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

2021-11-26 10:34董伟欣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荒漠化课程思政思政

董伟欣

(河北开放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80)

高校课程思政的目的一是立德树人,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只通过思政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课堂里,然而重在融合,难在融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传授给学生,这也是专业课教师要面对和承担的一项重要责任[1]。《土壤学》是农科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人数较多,课程资源比较丰富,本文结合《土壤学》课程特点,就如何开展思政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一、课程现状

《土壤学》课程的开设具有悠久的历史,不仅有丰富的理论资料,还有较多的实践视频,师资团队强大。目前,师资团队有6人,其中博士4人,高级职称2人,在课程资源制作及授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仅如此,还与其他高校合作开展教学,聘请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进行课程讲授,还与河北省农科院土壤与肥料研究所合作开展实践课程教学,网上教学资源根据章节设置得比较完善。因此,强大的师资团队为《土壤学》课程进行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教学目标

《土壤学》课程是“园艺”专业(本科)所开设的一门非统设选修课,属于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研究土壤组成,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发生和演变,土壤分类和分布,土壤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教学目标作为课程的引领,在讲授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专业目标是掌握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决定肥力物质基础的组成和性质,土壤固相部分的基本性质,土壤肥力因素的存在状况及调控措施,建立和形成土壤学科的物理和化学原理。能够运用土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野外调查,合理开发、利用和改良土壤,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中产生的有关土壤环境的问题。思政目标为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民族自信心、国家自豪感、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对农业的自信心,理论联系实践,服务社会,保护土壤环境,推进绿色发展,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总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根据课程章节内容融入思政元素,用合理的手段传递给学生,通过手段与目的实现德育与智育。[2-3]

三、融入思政元素的切入点

1.课堂讲授

首先是通过课堂讲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课堂内容的把握一定要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特色,吃透教材,提炼不同章节中重点内容的思政元素,根据培养目标,实现价值引领。比如《土壤学》第十一章的内容是土壤的主要类型及特性和土壤退化及其防治,提到土壤退化、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时,提供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由此引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低碳、节约、循环发展的理念,继而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效衔接。

2.实验课

在实验过程中,抓住适当时机融入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例如,测定土壤速效钾时,溶液测定前,火焰光度计要预热10~20分钟才能测定钾的发射强度,一定要设置好对照,每个处理至少三个重复,配置溶液要标准,否则一步做错,全部失败,得到的实验数据也不准确,因小失大,这正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屡犯的错误。这个时候就要切入思政元素,让学生明白要有严谨的科研态度,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针对具体知识进行思政元素切入,让学生易于接受,深入地理解和记忆。

3.实践课

《土壤学》课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到野外进行考察,认识不同地区的土质结构,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和教师密切接触,相互交流机会比较多,也是进行思政教育的好时机,结合实践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找准时机,切入思政教育。例如,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土壤质地,土壤层次结构和养分也不同,教师要及时切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科学规划和环境保护元素;土壤采集时,采取不同深度的土壤,不同深度的土壤结构和成分不同,这时教师要教育学生采集样品要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在带领学生进行不同省份地质观察时,尤其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形成了漂亮的自然土质景色,教育学生认识到我国土质资源丰富,大国自信,激发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信仰。

四、进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作为专业课程重要的一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思政理论课的拓展与延伸[4]。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各种信息传播速度较快,学生们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干扰,从而形成不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各专业在人才培养计划中都设置了一定的思政课程,但是靠单一的思政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应该在各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针对不同章节的重点内容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在适当时机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五、融入思政元素的有效途径

1.课上讨论

该课程主要针对我国荒漠化问题进行讨论,我国现已发生荒漠化面积262.2万平方千米,占该范围面积的79.0%,占国土总面积的27.2%。其中,风蚀荒漠化160.7万平方千米,水蚀荒漠化20.5万平方千米,冰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23.3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涉及18个省(区、市)470个县(旗、市)。针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讲述我国土壤荒漠化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治理措施,并与当前的先进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既了解当前治理土壤的先进技术,又掌握国家治理土壤退化的大政方针,使学生学习的目标性和方向性更强。

2.课下实践

该课程到野外实践的机会比较多,将教学实习与我国土壤荒漠化存在问题联系起来,在参观土壤荒漠化地区时,让学生了解造成土壤荒漠化的原因,一是自然灾害,包括自然干旱、全球气候变化和地质因素;二是人为因素,包括水资源的过度开采、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滥垦、滥牧和滥伐,让学生直观感受土壤荒漠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为造成的,由此引出保护土壤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另外,将课程内容与国家的新生态观相结合,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对国家方针政策的了解。

3.信息化载体与手段

现在处于“互联网+”的时代,通过文字教材、录像教材、网络课程、微课程、面授辅导、网上辅导等多种媒体及手段将当前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国家的治理办法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正确的处理方式。针对我国土壤沙化和土地荒漠化造成的耕地退化,粮食减产问题,在讲述治理措施时,结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来说明土壤沙化和土地荒漠化对人类造成的巨大影响,进一步明确治理土壤沙化和土地荒漠化的重要性。既让学生懂得治理土壤沙化和土地荒漠化的方法和技术,又从政策上懂得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由此引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低碳、节约、循环的发展理念。

4.课程考核方式

通过改变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不仅进行理论知识考核,还要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需要把学生的平时表现加入课程考核,农科类学生经常外出考察实习,这时要考核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集体意识、对公共场所的文明和卫生维护、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耗材的使用情况等,这些都可以作为综合指标纳入考核的一部分。另外,在专业课程理论考核中,适当加入与当前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有关的主观论述题,通过学生的自由发挥来检验其对当前政策掌握的灵活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以及对农业的自信心。

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1.提高教师素质

要使课程思政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育工作者是关键,一定要提高教师的素质,一是加强教师关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学习,用正确的思政理论来武装教师头脑;二是要为人师表,在授课过程中抓住适当时机及时进行思政教育,传递正能量;三是培养教师的“三农”情怀,“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爱农、知农、为农”,构建“生态文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中国建设”等思想理念;四是加强骨干教师思政理论培训,经常组织教师去红色革命根据地进行思政教育,如赴井冈山、延安等地进行政治理论培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以赛促教。通过以上方式来提高教师思政素质,进一步落实课程思政教育。

2.自然融合,润物无声

首先,教师在专业学科知识体系找到与思政知识的“触点”,例如,《特色野生花卉资源及开发利用》课程第二章节中的知识点为植物分类简史与分类系统介绍,思政元素的触点是从植物分类历史及各分类系统的介绍,加深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怀。再如《农业概论》课程第九章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在介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时候,可以拓展、引申出遵纪守法的观念、生产经营中的诚信、货真价实、重诺守信、公平交易、依法纳税、公平竞争、诚信经营、质量为本、依法经营等。总之,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一定要顺其自然,而不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让学生自然接受教师传达的意思,做到“育人有温度,润物细无声”。

3.讲授方法有技巧

首先,教师一定要见机行事,找到合适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如关心关怀学生时机、挖掘课程人文精神时机、厚植科学伦理时机、关注时政新闻时机、传承中华文化时机和激发学生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时机。其次,借题发挥,对一句话、一段故事、一个道理适当解读,例如,给学生讲授塞罕坝三代造林人、甘肃六老汉三代人植树造林的事迹,2017年中国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获得地球卫士奖,并传递“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新塞罕坝精神。最后,春风化雨,教学过程中娓娓道来、谆谆教诲,教师语言要抑扬顿挫,用情不自禁、油然而生的情感深深地吸引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所讲内容,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内容。

4.讲究与时俱进

“时代新人”不仅体现在技术、知识等方面的与时俱进,还体现在家国情怀、使命担当、价值规范等诸多方面。在“时代新人”内涵中,首先要体现出人之为人应有的价值、人格、品质等要素,这是教育所要实现的根本目标,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学生在大学期间根据学校设置的教学计划,学习具体的思政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已经对思政教育的观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单靠思政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课程思政把思政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导功能。

七、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是要建立“学科思政、专业思政、课程思政”的综合育人体系,教师在“课程思政”中所承担的任务要进一步研究,使其更加清晰化;二是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关键因素,要在授课中“想思政”“敢思政”“能思政”;三是“课程思政”中思政是方向,课程是主体,课程思政不等于思政课,对每门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是关键,融合是难点;四是课程思政要从“盆景”走向“风景”,形成“人人讲思政,课课能育人”的良好氛围。

八、结语

课程思政的贯彻过程是依托课程逐层级融入育人元素的过程,是发自真心投入教学的过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育人的必然要求。[5]对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也是新时代思政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土壤学》课程为例,介绍了该课程的现状、教学目标、思政教育与课程的切入点、进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融入思政元素的有效途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注意问题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介绍了该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途径和必要性,也为今后其他课程开展思政教育提供参考。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对新时代的课程思政教育充满信心,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及时发现并总结专业与思政相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挥教研团队力量,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创新和尝试,为推动课程思政教育和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荒漠化课程思政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中国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
1986~2019年乌拉特后旗荒漠化动态演变及其成因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