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探讨

2021-11-26 20:02林皎
魅力中国 2021年43期
关键词:民生群众经济

林皎

(永川区委党校,重庆 永川 402106)

民生问题关系到国民根本利益,在经济发展中务必要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越来越多,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要立足国民生活实际,从人民群众最关切的利益入手,坚持改善民生、保障人民利益、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真正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相统一,从而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一、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之间的关系分析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经济和民生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经济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有的社会建设活动都离不开经济发展作保障,忽视了经济发展那么社会建设活动也就无从谈起,民生问题解决更是无法实现,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需求,尽可能地满足群众最关心的物质要求,做到生活质量改善,生活幸福感提升可以有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又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基础条件。因此,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务必要将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对待,发展经济的同时解决民生问题。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的统一

基于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需要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了理念,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并在此基础上谋求科学发展,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现实问题,让经济发展成果普及到全体群众。从国家总体战略实施进程来看,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会因为多种因素影响,经济增长不明显,经济发展方式为粗放式,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后,社会生产成本会逐渐增加,进而导致生产企业的经营利润下降,经济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此时很容易出现经济危机,人民群众利益受损,社会发展波动性较大。其根本原因有三点,一是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较重,经济发展的对外抵抗力很弱,稳定性和持续难以保障;二是社会生产能力不足,国内市场呈现出消费需求增长滞后现象,出口是唯一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自身创新能力不足;三是社会服务业供给跟不上,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人民群众的教育、卫生等现实性需求得不到满足。

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优化经济发展模式,采用新的发展方式是最佳途径。按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务必要着眼于当前实际情况,将民生问题解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经济发展总体结构,改变传统的重投资轻消费的发展模式,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方针要求,以人为本,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也是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自身风险抵抗力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必然,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来说,这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所在。

三、民生视角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民生改善,因此,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务必要考虑到当前民生的基本现状,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入手,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实现公平公正公开,满足人民群众在文化、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需求,从而起到增强民心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文明发展。

(一)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收入和改革分配制度

社会发展的公平、公开、公正是与人民群众内心需求相一致的,收入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和优化是社会公平的一种体现。现阶段,贫富差距现象依然存在,要缩短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就要将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制度进行全面落实和完善,提高制度的实际执行性,对各个生产要素进行合理分配,以生产要素的实际贡献来确定分配额,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环节也要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在收入分配制度的优化过程中,要将最低工资标准和低收入群体收入的提高作为工作出发点,科学合理制定增收计划,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实际的“橄榄型”结构,企业发展也要对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进行完善,保障基层职工的工资公平性,并结合基层人民群众生活实际,构建相应的生活补贴制度,这样可以保障基层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质量,缓解社会发展矛盾,进一步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靠性[1]。未来发展中可以从几下几方面入手,强化税收对收入分配制度的调节作用、优化整体收入格局、提高收入分配秩序的规范性和合理性、落实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确保基层困难户基本收入。

(二)抓好教育工作,加强人才建设管理

社会公平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教育的公平性,要保证城乡教育的公平,全力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现阶段,党和国家根据当前教育实际情况,制定和出台了多项优化教育政策,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要在教育上突出育人为本、德育优先理念,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要加强高中教育的普及,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被教育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另一方面也要重点落实城乡职业技能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发挥地区人力资源优势,这样也可以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从而使社会发展和人口的相协调。除此之外,在发展教育时,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统筹落实各类人才资源建设,形成多元化培养机制,必要时也可以引进优秀人才,借鉴先进的人才培养经验,为人才培养提供高效服务。

(三)扩大社会就业,优化企业结构

促进就业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缓解人口压力,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提高社会发展稳定性的有效措施,一旦社会出现较高的失业率,社会矛盾就会加剧,经济发展也就难以确保有序性和和谐性。政府部门要做好宏观调控工作,为更多的人员提供就业指导,优化就业结构,让更多具备劳动创造力的人员实现就业,在社会发展中贡献自己一份力,充分发挥劳动者自身活力和创造力,从而增加收入、保障基本生活。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关系中,就业也是一项最基础的工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解决,一是突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断扩大就业规模,为更多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二是加大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和教育,提高劳动者自身综合技能水平,积极引导和扶持劳动者自主创业,转变就业观念;三是将劳动者、人力市场、政府三者进行科学结合,发挥各自作用,形成规范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对每一位劳动者提供更为精准的就业岗位;四是针对困难群众要制定相应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协调劳动关系,解决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并对劳动合法权益进行保护[2]。

(四)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也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属于是最基础的民生改善措施。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医疗卫生制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首先,重视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基础保障,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健全公共卫生服务制度,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最基本的要求,按照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求,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扩大服务范围,结合城乡居民生活实际,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服务,缩小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其次,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对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要突出医疗保障的主体作用,将其他多种形式的补充医疗和商业健康保险作为补充,使医疗保障体系尽可能地覆盖到更多群众,实现所有群众都可以享受最基本的医疗保障,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第三,对现有医药服务体系进行改革,改革的目的是提升现有医药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人民群众的看病购药需求。医药服务体系的改革必须要发挥政府部门作用,出台各项政策措施提高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公平性,让更多的城乡居民享受到最优惠的医药价格,同时也要对基层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进行完善,可以适当地将准入标准进行放宽,实现公平性竞争,这样可以对社会资本参与医疗卫生事业起到鼓励和引导作用,使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切合实际。

(五)加快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进程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可懈怠。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要立足于整体,做好各项工作的协调性和同步性管理,始终坚持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基础作用,重点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时发展慈善事业和商业保险以起到补充作用。首先,明确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基本要求,做到社会保障的“多层次、大范围、可持续、保基本”;其次,对现有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创新,加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制度的改革进程,不断扩大覆盖面,让更多基层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同时结合经济发展情况不断提高基本保障标准,推进全国统一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体系进程[3];第三,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优化公共财政机制,持续增加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占比,同时该方面的投入重点也要适当向基层农民、无业人员、残障人员等特殊群体倾斜,还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强化职责划分,使职责分担机制更加科学合理,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真正做到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结语

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本质上属于是“一个问题”。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务必要以民生问题解决为各项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和实施多项民生改善措施,满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从而使经济发展更为健康有序。

猜你喜欢
民生群众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多让群众咧嘴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