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纸扎技艺的特点与创新发展研究

2021-11-26 11:36杜湖湘赵斌
艺术科技 2021年18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创新发展

杜湖湘 赵斌

摘要:纸扎艺术是融合了多种技艺为一体的传统民间工艺门类,它的起源和发展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纸扎技艺的传承和创新都受到了挑战。文章通过分析传统纸扎技艺特点,对其创新发展提出一些建议,旨在让这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工艺在新的环境下更好地延续和发展。

关键词:纸扎技艺;丧葬文化;创新发展;非遗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8-00-03

纸扎,也叫“扎纸”“扎罩子”等,是以黍杆、芦苇、竹条等为骨架,结合裱糊、彩绘等工艺的民间美术品,是一种融合多种技法的综合工艺门类。纸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纸扎包括传统的花灯、纸鸢、戏曲和宗教装饰用具以及丧葬纸扎,而狭义的纸扎则指传统意义上用于丧葬祭祀的阴宅牌坊、金童玉女、金山银山、车船纸马等可以焚烧的丧葬用品。但在日常的民俗活动中,传统的纸扎与丧葬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而其他的一些种类只被视作纸扎艺术的衍生品。

1 纸扎的起源与民俗含义

1.1 纸扎的历史起源

关于纸扎的起源,根据现有的资料可知,在丧葬祭祀中使用纸扎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吐鲁番古墓出土的纸冥器年代为南北朝后期。到现在为止,考古学家们所发现的最早的纸扎制品是1973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纳唐代古墓群中发现的纸棺。纸棺的整体骨架采用细木杆扎制,顶部均匀排列了五道弧顶,从而将整个纸棺支撑起来,外表所糊的色纸为深红色[1]。从材料和工艺上而言,与当下的纸扎作品非常类似,显示出了纸扎技艺数千年的传承延续。纸扎业经过上千年的延续和发展,形成了不同于其他行业的一些规范要求和风俗内容。

与其他行业一样,纸扎业也产生了几位祖师爷人物,一般公认的祖师爷有鲁班、致公禅师、杨角哀和左伯桃。但由于所处地域不同,供奉的祖师爷也各有不同。如老北京的纸扎匠一般将鲁班奉为祖师爷,而有的地方将致公禅师奉为纸扎匠的祖师爷。另外,在东北地区,杨角哀和左伯桃是当地纸扎匠人心中的行业先驱,所以自然而然地成为该地区纸扎行业的祖师爷[2]

1.2 纸扎的民俗含义

纸扎是仪式美术的代表,它的起源和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风俗紧密相连。纸扎作品在各地的民俗活动中被广泛运用,使用时会根据具体的仪式选择表现形式。相较于我们现在熟知的祭祀仪式中的纸扎,它最初的形态包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现在的台湾地区,喜事或店铺开业仍有送花圈的习俗,只不过与白事花圈相比,在颜色和形态上有差异罢了。

随着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生死成了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两件大事,死亡甚至超越出生,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头等大事,在中国农村仍有“喜事可省,丧事要重”的说法[3]。丧葬纸扎自然而然成了纸扎艺术的主要代表,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传递着民众对先祖的思念,以及在另一个世界安乐生活的情感寄托。

2 纸扎技艺的艺术性特点

2.1 纸扎的技艺形式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纸扎是一种集合艺术。它集竹艺、剪纸、绘画、裱糊于一身,是中国民间独有的特殊雕塑艺术,这在很大程度上异于西方的雕塑艺术和其他雕刻技艺,因为纸扎是以纸为雕塑材料,以扎制、折叠、剪刻等综合工艺为构成手段塑造物体的艺术活动。

2.2 纸扎的功用特征

藝术在产生之初是和功用联系在一起的,纸扎艺术亦然[4]。它并非单纯的艺术品,而是具有仪式美的精神产品。

在传统的民间社会,生老病死贯穿人的一生。死亡被视为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传统信仰让普通百姓相信死亡只是另一个阶段的开端,所以对死亡的祭祀仪式被视为人生大事,丧葬活动也成了民俗活动的重要部分。纸扎作为情感的寄托品,在丧葬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2.3 纸扎的造型与配色

在纸扎的发展过程中,丧葬祭祀成了它的主要用途。这一类纸扎造型包含绝大部分的人物、动物、建筑、吉祥用具、家具器皿、生活用具等,如金童玉女、神像佛龛、车马轿船、亭台门楼、金山银山等,亦有其他应丧家特殊需求而创制的纸扎。

2.3.1 造型特征

纸扎的工艺大致分为两类,即造型、结构工艺和配色、糊裱工艺。具体制作流程包括形体的构思、材料的选择与加工、结构扎制、裱糊彩绘、细节调整等多道工序[5]。从整体造型的原则来看,纸扎作品的原型都是取材于日常生活,是对生前活动的另一种描摹。在纸扎结构的成型上,就地取材成为整个流程的第一步,在骨架的选材上,北方多选取黍秆、麦秸,南方多选用竹篾。根据扎制的种类、部位等不同,选择相应的材料易于表现物品的形态和细节。材料选定后,要根据构思的物体形态对材料进行初步加工、剪切,这就是下料。之后的扎制,就是要将初步加工的材料绑制出物体的框架,同时依据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绑制方法,让整体骨架更为稳固,同时也更符合物体的结构和比例[6]。这是整个结构工艺中最重要的一步。

2.3.2 配色特点

在配色上,纸扎艺人对颜色的配比没有什么固定的要求,在理解现实物品颜色的基础上自由发挥,从而选出相应的配色。但整体上是明亮的,视觉感是好的。一般会选择红绿、黄紫、黑白等对比强烈的颜色,另外还会在立体感和块面过渡上调整颜色,如同农民画一般,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在选择好颜色的搭配之后,会先在骨架上裱糊一层草纸,之后才会将选择好的色纸进行二次裱糊,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色纸在裱糊的过程中破损,同时也可以通过多层裱糊使物体的表面更平整,使整个作品更加完美[7]

3 纸扎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3.1 纸扎技艺的传承

虽然如今纸扎行业受到了一定的误解,纸扎从业者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但是纸扎技艺作为传统文化相当重要的一个分支,依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我们可以看到,有那么一批执着追求和热爱自己事业的人正不断进入纸扎技艺的传承队伍中。

但现实的问题仍然需要我们正视,纸扎工艺对大多数民间艺人来说只是一种谋生手段,扎纸只是作为日常的“兼职”和“副业”,所以在创新能力上并不会有显著的提高,纸扎技艺仍然维持着数十年前的水平。另外,纸扎技艺的学习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它的投入产出比无法满足纸扎艺人的正常生活,现实的利益会束缚相当一部分人的传承步伐。

3.2 纸扎技艺发展的困境

近年来,从各地的发展来看,尽管纸扎技艺依然在延续,但是由于文化的改革或者政策的调整,其发展陷入困境。如2021年8月,山西省及东北地区相继出台了有关条例,禁止生产和销售纸人、冥币、纸马等封建迷信丧葬用品。这给包括纸扎制品在内的民间习俗和民间工艺造成了极大冲击,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纸扎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然而,由于民俗文化扎根民间,数千年的洗礼也使其具有坚韧的生命力,以纸扎为代表的丧葬习俗依然在一些偏远地区有遗存。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生态的纸扎技艺因其复杂的做法、较低的收益,使民间艺人逐渐放弃了原有的技艺。加之国家推行殡葬改革,纸扎技艺的发展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原本作为丧葬活动中最重要的仪式不再受到重视。另外,相比过去纸扎体积庞大,现在纸扎的体积、种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较于从前融合了扎制、剪纸、裱糊等多种工艺于一体的纸扎作品,现在的纸扎多为工业产品,精细度大打折扣,流水线产品代替了手工作品,纸扎作品从工艺和形制上都遭到了颠覆性的破坏。

3.3 纸扎艺术的发展机遇和创新思考

随着国家对传统工艺、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纸扎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得到保护和传承。

3.3.1 纸扎技艺发展的机遇

就是這样一门濒临消失的技艺,在2019年的一场法国博物馆展览中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这源于专业策展人帕特里休·萨绵多2016年的台湾之旅,他无意间发现了这项神秘而精致的中国纸扎工艺,于是,在2019年,一场围绕着中国祖先祭祀和中元节展开的仪式展览——《极乐天堂》拉开了序幕。

在这次展览中,我国台湾地区四代传承的百年纸扎老店新兴糊纸店展出了他们所制作的传统纸扎“灵厝”,这是一种闽南地区常见的宅屋。另外,还有很多现代化的物品,如纸扎的飞机、汽车、电子产品、时兴的衣物等,就连细小的食品都做得栩栩如生、刻画入微。

3.3.2 纸扎技艺发展的创新思考

纸扎技艺发展到今天,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一些纸扎艺人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作品和专业的品牌,内地的大多数纸扎技艺仍然是纸扎匠人在独自坚守发展。有的纸扎匠人中途改行,或将纸扎视作兼职,并没有把纸扎技艺的发展当作艺术上的追求,这是国家政策、民间态度以及纸扎艺人自身发展等多重因素的重叠导致的。虽然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不断作出努力,但基层的支持度较低,纸扎艺人的主要焦点在维持自身温饱上,因此很难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实现技艺的升级、艺术形态的与时俱进,从而导致恶性循环,纸扎艺术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

因此,文章在传统纸扎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发展上提出三个建议。

第一,加大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从实际层面解决技艺传承的现实困难。当前相关非遗保护政策的实际贯彻不够彻底,有的地方存在喊口号的现象,无法解决纸扎艺人的后顾之忧,无法促使纸扎艺人全身心投入技艺的传承和创新研究中。可以尝试“纸扎技艺进校园”等模式,如同当年的“戏曲艺术进校园”,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的同时,打通学校教育传承途径,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投身于这一技艺的传承中[8]

第二,推动纸扎产品转型,使其更加贴近民众日常生活。传承纸扎技艺不是简单地照搬传统纸扎品类,应更多地思考如何与时俱进,结合当下国家的丧葬政策,优化纸扎艺术的生存环境,突破丧葬文化的窠臼束缚,设计创作出符合当代社会需要的工艺品,消除人们对纸扎的恐惧心理,使其更好地参与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可以在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中让花灯技艺绽放光彩,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与当下动漫文化结合,增加声光电特效和时尚元素,设计制作更多新品种的纸扎作品,从而进一步打开年轻人市场,获得更好的发展。

第三,创办纸扎艺术展,促进各地区纸扎技艺相互交流。打破当下纸扎行业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局面,定期举办纸扎技艺展博会,促进行业间的技艺交流,共同促进纸扎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同时借助相关的展览,让更多的普通民众了解纸扎技艺,突破原有的视角和思维,让更多人接受和喜爱纸扎技艺。

4 结语

纸扎技艺作为一种流传千年的传统工艺,参与了众多寻常百姓的人生大事,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观念政策的变化,这种被火烧掉的艺术品在传承上面临越来越多的困境。日常的民俗艺术如今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传承中既要结合当下的相关政策,又要关注年轻人的喜好,在保留技艺的同时,锐意创新,尝试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同时,在复兴传统技艺时,要注重其仪式的美术属性,结合当代人的思维观念,使纸扎成为日常的工艺美术品,从而重获新生。

参考文献:

[1] 陆锡兴.吐鲁番古墓纸明器研究[J].西域研究,2006(3):50-55,119.

[2] 路春娇.传统纸扎业的行规行俗[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7(3):35-37.

[3] 高婷婷.民俗丧葬文化中的“纸扎”艺术[J].今古文创,2020(16):73-74.

[4] 樊二文,杨柳.民间纸扎艺术探究[J].大众文艺,2014(6):41.

[5] 陈剑,常龙珠.中原地区丧葬纸扎的类型与工艺[J].装饰,2013(4):113-114.

[6] 罗伟民,涂慷.论莆田纸扎工艺及传承创新[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7,38(5):28-33.

[7] 林爱芳.焚烧的艺术:客家人祭祀活动中的供奉纸扎[J].装饰,2011(5):82-83.

[8] 李平平.湘西“凤凰纸扎”手工艺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J].收藏与投资,2021,12(7):171-173.

作者简介:杜湖湘(1963—),男,湖北武汉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艺术与设计理论。

赵斌(1993—),男,河南商丘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艺术设计。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湖北工业大学绿色工业科技引领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ZTS2017007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创新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