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学生日常管理

2021-11-26 20:02邹勇武
魅力中国 2021年43期
关键词:辅导员思政心理

邹勇武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强国,立德为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和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根本。“创新+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主要目标包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的方式,探索价值引领和隐性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高校在发展建设方面存在的消极影响

高校对辅导员忽视的影响。对大学生来说,高校是重要的生活及学习场所,需要提高对其的思政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高校对辅导员的重要性有所忽视,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繁多,涉及的范围广泛且复杂,如学生服务、学生管理及学生教育等,并且在实际生活及工作中需要对学生进行不断观察,同时还要做好就业指导等工作。而高校将辅导员岗位按照行政人员管理,导致辅导员在很多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如科研成果及职称评定等,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其工作的积极性。高校对辅导员工作内容安排的影响。高校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缺乏明确定位,工作内容过于繁重和复杂对辅导员来说会消耗很多精力,无法对自身的工作模式及方法进行有效创新,并且由于学生性格不同,部分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并没有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配合,导致辅导员的很多工作开展受到限制。由于辅导员工作内容的复杂性,学校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很容易忽略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导致评定结果与现实不相符,影响到辅导员的薪资待遇,部分学校还将学生的打架斗殴及旷课情况引入到辅导员的实际考核项目中,造成辅导员工作压力过重。

(二)教育的全员性有待落实

在高职教育中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家长、社会并没有集体行动全部参与到教育中。首先,专业课、通识课、思政课等任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仅限于课堂上讲解知识,对于当前时代发展下各种观念、思潮给青少年思想造成的影响并没有进行适当、正确的引导。即使是开展课程思政很多任课教师也是填鸭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抗情绪。其次,辅导员与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距离近、接触频率高,但实际生活中当学生遇到困惑时很少愿意和辅导员交流沟通。再次,高职院校班主任一般是由专任教师或者行政管理人员兼任,一方面由于自身教学、科研、管理任务的烦琐和时间精力的有限,其在班主任工作上的时间分配和精力投入有限,且高校班主任与辅导员之间的工作内容界限模糊,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力不从心,以至于无法对每位学生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另外,高职院校的很多家长似乎忘记了自己对孩子负有的思想教育责任。存在学生与家长之间思想上不沟通、不交流、不理解的现象。最后,社会的风气对学生的思想政治与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几年出现的“90 后巨贪”、校园贷、学术造假等问题都是不良社会风气对学生思想影响的体现。

(三)专业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

专业教师除日常开展专业课教学外,更多精力都放在了科研上,课堂上将书本中的内容讲明白说清楚就视为教学工作的完成,却忽视将育人职能及实践体验融入课堂,更无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内容相结合,无法满足新时代育人的要求[3]。高职院校学生由于专业知识及科研水平的限制,独立进行创业的学生只占极少数,即使有个别学生存在自主创业的想法,但也只有粗浅的创业知识,又加之缺乏专业教师的悉心指导,其想法很难继续。由于专业教师本身对创新创业项目认识不足,很难有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积极性和热情,所以学生很难在专业教师那里找到创业的突破口,教师更无法充分带动学生的创业热情。

二、提高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有效措施

(一)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学习强国”APP 是学生课余自主学习思政知识的平台。但部分院校的师生对这一平台的使用不足,建议学院做出适当要求,通过规定学分累积、制定奖惩制度等调动师生的学习兴趣。为避免刷分现象的出现,也可指定每日须在APP 上完成的学习任务,对学习内容进行定期抽查,或者利用线上考试系统进行测验。

(二)教学环节创新融合

教育部于2018 年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在坚持教学大纲的前提下,丰富教学内容,与专业课教师共建教学资源库。其次,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可以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共同提高。在听课中思政课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专业情况,更巧妙地将思政课程与学生的专业背景结合起来,真正意义上做到“接地气”,而专业课教师可以吸收与专业相关的思政教育内容,提升价值引导力。最后,开展教学研究或科学研究合作。借助学科的可融合性,在科研项目中相互参与,增进沟通,促进合作。

(三)注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平台开发的拓展性治理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种各样的网络媒体和移动设备的兴起受到了当代学生,尤其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喜欢,使得网络阵地逐渐发展成为能够使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的教育平台。传统的高校思政课逐渐难以满足现有学生的发展诉求,抢占并开发网络平台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新阵地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高校思政课迫切需要通过网络为载体,探索并开发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在高校日常思政课的教学安排与设置上,可以结合网络上的时政新闻和热点话题等进行互联网教学,通过网络微课、慕课、学习APP 等进行思政课教学的学习任务的布置以及互动交流的激励,做好做强“互联网+思政”品牌,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思政“金课”[1],将能够更好地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实现对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方便[2]。

(四)创建高校思政教育心理疏导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飞速进展,大学生正受到各类思潮的冲击,学习和就业的双重负担也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他们亟须通过周围环境满足自身心理需要。如果外部环境欠缺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的要素,甚至施加了反向的心理干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势必出现起伏。高校思政教育要让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适应思政教育研习形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学生在心理上缺乏思政教育学习热情,甚而厌恶思政教育,大学生思政工作将无从开展。高校应利用大数据技术研究和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应用科技工具健全思政教育心理疏导体系。大数据思政教育心理疏导体系的构建要侧重数据贮存和信息筛选,可以从信息搜集、心理状况监察、心理负担释放体系切入。首先,建立反映心理问题的体系,探明大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缘由。其次,创制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及时发现并治疗心理疾病。最后,构建心理疏导长效机制,实时注意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利用相应的心理干预举措予以心理诊疗,减轻负面因子作用,强化积极因子能效,进而改善学生心理状况[3]。

(五)完善相应制度,构建大数据管理机制

目前,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利用大数据技术形成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为了规范教育行为,更好地提升大数据应用价值,就要完善相应制度,结合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构建大数据管理机制,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为使用大数据技术正确处理各项问题提供保障。要着重增强大数据的安全性,防止学生隐私和数据分析结果泄露或是被窃取。对学生个人信息和其他行为数据的分析结果进行加密管理,思政工作者在提取和使用数据时要做好登记,将具体的数据信息管理职责落实到个人,在确保数据安全性的前提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4]。

结束语

大学生思政教育者要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创新思政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内涵。在大数据环境中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要将思政教育内容转化为适合大数据时代且易于被大学生接受的形态。学校教育人员和部门领导要在思想方面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办学准则,从评估体系的技术支撑、运行体制、队伍搭建、指标考评等维度着手,革新教育思维,促成思政教育评估体系与大数据技术的密切融合[5]。

猜你喜欢
辅导员思政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和辅导员谈谈节日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