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建筑60秒

2021-11-26 06:12栏目主持叶扬
世界建筑 2021年11期
关键词:建筑学范式传统

栏目主持:叶扬

我们仿效BBC的广播节目“60秒改进世界”(Sixty Second Idea to Improve the World)推出了“改进建筑60秒”栏目,每期将在世界范围内采访两位人物,请他们就建筑、城市、景观、技术等相关问题在60秒的时间里讲出一个或两个有启发性、批判性甚至有争议性的观点。本栏目如实记录了他们的话,采访所拍摄的视频将会出现在我们的相关网页上。所述观点只代表嘉宾本人,与本杂志立场无关。□

李春舫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LI Chunfang Chief Architect, Central-South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薛峰

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XUE Feng Chief Architect, China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改进建筑,更需要改进城市

说到改进建筑,我的第一反应是城市更需要改进。十几年来,我在很多个城市设计了高铁车站,遇到的城市问题是多方面的,尤其是交通问题,值得我们冷静地思考。

21世纪以来,中国已建成超过1000座高铁车站,新一代的高铁车站在功能流线、建筑空间、建设水准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大家所关注的“站城一体化”似乎也打开了良好的局面。但是在我看来,真正的改进还没有到来,那就是实现综合交通枢纽与城市交通体系的一体化。车站的改进需要与城市相联动。我国城市长期依赖于汽车交通,随着城市的扩张,快速环线从内环、外环直到五环甚至六环,但依然陷入到交通困境之中,难以持续。因此,必须建立全新的城市交通体系,从汽车交通升级到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也称作城市捷运系统。现在技术和经济条件都已具备,以轨道交通为导向,建设轨交网络之上的大都市和都市圈,将成为引领中国城市更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筑需要改进,城市更需要改进。□

正向整合设计

说到改进建筑,我们建筑师要研究建筑全过程、全专业和全要素的正向整合设计。这是从人的需求角度出发,将绿色生态、地域文化、空间形态、建筑性能和环境感知等设计语汇进行统筹整合。同时,我们要从建筑全寿命期的角度出发,对各类制造加工、施工装配、交付调适和维护改造等技术要素进行整合统筹,形成一种设计逻辑和协同设计流程方法。这实际上也对我们建筑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我们的设计将不仅仅止于设计图纸。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干“细活”,更高颗粒度的人性化的“细活”。我们要把这些全龄友好的、人性化的细节和要素统筹整合于城市和建筑的空间、性能和环境之中,把这些要素统筹植入到我们的正向整合设计逻辑之中,这样才能够使我们未来的城市、社区和建筑更加“有温度、有味道、有颜值”。□

回望手艺

作者:[日]盐野米松

译者:张含笑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建筑学研究方法

Architectural Research Methods

作者:琳达·格鲁特,大卫·王/Linda Groat, David Wang

出版:John Wiley and Sons, 2002

当我们在追求新事物的路上越走越快的今天,对于那些早被抛离身后的所谓“传统”,应该如何看待? 2021年RIBA查尔斯·詹克斯奖的获得者印度建筑师阿努帕玛·昆多(Anupama Kundoo)曾谈到过她对于传统的看法,“传统并不是发生在过去某个固定时间点之后的东西。传统一直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任何地方的技术演变都影响了世界各地的传统。”历史拉扯向前,传统的内涵在时代反复流转中不断更迭,旧传统不知不觉消隐,无人关切,那既是一段历史的落幕,也是新时代的宣告。

曾4次入选芥川龙之介奖、出生于1947年的日本作家盐野米松用了30年时间遍访日本各地手艺人,倾听和记录各类行当匠人们的生活和技艺,先后出版包括《守住手艺》《树之生命木之心》等20余本关于手艺人的书。延续前作的视角与精华,这本《回望手艺》是盐野米松对半生走访传统手艺的再一次回望,深度思考“人”与“物”的哲学。书中消失的工匠这一章节纪录片式地介绍了17个濒临消失的手艺工种以及32位默默无闻的日本匠人,铁匠、柳编艺人、烧炭师、篾匠、锯木工、垒石工……这些熟悉又模糊的名字似乎正在慢慢成为过去的记忆,靠经验和手艺谋生的匠人们在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艰难求存。第二章有关轮回的思考则是深入讨论了工匠与原材料的关系。工匠需要摸清每种材料的脾气特性和生长周期,跟随季节的变化采集、制作,同时更进一步分析了原先取之不尽的材料当下面临的困境。后续两个章节何谓师徒制以及手的记忆,详实讲述了手艺曾如何通过学徒制传承以及新时代下学徒制的发展,从不同的视角呈现出日本手工艺时代变迁落幕的缩影,试图探究时代洪流下传统手工艺没落消失的潜在原因。

在书中,作者指出当下已是个不再过分依赖于传统经验的时代,虽然一定的经验、直觉和技能仍是有用的,但由于现代技术的出现和工业化的生产,这个时代似乎理所当然的不再要求人们像工匠那样必须拥有长年积累的经验。机器批量制作的产品足以与出自名匠之手的工艺媲美,各种仪器设备可以取代渔夫常年实战积累的直觉和经验、大数据运算几乎省去学徒经年累月学习试错的成本。面对机器和数据,匠人们几十年如一日精进技艺似乎没了用武之处,在以大型量产、打价格战、崇尚效率为导向的经济形态中,费时费力的手工业自然会受到驱逐。当下传统手艺人的窘况如同驿站接力赛中被迫的“提前起跑”,当匠人们作为时代的接力者向接力点跑去的时候,却发现下一棒选手已经手握别的接力棒开始跑起来了,传统手工艺还没来得及传承已面临后继无人的冷淡现实。科技突飞猛进,工具高速迭代,不局限于地域,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的匠人们以及那些流传于民间的手艺文化已陷入了与日本同样的困境,不局限于行当,传统的各行各业包括我们建筑建造行业都在遭受冲击。新兴的概念理论不断涌现,设计的方式方法、建造的施工技艺都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过去的经验似乎不再重要,但传统难道就真的失去了它的价值吗?

无论变化多么巨大,昨天都会是明天的指路标。传统不应是历史的惰力,“世代相传”传下去的不是因循守旧,也绝非一句不合时宜,相反,它的生命力归于传承与创新,一代代人在其中倾入智慧和心血,那是刻于心底的文化认同。“传统”不会消逝,只会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甚至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就如泰戈尔所说,“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 (撰文:田琦,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建筑系副主任)

或许每位建筑系学生和建筑学研究者都曾在某一段时间陷入这样的疑惑:什么是建筑学研究?建筑学的研究范式是什么?建筑学是否真的有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建筑学是否可以在研究体系上与其他学科交流、接轨和融合?这些问题如迷雾般时常出现,令研究者在前进的道路上失去方向和信心。尤其是在自然科学主导的启蒙教育背景下,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秉持的因果论、绝对真理、绝对客观的理念是许多学者开展研究和评判研究的依据,由此将数据分析的定量研究作为唯一工具甚至研究目标本身,对带有主观性解释的标准化理论提出广泛质疑,使得建筑设计相关理论的合法性面临着挑战。

琳达·格鲁特(Linda Groat)和大卫·王(David Wang)的论著《建筑学研究》(Architectural Research Methods)如同迷雾中的灯塔,不仅回应了上述困惑和质疑、为建筑学研究者指示方向并注入信心,而且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维度将建筑学置于研究方法论的广阔海洋、为建筑学研究方法的扩充和学科边界的跨越提供了可能。

正如作者所言,这是第一部聚焦建筑学研究方法以指导建筑学研究的专著。作者的设计实践经历和高校教学研究背景使得本书的写作同时关照了专业研究者和职业建筑师群体。在正文的第一部分中,作者尝试通过回应建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几个概念和问题来界定建筑学研究的领域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涉及到研究范式(在书中被定义为“system of inquiry”)、研究中的文献工作、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关系、建筑学研究与建筑设计的关系等,这部分内容是本书最重要的价值所在。在第二部分中,作者逐一论述了7种常见的建筑学研究策略和常用的方法(关于研究范式、研究策略、研究的技术方法之间的差别与关系亦在第一部分中有清晰的界定),包括解释性历史研究、定性研究、相关性研究、实验和准实验性研究、仿真和建模研究、逻辑论证、案例及综合策略研究,并给出了具体的研究应用实例。即使在20年后的今天,这些研究策略依然构成了建筑学研究方法论的基础。

这本著作至少在以下4个方面值得读者阅读和深度思考:

(1)对研究范式的论述部分,清晰地指出了不同研究范式在科学研究中的平等地位,面对建筑学下宽阔的研究亚对象和研究主题,研究者应选择恰当的探索体系,进而匹配相适应的研究策略和技术。

(2)作者指出了生成性设计与分析性研究之间存在着差异,并提出了“关于设计的研究”的重要性和在设计活动中贯穿研究的4种模式,包括建筑策划和后评估研究、设计的行动研究、设计实践技巧研究、合作设计研究。

(3)本书不止一次强调了跨学科理论和方法对于建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这要求建筑学研究的主题、理论和方法能够经得起相邻学科的质疑,建筑学的研究者需要同时熟悉相邻学科的语境和研究背景。

(4)对研究的评判应根据研究范式的差异而遵循不同的评价体系,消弭研究方法论上的偏见,尊重不同研究的意义,才能实现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共享与融通。尤其是对于建筑学中具有思辨性而预测性不强的设计理论,说服功能是其合理性的保障。

总体上,这本著作兼具人文主义思想和论证逻辑的严谨性,其自身就是一个优秀研究的典范。如果说一定要指出其缺憾,笔者所读的中译本第一版部分翻译词句有失原意,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猜你喜欢
建筑学范式传统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