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上企业的“潘多拉盒子”

2021-11-26 02:53金焕民金珞欣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艺人电商企业

金焕民 金珞欣

在中国营销界一直存在这样一个“分支”——把娱乐界的手段和场景应用到营销上。所谓互联网营销兴起后,这种倾向进一步演化为趋势,甚至是“显学”:讲座、培训越来越像商演;跨年演讲更像贺岁片;为了流量,知名企业家、学者也可以粉墨登场,也可以成为武林超人、学术超人;百姓日常购物变成狂欢节,目标顾客变身粉丝,品牌塑造变身超级IP。

究其根源,是在中国营销的焦点,战略性转向技术和产品创新、中华文化与营销创新融合之后,在技术和研发人员主导创新的情况下,中国营销专家、营销人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和位置,走向了所谓新销售;在电商平台强势挟持下,走向所谓新零售,整体上陷入战术层面的无休止厮杀。

消费在升级,市场规模和战略空间在扩大,为数不小的中国企业的营销格局却走向了反面。在所谓“营销创新”的假象下,更在诸多以偏概全的错误解读和引导下,越来越难以像曾经的那样,给人以惊喜和期待。

在关注上述现象的同时,也不必杞人忧天。因为中国企业营销从来就不是由營销界单独决定的。一方面,中国国家战略和国家营销,一直在为中国企业营销引领方向,搭建平台;另一方面,具有战略洞察力的优秀企业、行业研究机构和专家,虽然没有那么高的“流量”,但却在持续探索中国企业营销的正确方向。

艺人人设和企业定位

大众并不了解艺人,尽管娱记们与艺人签约公司十分卖力地全方位展示艺人。艺人好像是经由资本打造的,个人只需要配合所谓的“人设”,努力“表演”,并通过一系列“营销”操作,赚取流量,就皆大欢喜了。

靠作品,大众可以了解艺人的演技,但也不尽然。把流量“艺人”与戏骨搭配,大众未必能够分清终究是谁,是什么因素,对票房贡献更大。

这几年,“人设崩塌”这个词比较流行。

人设,本来是影视作品中人物形象设计的简称,目标是让演员演什么像什么。随着演艺经纪的营销化,人设也从人物形象设计的本义,走向了艺人的“个人品牌定位”,诸如人格定位、品行气质、兴趣爱好乃至言行方式等等,以吸引更多关注。所以,现实中“崩塌”的是虚拟、虚假、并不真正存在的人设——艺人的人格、品行、能力。艺人个人的人设,是通过长期的德艺双修达到的。即便是演什么像什么,即便是艺人能够见贤思齐,个人的人设与个人作品中的人物也是始终存在巨大差距的。你演伟人,演名人,演历史人物,演青年才俊,即便栩栩如生,那也只能说明演技不错。

事实上,企业的市场定位与艺人的人设具有异曲同工的底层逻辑。市场定位是现在时、进行时。它需要经过反复、多轮创新,通过一代又一代卓越的产品,需要经过一代又一代消费者的认可,需要经过一轮又一轮与其他同样卓越的竞争产品较量,才能最终达到一个稳定的经得起考验的高度和状态。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此基础上,随着需求的变化、科技的进步,从一个创新走向下一个创新,从一个高度达到另一个高度。

一些企业对待市场定位也像艺人的人设那样,一旦通过创意、策划形成方案,就会开足马力进行宣传、传播、变现。它们依托粉丝运营和公司公关,形成套路化的模式:流量靠“刷”,评论靠“控”,口碑靠“营销”。靠市场运作而不是靠技术和产品创新、不是靠优质的服务取得业绩,使得市场生态走向畸形。

宣传和产品价值背离,既是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许多高知名度品牌一红就死的原因,也是近十年来多数网络品牌兴而复衰的原因。

比如从背背佳到一人一本再到小罐茶,用性能和品质一般的产品,通过文宣和市场定位,通过名人代言和媒体狂轰滥炸收割公众的智商税,获取财富;

比如通过贴牌一线名牌白酒,推出品质一般的副品牌狐假虎威地抢占市场份额;

比如几乎全军覆没的保健品和中国传统饮料。

人们往往痛斥低端品牌的虚假宣传,却群体失忆般地忽略更为“高端”的虚假宣传,甚至还对它们津津乐道,把它们推崇为“经典营销案例”。也许媒体果真分不清良莠,也许它们不认为这是自己的本分。

比如电商平台,将自己的使命定义为“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其实线下实体店生意在其垄断式营销冲击下,已经变得更为难做,甚至因为社区团购,小摊菜贩的生意也变得朝不保夕。

当然,任何人或者机构都无权要求平台电商解救或放过实体店、小摊菜贩,问题在于,即便是在自由竞争场景下,平台电商也不能利用资本的力量和垄断地位,通过烧钱抢走他们的生意,也不能在未给社会创造增量财富的情况下,轻易拿走存量市场。

当品牌传播脱离产品品质和性能这些基础,上升为并未达成的品牌定位时,事实上,“潘多拉盒子”已经被打开。这种场景下,它是在传播理念或愿景,而非传播能够始终如一交付给消费者的价值。

这里有一条十分容易识别的分界线——企业终究在传播什么,是实实在在的价值,还是虚头巴脑的理念和愿景?

在今天,营销其实已经分化为两个阵营。一个阵营是重视需求、重视0~1和1~N技术和产品创新,一个阵营是重视渠道、传播和促销。前者的核心是价值创造、价值创新和创造社会财富,后者的核心是存量变现,即利用一切竞争手段和有利地位,抢占市场存量、积聚财富。

二者都符合市场经济规则,运用的都是市场机制,但对社会的贡献和未来的影响却不可同日而语。只要不坑蒙拐骗,不以次充好,小企业怎么做都无可厚非,但对于龙头企业,公众既可以有更高的期待,也可以有更高的标准。

就学问和见识而言,郎咸平即便不是一流的,也是屈指可数的。在相当长时间内,他的“热度”是中国其他经济学家无法企及的。以其对中国制造的洞见,围绕构建“双循环”这个新时代国家战略,他本可大有作为,但事实上,他却销声匿迹了。究其根源,也是人设崩塌——他何曾是底层百姓的代言人。

其实,在艺人人设崩塌潮之外,一系列專家学者、知名企业家的人设崩塌,也已经蔚然成风,而且让他们崩塌的,恰恰是他们一直十分看重的互联网民意。

在财富集中的趋势下,人设和企业定位的“市场变现”,正在成为一个高风险的领域,而回归价值,并以价值为基础展开营销,展开市场变现,也正在成为所有领域市场营销的一个新的铁律。

市场经济、市场机制和自由竞争既不再是超越价值获取财富的保护伞,也不再是巧取豪夺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互联网+”的法则,把流量和数据作为营销决策的重要参考标准,既有其科学的一面,也有其很大的局限性。互联网行业为市场营销带来了更多资本和平台机会,比起“穷酸”的传统产业,互联网靠什么垄断,靠什么抢占市场存量?靠烧钱。但这注定不是一条能够可持续的路径。消费者是可以反复割的“韭菜”,但资本不是。利润得不到保证,资本翻脸比翻书都快。

如果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和业务上给资本挣钱,连雷军都心惊胆战,都会受到“逼宫”。马云的“外滩讲话”也未尝不是资本重压下的失常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近一年来影视界、平台电商业掀起的暴风骤雨,根本上都与市场变现具有密切的关系。尽管技术和产品创新、价值创新、价值创造是营销的根本,但市场变现从来就是营销的焦点,因为只有这个环节,才能实现资本赢利的直接目标。蚂蚁金服上市是市场变现,阿里大规模拿地也是市场变现。

有人断言网红化是营销的一个趋势。如果企业有几个薇娅,市场推广也好,销售也好,自然不再是问题。但很难想象,果真如此的话,营销会成为什么模样。

企业营销不应对既不可能也不科学的行为抱有幻想。

消费升级和购物狂欢

许多知名企业家已经走上变现的前台。

乔布斯、马云、雷军、董明珠,如果他们是纵论天下和未来,尚能理解;如果他们纯粹是为了市场变现,则细思极恐。

虽然企业家并不一定都重视营销,但所有企业家一定都关心销售,因为销售决定着企业的经营业绩。而关心营销的企业家,未必都能像乔布斯一样,把营销做到极致,但真正关心销售的企业家,一定会将销售做到极致。

柳传志、宗庆后、董明珠、马云都是典型代表,尤其是马云。

传统上,有所谓淡旺季,后来就有了销售“黄金周”。那时也无非是在春节、中秋节,后来加上个国庆节,最大限度地抢夺即时销量,电商则在尝到“双11”甜头后,以促销为引领,把一年四季变成了无时不节。

促销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以促销为引领的销售,一定会产生“促销综合征”。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让销售成为多余”已经是中国营销无法达成的境界。

本来,“让销售成为必须”(深度分销和促销)是中国企业应对跨国公司的阶段性法宝,但过度的销售与促销已经让中国企业陷入地狱式营销的泥潭。原先是企业引导分销和终端系统打阵地战,现在反过来,分销和终端系统逼得企业无法从阵地战中脱身,无论是从促销人员上还是促销费用上。

打开手机,或者打开电脑,如果不是行家里手,会受到各种推销信息的狂轰滥炸。但所有人的购买心理都是这样的——既希望得到充分的信息,同时又厌恶信息的骚扰。而现实却是企业的销售和推广不得不在两者的边缘上走钢丝。这是中国销售和促销的内卷。

即便是专业人员,也很容易忽视这么一个关键性问题,那就是中国消费的升级,其中就包括既能不再过度打扰消费者,又能让消费者获得适度的价值。杀熟、欺生皆非营销之道。购物本来应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没有道理把消费者弄得那么劳累。

人们泛泛地认为电商使得信息更加通畅,其实传统商业和电商哪个信息更透明,目前还真成了一个分不清楚的问题。

一个令厂家和消费者都放心的商业形态,才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形态,而一个既要在买的环节,同时也要在卖的环节,都充满算计的商业形态,是无法在宏观上、机制上、结构上形成利益和命运共同体的。这是一个常识,也是那些热衷于玩弄营销技术、促销技巧的企业必须警醒的问题。

在本土企业渠道现代化进程中,跨国商业机构对中国本土制造业充满傲慢与偏见,与此同时,本土商业机构则给了本土制造业一个“进来找死,不进来等死”的两难选择。中国商业貌似十分发达,但作为一个事实,本土制造业面对的是全球最为混乱的商业形态。这样的商业形态,既不可能走出国门,也无法与最先进的制造业融合。

如果中国商业不思进取,继续在以邻为壑的道路上狂奔,中国制造业与商业的战略博弈,甚至决战,必然会发生。但何去何从的主动权,目前仍然掌握在商业的手中。平台电商利用中小制造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进行博弈,随着中国龙头企业在技术和产品上的革命性进步,反而会重创被平台电商加持的中小企业。

如何形成强大制造力与强大商业力的战略协同,这是一个事关中国经济未来的战略性课题。

数字化营销和营销创新

在如今的高科技时代,有人觉得手机、电脑、网络、邮件等可以替代营销人员的功能,但在我们看来,人与人坐下来建立联系和有效的沟通是无法被替代的,尤其是对于和跨国公司同台竞争的中国企业来说,营销人员推进的多重伙伴关系,是确保企业利益的关键。

许多被津津乐道的数字化营销技术,其实是穿着先进的外衣,干着落后的事情。比如通过APP过度收集用户信息,能收尽收。说是为了精准服务消费者,实则极大地伤害了消费者的整体利益,比如杀熟、日常骚扰、个人隐秘扩散。国家《数据安全法》的正式实施,明确互联网公司收集客户信息最小化原则等等。研究顾客需求和价值偏好的方式、途径很多,但通过把客户的信息和隐私搜罗个底朝天,道德上是不可取的,法律上是不允许的。

对于百度公司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公开表示的“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网络安全专家、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在凤凰《封面》独家专访中回应道,“专家替老百姓做主的话,我觉得都可以不听”。

在专访中,齐向东还讲到,“互联网思维是落后思维”。因为互联网思维讲的是极致型的用户体验,但是这个体验其实带有诱骗性质。齐向东强调,因为过度收集用户隐私,在市场上给用户道歉的,涵盖了目前主要的互联网平台。企业最重要的是要诚实,就是企业对用户干的事,要符合给用户做出的承诺。

业内专家的评价入木三分,值得那些对“互联网营销”抱有过度幻想的营销人认真、严肃思考。

中国营销在未来的关键,除技术和产品创新之外,如何确保企业营销体系建设在正确的方向上快速推進是重中之重。从创新、消费者研究、渠道和市场影响力等指标来衡量,跨国公司在未来10~15年仍然是全球最强大的力量,但是中国企业会不断占据更大的空间,换言之,未来的全球竞争,将主要是中国龙头企业与跨国公司的竞争。双方博弈的焦点将主要集中在:

1.与母国的关系。资本没有国界,但企业是有国别的。一个彻底全球化的公司,最终会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

2.与住在国的关系。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目的都是富国强民,改善民生,不是接受盘剥。

3.推动融母国文化于住在国文化的生活方式创新,以及由此决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

这些都是中国龙头企业与跨国公司战略竞争的关键,必须借助一个更为先进、专业和强大的营销体系才能胜任。

以中国为例。改革开放之初,我们通过跨国公司产品及其服务,感受到了外来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但是时至今日,这种感受已经十分淡漠,更多的是产品本身的功能、性能和品质的差别。这是中国被全球化的结果,未来由中国企业推动的全球化,仅仅延续跨国公司的这种惯性是行不通的。唯一行得通的路径是基于中国文化,引领新的生活方式,推行新的营销理念。

再往前追溯。洋务运动之后,中国社会的衣食住行才开始了缓慢的、局部的变化;而之前的几千年,虽然中国工匠把所有的日常用品都能够做出品牌,做到极致,但品类、品种的创新,则几乎无从谈起。迄今为止,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依然璀璨,但涉及衣食住行的物品,乃至生活方式,在跨国公司影响下,则几乎已经发生了摧枯拉朽的改变。看不到这一点,就无法清醒地认识中国营销的未来。

中国已经在自己的国土上证明,中华文明能够创造性地容纳、适应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向世界证明,中华文明能够对世界生产力的持续现代化,对世界生活方式的创新,作出应有的贡献。所有这一切,都得益于和继续借助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充满创新的中国营销。

更为广阔的视野是,中国营销必须追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战略,必须围绕构建“双循环”的战略安排,进行同步创新。

新时代的国家战略已经开始实施,中国企业大有作为的国家平台已经建立,这既是中国企业的战略机会,也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新的战略考验。

(金焕民,郑州轻工业大学;金珞欣,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艺人电商企业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电商鄙视链中的拼多多
花灯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