以表征,从而显著增加了知识的条理性,以此有益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学生利用思维导图中的线条、色彩对知识进行分层后,不仅可以显著提升学习趣味性,还能减弱其在记忆知识时的难度。最后,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法,可以准确知悉本门课程的学习任务,借以令自身的思维变得更加清晰化。同时,思维导图的应用也有助于学生整理自己的思维,并详细记录下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灵感。

三、思维导图在民事诉讼法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学生在课前及课后的应用

当下,由于很多法学专业的学生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致使自身也不会在课前或是课后进行自学。不过,自学却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教师应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安排学生以一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就即将讲授的内容制作思维导图,并在课堂上进行随机抽查。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前就会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有所了解,这会使他们的课堂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轻松简单,而在课后复习的过程中,学生应对原有的思维导图进行补充,将课上所学的知识点融于其中,以此全面梳理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此举也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相关知识。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课堂授课过程中

首先,教师在进行课件展示时,多数都会选用幻灯片,而幻灯片却仅仅只能简单反映出知识点的有关内容,却无法对知识点之间存有的关系进行细致梳理;考虑到多数思维导图软件都带有演示功能,因而,教师可以直接使用思维导图软件完成课件展示工作;由于民事诉讼法具有较强的时序性,因此,为了方便教师展示诉讼程序和期间内容,以及为其在教学方面提供其他便利性帮助,思维导图便能以时间轴或鱼骨图的形式加以展示;思维导图可通过线条等多种内容展现课程结构,以此令原本较为抽象混乱的知识内容变得可视化。从某种层面上来讲,此举不仅增添了知识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降低了学生在理解知识点时的难度,从而利于学生增强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学生在参与课堂讨论时,可以选用思维导图方法,借以将自身的想法利用图画的方式进行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之间开展讨论活动时,可使用思维导图解释案件当事人及案情的具体情况,进而帮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寻求到最优解决方案。当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活动时,可以充分借用思维导图的倒数功能,以此令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头脑风暴,认真思考并分析具体案例的解决方法。待教师将学生所述的答案整理完毕之后,再去引导学生的思维走上正确方向。由此可见,整堂课堂都把学生看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而思维导图的应用,在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期,还有助于增强师生互动,继而使教师得以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路线,并对其中的错误之处加以及时修正[2]。

(三)思维导图应用于学生的小组作业之中

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为每一个小组安排具体的思维导图作业。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时,可以参照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其中主要包含具体的章节知识内容及案例等,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学生要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该项工作。而后,教师可随意抽选学生就本组做出的思维导图进行汇报讲解,此举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还能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虽然思维导图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具有较强新鲜感的思维工具,但是,他们会在制作时投入大量的精力,正因如此,学生往往会做出色彩丰富、质量较佳的思维导图。

四、思维导图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思维导图应尽量保持简单明了

由于民事诉讼法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这也就使得学生在自学或是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都会使思维导图扩大化,以及过于注重细节,最终令有关人员难以通过思维导图寻找到本堂课所讲授的内容中的重难点,此过程难免会令人感觉到枯燥无味,同时,此举也极大程度地降低了思维导图的趣味性。因此,师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应尽量保持简单明了的制作方式,只需表达出重难点和知识层次即可。

(二)多加重视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只有在大致理解与掌握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中的具体内容,以及将有关法律条文应用于具体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对于多数学生而言,他们伴随着年纪的增长,记忆能力会出现逐步降低。因此,他们在制作思维导图时,需以对有关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为基础,方能有助于顺利进行后续的学习过程。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各级院校的教学改革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而伴随着软件技术的进步,促使思维导图软件的质量得到了相应的提升,这也就使其得以更加广泛地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以此有助于提高民事诉讼法的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诉讼法民事导图
烃思维导图
民事推定适用的逻辑及其展开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论民事共同诉讼的识别进路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也论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浅论民事证据中的虚假自认
加强民事调解 维护社会稳定
合同继续履行判决实现障碍之解决——兼论2015《民事诉讼法解释》“一事不再理”之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