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书学思想

2021-11-26 22:18黄帅鹏吉林艺术学院
艺术家 2021年2期
关键词:学书黄庭坚用笔

□黄帅鹏 吉林艺术学院

一、山谷学书

“凡学书,欲先学用笔。”黄庭坚认为,笔法如同禅诗中的诗眼一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明确指出用笔的方法要采用“双钩”或“回腕执笔法”,做到指实掌虚。另外,学书不能死学,他认为学习《兰亭序》不必拘泥于每一个笔画形态的限制束缚,要注重学习王羲之在作书时中锋、藏锋的笔法特点,做到意在笔先,心手双畅,师法王羲之书法“锥画沙”“印印泥”这两个关键点。他还指出,古人学书不尽临摹,要熟读古帖,心领神会,融会贯通,下笔乃能出神入化。

“学书端正,则窘于法度;侧笔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黄庭坚认为,学书若过分追求端正,就会为法度所制约,与自然常理相违背,缺乏天真烂漫的韵味。侧锋用笔虽然往往会使书作姿态妍美,但也会存在左部工整而右部错乱无法度的弊病。他指出,临写碑帖要用淡墨,这样大概可以看出古人是如何用笔的,但如果用浓墨临摹,那么学习的收获是微乎其微的。

“学书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黄庭坚认为,学书绝不应停留在纸面上,作字先做人,要心胸宽广,充满仁义道德,再广泛地学习、吸取圣哲贤人的学问,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这样,“其书作乃能可贵”。

二、韵——黄庭坚书学思想的核心

黄庭坚把“韵”作为品评书法艺术审美价值高低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他书学思想的核心。例如,“凡书画,当观韵”“书画以韵为主”等。他强调书作要得“韵胜”,而与“韵”相对的则是“俗”,“俗便不可医也”。

什么是“韵”,书法里的“韵胜”要怎样才算恰当?

“韵”这个词最开始是用来谈论音乐的,是指音乐的韵律与节奏,古作“均”讲,意指和谐的音乐。例如,汉末蔡邕《琴赋》中有云:“繁弦既抑,雅韵乃扬。”曹植《白鹤赋》中有云:“聆雅琴之清韵。”而到了魏晋,“韵”又有了一种新的含义,用来反映人物的气质、精神、风度、情趣等内在品格,如“风韵”“神韵”“意韵”等词。唐朝时期,“韵”又发展成诗论的美学评判标准,如唐朝释皎然《诗式·取境》中有云:“诗不假修饰,任其丑朴,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上等。”到了宋朝时期,黄庭坚则多以“韵”作为美学标准来品评书画和文章,对“韵胜”极为推崇。

书法要得“韵胜”,就要将创作者的学识、修养、品德、意趣、抱负通过线条这一形式动态地传达出来,这也是我们一直所讲的“字如其人”的含义。

三、满船明月从此去,本是江湖寂寞人

黄庭坚虽然曾居庙堂之高,但一生历尽坎坷,特别是后半生,政治上屡遭贬斥,居无定所,颠沛流离,凄凉悲惨。但不论位高权重,还是凄凉暗淡,他或于清油灯下,或于夕霞入窗时,忍着眼疾、臂痛,不为名利,专心作书,形成了苍劲挺拔、清远飘逸、别具一格的书法艺术风格,这也就是他对“韵胜”最好的阐释。

崇宁三年(1104 年),也就是黄庭坚去世的前一年,因遭受蔡京等人的诬陷迫害,他被朝廷除名,流放到了偏远荒凉的宜州(今广西宜山),没有住所,他先向百姓租房,却遭党派官员无理刁难。无奈之下,只好搬进寺庙去住,可又因为寺庙是皇家专用,被人驱赶出来,流离失所。直到次年五月,才觅得城墙上一处破败阁楼栖身。

当地通判敬佩黄庭坚的为人,欣赏其书作,认为他的遭遇如同汉代惨遭党锢之祸的贤臣范滂,请书《范滂传》,黄庭坚允诺,《范滂传》在《后汉书》里并非经典名篇,但黄庭坚全篇背诵,一气呵成,千余字的文章通篇仅二三处疑误,足以看出他贯通古今的学问功底。《范滂传》全篇大气磅礴,笔法凝练遒劲,行云流水,完全想象不出黄庭坚是如何忍受着病痛的摧残的,手持廉价的鸡毛笔完成这幅最后的巨作的。

崇宁四年(1105 年),九月三十日,六十一岁的黄庭坚在城墙上的破败阁楼中走到了他人生的尽头。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这样记述黄庭坚临终时的场景:居一城楼上,亦极湫隘,秋暑方炽,几不可过。一日忽小雨,鲁直饮薄醉,坐胡床,自栏楯间伸足以受雨,顾谓范廖曰:“信中,吾平生无此快也。”未几而卒。

无所有而来,无所求而去。从此,世间再无黄庭坚。

黄庭坚师承苏东坡,但又和老师齐名,被称为“宋四家”,从某种角度来讲,其才学相比于苏东坡应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而宋书尚“意”,不仅仅是停留在书法风格、面貌上的,更多的是以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为代表的,在仕途、人生品格上的真洒脱、真豁达、真烂漫、真意趣,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种胜似闲庭信步,笑看云卷云舒,开阔的人生态度在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中自然流露。

猜你喜欢
学书黄庭坚用笔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白饭、皛饭与毳饭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学书有感
“加一倍”写法——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钟繇学书
欧阳修《试笔·学书为乐》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智力大闯关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