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包的流行是退化还是进化

2021-11-26 14:17
时代邮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跨文化漫画

不久之前,微信结合时下流行,推出了6个全新表情。这项更新一经实装,立刻登上了热搜榜单。对此,难免有人感到困惑—— 几个毫米见方、仅出现在电子屏幕上的“小黄脸”,何德何能引起社会关注?然而,不论是否喜欢,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各式各样的表情和表情包,正占领着我们熟悉的每一寸公共表达空间——说得夸张点,表情包的存在,恐怕是这个时代最流行的“通用语言”。

事实上,表情包最早开始在网上流行时,就呈现出了跨语言、跨文化传播的巨大潜力。熟悉早年网络文化的人,一定不会忘记红极一时,被加工成无数表情包的“暴走漫画”。这个发源于北美、流行于欧陆、爆红于中国,以画风狂放的简笔小人和姚明、成龙等名人“梗图”为主要内容的漫画组合,在表情包的助推之下,轻易穿越大洲大洋,形成了一种“只要你发出这个表情包,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你在表达什么”的文化氛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这既是一个跨文化交流的经典案例,也是表情包后来大红大紫的有力先兆。

千百年来,语言文字都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在20世纪人类学家的研究中,用符号或是图案进行交流,是没有发明语言文字的原始人才会做的事情。然而,符号和图案虽然在规整性、同一性、交流效率等方面都难以和语言文字比肩,但却有着学习成本低、信息承载量高、易于跨文化等独特的长处。过去,它们之所以被淘汰,是因为绘制与复制这些东西,远比说话写字麻烦得多。然而,信息技术的普及,让本质上与图画无异的表情包,赶上了可以批量复制、一键发送的“好时候”。从这个角度上看,今天的年轻人爱用表情包,其实是自然而然的事。

说起表情包的好处,爱用的人不一定说得清楚,但只要举出几个例子,便不难看出其要害所在。有些时候,表情包胜在简练—— 朋友之间某些心照不宣的情绪,不需要逐字打出,一个双方都熟悉的表情,就能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心境;也有些时候,表情包胜在模糊—— 在尴尬的“场面式社交”中,一个得体、可爱的表情包,便能让一段“无话可说又不得不说”的对话妥善收场;还有些时候,表情包胜在通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网友,在针对同一起社会事件表达感想时,一个内容传神的表情包,便能起到“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效果。

作为一个写着作文长大,从小学一路写到大学,毕业后靠写作谋生的人,我有一百种理由,去捍卫语言文字的“纯洁性”与“神圣性”。对于文化界流行的“表情包毁了中文”“表情包让年轻人不会说话”等论调,我也大可随声附和,把表情包批判一番了事。然而,我对表情包了解得越多,我便愈发明白:表情包从来不是语言文字的“下位替代品”,而是一种表达形式的补充。

这是一个媒介融合的时代,表情包的出现,给日常交流注入了视觉元素。作为一种在技术进步的加持下出现的创新,这绝不是一些人想象中的“表达退化”,而是交流工具迭代升级的体现。就算确实有年轻人太爱用表情包,忘了如何用语言文字自我表达,也只能说明基础教育有所缺失,而不该让表情包背这个黑锅。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跨文化漫画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知识漫画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