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核心区铁路枢纽站城融合与城市更新:重庆沙坪坝站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综合体设计策略

2021-11-26 06:12金旭炜胡剑
世界建筑 2021年11期
关键词:沙坪坝车站交通

金旭炜,胡剑

1 项目背景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蓬勃发展,尤其是高铁网络的飞速建设给城市空间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推动了沿线城市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拉近了城市群间的时空联系。车站作为城市的核心要素不仅仅是交通转换的目的地,更希望通过将铁路综合交通枢纽与城市空间一体化规划建设将其打造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目的地,融入城市生活,为旅客和城市提供复合高效、多样化的城市功能和公共空间,从而推动城市发展与更新。近几年,交通与城市融合发展项目不断涌现,规划建设中的杭州西站、北京副中心站、重庆东站等项目从不同的角度在研究站城融合的可能性。站城融合的呈现方式由于不同的站城关系、不同的城市发展情况,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站城融合状态。

重庆市作为西南地区的直辖市是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也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随着2010年成渝高铁开工建设,沙坪坝站作为成渝高铁进入重庆主城后的重要站点成为城市建设的焦点,通过近10年的研究论证、规划设计和建设,重庆沙坪坝站交通枢纽城市综合体通过铁路站场上盖与物业开发相结合,高集成复合城市功能和铁路客站、轨道交通、公交、出租等交通空间汇集于一体。对于城市中心区域铁路交通枢纽建设和城市更新融合发展进行了探索性的尝试。

重庆沙坪坝站交通枢纽城市综合体工程项目总用地面积15.1hm2,总建筑面积约 750,000m2,包括铁路车站及相关工程、市政交通配套工程和上盖综合开发等部分。地上部分规模约510,000m2,其中铁路车站相关工程包括站场工程、15,000m2的铁路站房和其他铁路生产生活设施;上盖及综合开发部分包括60,000m2的铁路站场上盖平台和480,000m2的综合物业开发。市政交通配套工程包括公交、出租和社会车辆集疏运系统、周边城市道路改造和轨道交通9号线车站等工程,其中项目用地范围内地下空间规模约240,000m2。铁路站房和交通枢纽部分于2017年底开通,综合开发部分于2020年底整体建设完成全面投入运营。

2 项目挑战

车站所在的沙坪坝区是重庆市的重点开发区域,着力打造教育、高新技术和现代物流三大高地,是重庆市竞争力重要集聚区和 “一小时经济圈”的重要增长“引擎”,也是重庆市“人文科教、生态宜居、创新诚信、畅通平安、健康和谐”的示范区。沙坪坝站城市综合体项目站址位于沙坪坝区城市建成区的核心位置,商业、教育等公共配套完善,站区周边紧邻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北靠三峡广场商圈,南接石碾盘、小龙坎片区,沙坪坝公园位于车站西南角(图1)。1979年沙坪坝站始建以来站城发展几经变迁,随着40年来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城市强度集聚不断提高,既有车站和站场设施已逐步被城市包围,从过去城市外围车站衍变成处于城市建成区的核心地带。同时,站区设施陈旧、站城分离、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突出。

1 沙坪坝站用地及环境(图片来源: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2.1 站城隔离限制城市空间发展

站场将城市南北分隔,随着城市发展铁路对城市空间拓展的限制日趋显著。该区域的交通及土地利用等问题严重。城市南北交通联系被铁路隔断,相互联系极其薄弱,空间和功能割裂,线路两侧城市发展极不均衡,城市形象和环境差异极大(图2)。铁路北侧的沙坪坝商圈核心区是重庆主城区建设最早的商圈之一,曾是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然而,发展至今由于受铁路阻隔,失去向南扩张的能力。仅0.27km2建设用地过于局促,三峡广场商圈发展滞缓,交通拥堵、停车困难、商业业态档次不高等问题凸显,城市功能亟需通过城市更新扩张实现转型升级。

2 铁路对城市的切割

2.2 综合交通制约站城发展的瓶颈

沙坪坝站区与沙坪坝商圈比邻,周边路网结构薄弱、能力不足,核心区内外交通混合,拥堵严重,严重制约了区域城市容量升级。特别在新建沙坪坝站的背景下,未来随着铁路客流叠加沙坪坝区城市建设及商圈扩容升级的需求,综合交通已成为制约站城发展的核心要素。

2.3 客流变化对车站和城市功能的新需求

成渝高铁将在成渝之间构建1小时快速交通圈,大大提高成渝之间旅客运输质量和能力,充分发挥成都、重庆两大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缩短成渝经济带城市群之间的时空距离,带动沿线城市化发展。预测成渝铁路通道2020年客流密度4053万人/年,2030年客流密度5906万人/年。沙坪坝站铁路近期、远期年旅客发送量分别为1016万人和1270万人,远期日均发送量达到40,000人。高铁引入巨大客流,但既有车站设施陈旧,不能满足客流增长的乘降需求;另一方面,高铁、城际客流的构成逐步向以商务、旅游等短途高频为主的变化带来车站和城市服务功能的需求多元化的趋势。对车站功能、交通配套、城市服务和业态提出更加丰富、更高标准、更高质量的要求,也给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3 项目设计策略

3.1 上盖缝合城市,扩展城市空间

沙坪坝站铁路站场为地面线路,周边紧邻城市建成区,可建设用地非常有限。在项目前期调研中,我们发现铁路站场比北侧三峡广场和城市商圈地面低6m。利用地形高差多层面空间利用是应对线性铁路对城市区域的切割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沙坪坝火车站整体加盖将被铁路南北隔断的城市空间缝合,形成新的城市公共层面便成为可行的策略。同时,将原上跨铁路的天陈路调整为下穿铁路站场,并将车站北侧的城市道路也调整为下穿道路,将车流交通和人行空间立体分层,最终形成铁路居中,人行上跨,交通下穿的竖向空间利用规划格局。

铁路站场上盖平台东西长800m,南北宽60~70m。铁路上盖后避免了高速铁路运营对周边城市在噪声、形象和环境上的不利影响,极大改善了周边城市土地的空间质量和环境价值。通过上盖构成以站区公共广场为核心的城市步行网络,结合地形集聚多种功能,形成多层次的步行空间,将既有的沙坪坝步行商业区、沙坪坝公园以及周边建成区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广域的慢行网络系统,提高城市的回游性。通过铁路上盖获得5.9hm2的新增城市公共空间,整合铁路线路外用地使得区域可用建设用地得到进一步扩张合计达15.1hm2,为城市功能更新扩容升级创造了充分条件(图3)。

3 规划总平面

3.2 强化枢纽功能,站城高集成度融合开发

以铁路客站建设改造为契机,通过以车站为中心的高密度开发对车站及周边的土地进行高度复合化及集约型的利用,提高车站的总体利用率及乘客的便利性,形成新的站城格局。沙坪坝站通过铁路上盖和多层面立体城市规划,彻底改变了站区铁路用地低效和城市用地紧张的现状。在交通枢纽引领、城市产业更新升级的背景下,结合业态、客流规划、区域规划、综合开发、城市建设需要以及车站自身功能,本着集约使用土地、适当留有发展余地的原则进行高密度、高集成度的站城融合开发。

其中铁路车站采用上进下出流线组织,在盖上设进站厅、候车厅等。城市功能突破一般站区规划中的平面化布局,围绕车站在盖上规划兼具交通枢纽、商务、商业、城市休闲、城市绿地景观等复合功能,为城市注入新的发展活力。进站通道和客流集散区在站前双塔商业服务空间中无缝布置,营建“城市里的车站”。

4 沙坪坝站剖面(图片来源: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结合轨道交通站点,集中在盖下地下空间布局铁路进出站换乘系统和综合交通设施。盖下地下空间共8层,埋深42m,共计250,000m2。地下空间内立体布局轨道交通、公交、出租、社会车辆、旅客换乘空间以及地下道路系统。其中地下一层为公交到发层,地下二层为出租上下客层,地下四层为出站换乘空间层,地下七层为轨道交通9号线站厅层,地下八层为9号线站台层。地下其余空间布置商业服务、铁路旅客停车库和综合开发物业配建停车库等设施。集约化、高强度的地下交通设施为实现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3 立体交通组织,实现高效畅通的站城综合交通体系

车站作为城市对外交流的门户,解决好综合交通疏解换乘功能是车站规划的关键。对于沙坪坝站在城市核心区将车站与高密度城市功能紧密结合的情况下,城市综合体又将带来更多的交通流量。通过前瞻性的交通规划建立大容量、高效率、畅通有效的城市交通集疏运体系便成为项目能否有序运营的首要问题。沙坪坝站主要交通策略包括:

(1)建立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体系。沙坪坝站北侧9号线、1号线和环线地铁3线交汇构建具备大通道运输能力的轨道交通换乘体系是支撑站城融合可持续运营的必要条件。

5 沙坪坝站主入口(图片来源:龙湖集团)

(2)强化城市交通路网,通过立体空间分流组织站区内外部交通和各种车辆流线。例如,站区北侧道路规划为公交专用层、出租车专用层和过境交通层3个竖向叠合的层面分别解决不同车流的交通和停靠需求,立体分流,互不干扰。为了避免不同方向到达车站的车辆集中进出造成拥堵,在地下四层设置了下穿铁路服务南侧城市交通进出车库的地下环道,有利于枢纽多方向疏解交通(图6)。

6 立体综合交通布局示意图

(3)建立快行与慢享相结合的交通组织流线。站城融合中车站进出站旅客和城市综合物业使用者对交通的时效性、便捷性的需求差异较大,在流线规划中应适度分离铁路与物业部分的客流组织避免产生较大的相互干扰。首先,建立满足铁路旅客疏解的快速换乘空间。铁路旅客在地下出站后经换乘厅可以快速到达地铁站厅、公交车站、出租车站及地下停车库等交通设施。其次,要建立与复合城市功能相适应的物业客流交通空间,在车站东西两侧分别设置地下空间、交通设施与综合开发各功能区直接联系的垂直交通核,同时在车站和城市功能之间仍然保持畅通的联系,“快行”和“慢享”相结合的流线组织。

3.4 站城一体,功能聚合打造活力都市目的地

铁路客站交通枢纽集聚了众多公共交通资源,随之带来的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商业开发价值。沙坪坝项目也正是基于其位于城市核心商圈之中的独特区位优势,不仅体现了车站与站区设施的协同,更与区域城市功能紧密融合,在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的基础上按照都市新中心的目标完成城市更新。

站城综合体在交通功能之外导入商务办公、商业娱乐、酒店、餐饮、文化生活、公共服务等高度多元化业态。在车站及综合交通枢纽的正上方,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规划了城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包括210,000m2的大型一站式购物中心、230,000m2的写字楼及SOHO、40,000m2的酒店、可以托运行李的城市值机厅、派出所、铁路综合服务厅、共享汽车、自助存包等。除自身容纳的功能丰富之外,项目还连通跨街广场及6座天桥向周边辐射,在步行5分钟时间内,有效连接了大型城市公园、高等院校、中小学、医院、剧院、体育馆、图书馆、街道办事处等区域公共设施,实现了各种社会服务功能的大融合(图7)。

7 沙坪坝站城市综合体实景

优秀的地理位置、强大的交通系统,意味着巨量的消费客流。其辐射服务人群范围在常规城市综合体吸引周边人口和轨道交通吸引客流的基础上,更通过成渝高铁可以吸引到沿线近千万级的人口的可能性。以站营城、以城兴站,站城融合使沙坪坝站不仅是城市门户、交通枢纽,这里更成为了有城际辐射力的消费中心、产业中心、服务中心、会客中心。生活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此高度聚集。丰富而多元的业态,在强大的交通枢纽之上,让钢筋混凝土的空间,具有了灵魂与活力。这些空间,容纳了各类具有吸引力、交流性、传播性、互动性的内容和人群,创造出城市的魅力和繁华。

3.5 站城融合的科研创新保障

沙坪坝站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综合体是国内首个在城市建成区进行高密度、高集成度铁路上盖站城融合开发的项目,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开展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性研究来实现站城融合的目标。其中,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布局规划系统研究了沙坪坝站站城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和规划策略。针对大体量集约型地下空间的空间合理规划、安全运营和工程实施风险开展了综合交通枢纽超大、超深地下空间集约利用、超大深基坑开挖支挡及临近既有高层建筑变形控制、多层次地下空间结构修建和地下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火灾防治等关键技术的研究。通过复杂城市环境下综合交通枢纽内外部交通系统动态仿真,全面分析了枢纽综合体各类客流的交通特征和交通影响状态,对不同交通场景下的设施规模和交通组织进行验证评估,确保交通规划的可行性。为了避免不同城市功能与交通设施立体叠合时高速铁路列车运营和轨道交通车辆运行产生噪声、震动产生的不利影响,针对性地开展了环境振动与噪声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同时开展的综合交通枢纽节能措施和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运营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等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站城融合综合体的环境、空间品质,实现以人为本的枢纽站城融合价值[3]。

8 综合体与铁路关系

9 综合体外景

4 结语

城市核心区的现存枢纽往往因为站场对城市分割,枢纽交通低效等问题而对城市发展造成了极大限制。如何充分利用铁路站区的大面积土地,让有限的土地价值最大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政府的关注。从重庆沙坪坝站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综合体的探索中可以看到:在保证高效便捷换乘的基础上对枢纽核心区进行整体上盖物业开发是解决铁路客站建设与城市矛盾的方法之一。通过站场上盖区的适度配套物业开发与非上盖核心区的高强度物业开发,实现城市界面的延续,优化枢纽区域环境,实现土地资源开发集约化、价值最大化1)。□(感谢龙湖集团为本文提供了实景照片、项目策划文件和部分研究资料。)

10 盖上一层平面

11 地下四层平面

注释

1)本文中的数据主要来自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沙坪坝铁路枢纽综合改造工程设计资料》。

猜你喜欢
沙坪坝车站交通
“小贝厨房”日记
车站一角
繁忙的交通
高铁开进沙坪坝
小小交通劝导员
沙坪坝
重庆沙坪坝区众创空间发展策略研究
在北京,一个车站的治理有多难
地铁车站
咖喱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