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统编教材,落实爱国主义教育

2021-11-26 23:25邱健慧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14期
关键词:爱国教育社会热点家庭教育

邱健慧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存在许多教育细节中,教师要用好统编教材,把爱国主义教育穿插在教学活动中,让爱国主义教育润物无声。

关键词:家庭教育 校园实事 社会热点 星级评选 爱国教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4.055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从使用统编教材之后,道德与法治教材无论在呈现的方式上还是内容的编排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具有中国气派的教材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满足了少年儿童道德成长的需要。但单靠教材资源已不能恰到好处地触及学生的心灵。因此,只有把有限的课堂教学空间延伸开去,才能克服在“书本上学道德”的局限,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在教学中。

一、家庭教育与教材连接,让爱国主义教育“萌芽”

爱国主义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教师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缺乏个性化的教育。贴近儿童生活的教育内容才能更好地促使儿童道德成长,我们要把儿童的家庭生活与教材连接起来,让家长成为儿童爱国意识萌芽的第一任教师。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3课弘扬优秀家风第一课时《探寻优秀家风》时,笔者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是:涵养德行组、修身立志组、百年革命家国情怀组。布置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三个组搜集的资料分别是:1.《朱子家训》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名言是什么?为什么?你知道我国哪些名人也具有这样的品质?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和“非淡泊以明志,非宁静以志远”出自哪篇家训?说说对你的启示。3.搜集革命烈士最让你感动的家书,你体会到哪些优秀的家风?以上三个课前资料的搜集,使家庭教育与教材内容实现了连接,在培育良好家风的同时,了解了先辈们为我们做出的榜样,先辈们为民族不计较得失的精神,牺牲个人、献身革命的家国情怀铸就了我们伟大的民族之魂。让学生知道家庭是我们梦想启航的地方,优秀家风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根本。

对于这类课程,要安排学生进行家庭探索,与家长一起参与学习,这样的教学活动源于家庭教育,服务于学校教育,会让爱国主义教育悄悄在学生心中“萌芽”。

二、校园实事与教材俱进,让爱国主义教育“生根”

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不能完全关注各地区学生特点,不一定符合学生生活。教材上的事例有时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甚至具有滞后性,因此我们就要根据实际需要,突破教材的局限。在教学时,要用发散性的眼光研究教材,跳出文本与时俱进,适时联系学生身边的校园实事进行教学,从而提升道德认知,种下爱国之根。

几十年来,勤俭就是我们的立国原则,节约资源也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厉行节俭与国家发展向来是融为一体的。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第6课《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时,要根据班级情况选取发生在学校的问题融入课堂学习中,把掌握的道理体现在日常的学习中。为此,我设计了“算一算”环节,用算一算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一粒米、一滴水的重要性,知道节约一粒米、一滴水都是有意义的。其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认识到生活中节约的重要性。用一粒米去乘以14亿,这个数目之大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行为更能引起共鸣,为了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浪费”,达到教学目标,我把平时捕捉到的一些浪费镜头在大屏幕上播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六个晶莹透亮的大雪梨被遗弃在垃圾桶里的镜头,六个本来晶莹透亮的大雪梨逐渐干瘪发黑。学生看到这一幕,都羞愧地低下了头,教室里只有沉默。一粒米、一滴水是如此重要,何况这是六个大雪梨呢?学生心中会认识到浪费可耻,明确节俭就是爱国,浪费就是害国。节俭兴国是中国强盛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硬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课本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意识和信念,教给学生如何行动的操作方法,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借助道德与法治课堂提升道德认知水平,让爱国教育在学生心中“生根”。

三、社会热点与教材相融,让爱国主义教育“开花”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教师可以把社会热点引进课堂,使课程与师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社会热点融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心灵发展,播种美德。

在五年级下册第9课中国有了共产党第三课时《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中,长征以其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精神养分,让革命事业一代代薪火相传。但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缺乏了解和体会,学习起来存在一定困难,这就要让学生知道长征没有终点,长征依然在路上。教师把长征拉近到每个学生的身边,播放PPT让学生了解身边具有长征精神的人。PPT中出示的人物主要有疫情期间站在抗疫第一线的大功臣钟南山院士,水稻之父袁隆平,烈日下坚持站岗的交通指挥员,为大家守护安全的学校门卫叔叔。这些社会热点人物离学生的认知较近,通过这些带领学生穿越时空了解红军长征精神就更容易了。红军的长征精神感染着学生,学生自然而然把长征精神和自己联系在一起,长征精神就是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吃苦耐劳的决心,要做到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学生,要以红军的长征精神严格要求自己,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红军战士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加倍珍惜,不能忘记革命先辈的付出,我们要发扬长征精神,做新时代的接班人!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社会中的种种事例并不亚于教材上的例子,教育应该存在于生活之中,教育应与社会浑然一体。在教学中,我们更应关注社会热点,引入学生熟知的事例,以处理各种生活问题为手段,播种美德为目的,让习德化难为易,使爱国教育“开花”。

四、星级评选与教材共生,让爱国主义教育“结果”

通过运用不同的激励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个人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建立自尊、自信的优秀品质,产生积极的信念。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课堂接近尾声时常常习惯采用激励的手段进行星级评选,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最大的提升。

在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第6课《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第一课时的尾声,笔者安排了拓展环节评选“节约星”,一切爱国者都应该认同节约这个道理,并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修习践行,使节俭成为养德之要,成为行为之则。学生们根据平时的花钱情况,评选出最懂得使用零用钱的同学,这一活动体现了道德认知的最终目的是将其付诸行动。学生的认知在活动中得以深化,道德新知在评析中得以产生。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领生活,提升生活”的理念,指导了学生的行为实践。节约是美德,节约是品质,节约是责任。通过节约话题的探讨,以“节约星”为榜样,积极行动起来,从身边小事做起,同心协力,积少成多,做勤俭节约风尚的传播者、实践者、示范者,让“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爱国理念在校园蔚然成风,用实际行动为国家、为社会、为校园贡献力量!

在课末进行的星级评选,是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德育功能的一种有效手段,从而也简洁明了地对整节课做了最好的总结。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了提升,行為上获得了延续性指导,让课堂导行不因课堂结束而告终,而是细水长流继续体现在课后,让爱国主义教育“硕果累累”。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精心预设,更要有闪烁着智慧火花的教学内容;要达成知识提升的目标,更要实现学生品格的形成;要体现课堂实效,更要使德育细水长流。只要我们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拓宽教学空间,精心选材,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切实地体现教育的强大功能,用好统编教材,就能落实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晓冬《爱国主义思想传播如何更鲜活》,《人民论坛》2018年第2期。

[2] 陈俊珂《论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的基本取向》,《青少年学刊》2018年第4期。

[3] 苏东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教师》2017年第22期。

猜你喜欢
爱国教育社会热点家庭教育
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社会热点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及应对研究
大学军事教育中的理性爱国教育
大学军事教育中的理性爱国教育
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应对研究
面古怀今 展望未来
引入社会热点丰富历史课堂的研究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