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投资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实践

2021-11-26 20:02徐露
魅力中国 2021年43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文化

徐露

(唐山师范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文化投资学》作为本科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之一,内容安排上借助了传统《投资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结合文化产业投资实务,全面地反映了与文化投资相关的基本问题,如文化企业投融资、文化项目投融资等。同时,结合文化投资的热点问题,吸收了典型的文化投资案例,与时俱进,引导学生认识现实,并形成指导实践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投资学》学科的特点,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对指导应用型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文化投资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一)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在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以文化投资为主体,这就要求学生们在对文化有所认识、了解、把握的基础上,要去进行下一步的规划,实现文化更好的继承与发展,产生较为明朗的投资计划和商业发展方向。不仅要培养学生对于文化的敏锐“嗅觉”,还要养成关注文化气息浓郁的项目来源的习惯。更要运用投资学思维,进行融资的设计和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文化与思政的教育都是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在学生的思维之中,挖掘思政元素,为文化自信道路推波助澜,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二)财富观与价值观形成

由于文化投资学课程本身内容的独特性,会影响到学生财富观的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有理有节、有底线地进行资金融通,绝对不能抓政策的漏洞、打擦边球。如果引导方向有所偏颇,将会造成学生思想偏颇、格局狭隘的现象,甚至会产生违法乱纪的行为,进而不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进行课程思政的融合极为重要。

二、文化投资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文化投资学》内容源于《金融学》与《投资学》,专业性较强,是理性思维的代表学科。思政教育属于社会科学,偏重感性教育。实践中,由于《文化投资学》课程发展历史较短,相关研究比较初步,能够进行挖掘和运用的思政元素较少。为了积极响应新时代的教育发展,在课程中不断探索挖掘思政元素,大致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时事新闻

时事新闻是获取信息、紧跟潮流发展的途径之一。任何学科的教学都需要与时代相结合,《文化投资学》当然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与当下的一些新闻热点相配合,在其中找到所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如上交所的“新蓝筹”行动,“新蓝筹”就是“新经济+蓝筹”,该行动以期反映国民经济发展全貌、引领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保持中国经济的“行稳致远”。在这条新闻背后,可以发掘出金融机构勇于担当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形成勇于肩负时代责任,承担创新风险的价值观。福建恒业保底电影《梦想合伙人》票房3 亿元,虽然拥有豪华的演员和出品方阵容,但终究抵不住作品本身的缺陷。在没开拍之前的剧本阶段就进行保底,加上后期也没有介入制作环节,最终保底失败。在这其中,存在着追求真理、崇尚品质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摒弃唯流量明星是论的观点,关注文化科技创新和文化精品内容的价值导向。

(二)行业热点

古人云“术业有专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行业都有其本身所特有的行业热点。特别是针对文化投资领域,大家都非常关注。如网络曝出的《后来的我们》《捉妖记》《小时代3》《后会无期》等电影票房造假的问题,由此引发了同学们对职业道德的思考。结合案例,教导学生要恪守职业道德,加强行业自律,形成良好的社会形象。不要被利益蒙蔽双眼,短浅地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而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谈到融资租赁的时候,关于无形资产能否能够成为租赁物这一热点话题,结合相关法律纠纷,可以发掘出守正创新的思政元素。既要守正,正确地面对行业空白,正确地引导行业发展,又要创新,创造性地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探寻发展空间。引导学生谦虚谨慎地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又要结合中国实际做好本土化创新。

(三)实践调查

实践调查是对于某一问题加强切身体验进行的实际调查,从而得到确切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在文化投资行业,如聚焦脱贫攻坚,进行针对文化企业扶贫的调查,将文化产业与精准扶贫有机融合,形成了“文化产业+扶贫投资”的新模式。可挖掘的案例也有很多:黄南藏族自治州的贫困人口学习非遗技术实现脱贫;新疆昭苏贺县长、甘孜“甜野男孩”丁真为宣传家乡发展文旅等。通过这类调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地区的关注,未来以己之能,开拓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投资业务。此外,对于家乡文化投资创新实践的调查,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更好的传承地域文化。

(四)典型案例

经典的案例可以给学生带来更为明确的冲击感。从北京天神互动科技有限公司因融资租赁合同纠纷、劳动争议、金融借款合同等所裁决的法律结果拒不执行的案件中,劝导学生要诚信友善,秉承契约精神。在类似的案例中,挖掘公正法治的思政元素,不钻法律的空子,不做有违社会的操作,加强对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

(五)人物故事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典型人物故事的讲述,不仅能够让学生详细了解到人物的历程,还能够感触到在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情感。例如,有着“天使投资人”之称的徐小平,是新东方的联合创始人、真格基金的创始人,与俞敏洪、王强并称为新东方的“三架马车”,之后由教育行业转入投资领域,其范围涉猎的极为广泛。对于有才华、有野心、有想法的学生,他也全力支持,为他们的梦想保驾护航。小米的雷军,曾经就是他投资的创业人之一。他也极力鼓励留学生回国创业,他曾说:“有才华的中国人不回国创业,是历史的悲剧。”通过对徐小平投资观念的人物解读,可以教育学生要不忘初心,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将对祖国的热爱转化为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三、文化投资学课程思政的教学

传统知识架构的形成过程是由点到线及面,课程思政也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课前导入是对学生进行点的吸引,为课上教学做铺垫;课中讲授是将知识点以线的方式进行梳理,从不同的维度去解读;课后总结则将整体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面。

(一)点——课前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所授内容在课前有所了解,实践中可以通过时事新闻、行业热点、人物故事、影视剧片段等各方面进行趣味性导入学习。例如,龙薇传媒证券市场违规事件,既是一件法律案件,也是一个行业话题,并且这个案例的主角有着较高的熟悉度,能够更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目光。以影视剧《亲爱的自己》片段中涉及投融资的问题来导入,是进行纯粹的资本化操作获利还是不忘初心地埋头做实业。同时,随着现代化教学工具的不断增多,可发挥的教学空间越来越广泛。比如,借助学习通,在课前要求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并进行相应的课堂检测;布置课前作业,查找相关资料;提前上传课件,起到提前预习的作用。通过丰富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相应内容中蕴含着何种思政元素的问题进行初步思考。

(二)线——课中讲授

课堂讲授是教学过程的核心环节,也是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融合的关键一环。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方式,线上软件以学习通为主,在课前导入环节学生已经对所授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课前借助平台发布问题,同时也可以进行线上讨论,课上将学生的答案即时生成词云,通过大数据来分析学生的思考结果。课中对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从中挖掘思政元素,并在线上发布答案,使熟悉知识后的再次思考与预习时的初次思考的成果做出对比,强化学生的记忆点。

(三)面——课后总结

思政需要“温故而知新”,课后的总结与反馈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线下,从知识、能力、情感等三个维度去进行所授内容的回顾,在知识层面,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目标进行总结;在能力层面,增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情感层面,突出课程思政的内容,宣扬正确的价值导向。线上,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发布测试题、布置课后作业或者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从不同维度,以各种方式,对内容整合成一张全面的“网”。

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课程思政给冰冷的知识赋予了温度,使专业课程更为人性化。实践中,借助多种渠道努力挖掘《文化投资学》的思政元素,探索混合教学方式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和谐统一。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专业知识,还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