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职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舞感”

2021-11-27 05:41张敬伟吉林市教育学院
艺术家 2021年12期
关键词:舞者舞蹈动作

□张敬伟 吉林市教育学院

舞蹈作为一种特别的视觉艺术,从原始社会时期就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存在。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舞蹈始终拥有着一定地位。舞蹈这种表演形式,是舞者以身体有节奏地舞动为主要的表现形式,通常会借助音乐,甚至一些道具完成场景或情节的展现。舞蹈本身具备较为多元的社会意义和作用,如社交、运动、祭祀、礼仪等方面的意义。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受世界各地舞蹈风格的影响与人们思想的进步,舞蹈已经逐渐走入社会大众的生活中,并形成了多种风格。因此,在中职舞蹈教学中,越来越多的舞蹈种类进入学生的学习范畴。为了让学生学好舞蹈,学校应该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学习到标准的舞蹈动作,让学生学会通过舞蹈表达情感,从而提高艺术修养。

舞感是舞者在跳舞时流露的情感,即舞者在跳舞时的主观感受。优秀的舞者在舞蹈时不但拥有舞感,还能将这种舞感传染给观众,使观众跟随舞者的情感融入其中,得到一种情感的抒发。而在中职舞蹈教学中,学生能够较快掌握基本动作及各种动作要领,但在舞感培养阶段进步缓慢。有些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舞感过程中过于重视舞蹈技巧,而舞感恰恰是舞者升华舞蹈艺术的要点,在整场舞蹈中都起到关键作用。因此,中职舞蹈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舞感”的培养,整体提升中职学生的舞蹈水平。

一、“舞感”的重要性

(一)增强舞者表现力

舞蹈动作中的肢体表演等行为并不是舞者进行的简单、随意的摆动,而是根据背景音乐、实时情境进行相应的动作,能够给观众一种视觉享受。可以说,舞蹈动作是舞蹈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舞蹈无声的语言,而观众可通过舞蹈表演感受到舞蹈精髓。因此,在中职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舞感意识,使其通过提升舞感来增强舞蹈的表现力,带给观众丰富的视觉体验。

(二)有助于舞者表现出舞蹈的精神内涵

舞蹈没有了“舞感”,便失去了色彩。由此可见,在舞蹈表演中,要想让舞者动作更具色彩,增强整场舞蹈表演的灵动性,“舞感”必不可少。舞感是一位舞者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素养,也是舞者必修的专业课程。

二、中职舞蹈教学中舞感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积极性

在中职舞蹈课程中,舞蹈的训练是学生掌握舞蹈最重要的方法。学生在进行舞蹈训练时,要有一定的基本功,然而,在中职学生中,有的学生从小接触舞蹈,拥有一定的舞蹈经验;有的学生基本功训练经历几乎为零,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加强训练。零经验的学生往往不能充分掌握训练的技巧,易发生受伤情况,因此他们会认为自己不适合学舞蹈,对舞蹈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加上中职舞蹈教学中常常伴有枯燥的理论知识,因而学生容易出现厌烦心理,难以取得持续性和较大的进步。而对具备一定舞蹈经验的中职学生而言,他们会因自身的舞蹈基础而忽视训练舞蹈基本功的重要性,产生自我满足感,缺乏上进心。

(二)教学方式落后

在当前舞蹈教学中,教师的思想还有待提高,部分舞蹈教师的教学思维仍停留在传统课堂上,认为在舞蹈教学中,“舞感”的培养并不重要。除此以外,其他学科教师还会出现占据舞蹈课堂的情况,使学生的舞蹈训练时间过少,使学生不够重视舞蹈课,从而将舞蹈课堂当作休闲娱乐课程,难以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在传统的中职舞蹈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口述表达舞蹈大致寓意与相关动作要点。教师为学生示范相关动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动作进行模仿,并机械化地反复练习,直至学生的舞蹈动作标准合格。此类教学方法不能保证舞蹈课程教学的完整性,使理论课与实践课也得不到完全的融合。同时,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度强调学习舞蹈动作的重要性,使学生失去舞蹈兴趣,进而失去“舞感”。

(三)教师要求不够严格

舞者拥有“舞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培养过程,因而,舞蹈教师要制订详细且目的性强的教学计划与训练方案。首先,教师要先从学生的基本功开始,要求学生具备舞蹈基本功,再刻意对学生的“舞感”进行培养。然而当前现状下,中职学校的舞蹈课程安排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师资力量分配不当,导致学生在进行“舞感”培养时没有完整的体系。此外,部分中职学生自身学习能力较之本科生差,文化程度稍有不足,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中职教师常常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同时,部分中职教师也缺乏一定的专业素养,不能负起对学生的教育责任,致使学生的整体舞蹈水平较弱,难以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舞感”。

三、中职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舞感”的途径

(一)加强舞蹈训练

学生通过肢体动作展现舞蹈的魅力。在舞蹈中,学生需要有足够的自信与勇气才能完成表演,而感受舞蹈魅力、拥有自信心的前提都需要舞蹈技术的支撑,没有长期的舞蹈训练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只有较强的舞蹈功力加上学生对舞蹈的领悟与乐感的配合才能跳出舞感,展现舞蹈的魅力,引起观众与舞者之间的共鸣。

在中职学生中,有的学生具有舞蹈基础,有的学生不具备,因而他们具有较大的差异。同时在练习舞蹈动作时,他们也会表现出差异。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舞蹈教学策略,因材施教,以培养学生的“舞感”。同时,教师也要兼顾学生的整体基本功训练。例如,针对具有舞蹈天赋或有舞蹈基础的同学,教师可适当设计几个有难度的舞蹈动作,让学生进行自主揣摩和练习,要求学生掌握动作发力点与最佳展示方式。针对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教师应该让他们进行热身,舒缓身体。当他们的身体逐渐习惯并适应练习时,教师再让他们从最基本的姿势练起,慢慢培养学生的“舞感”,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舞蹈积极性。同时,教师可应用合作教学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在小组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与特点进行定位,使学生发挥出自身的长处与优势。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观摩其他学生的表现,找出其长处与优势,取长补短。教师要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程度,兼顾全班学生的“舞感”培养进度。

(二)增强学生的协调性与灵活性

在中职舞蹈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错误的思想与教学态度,认为动作规范是判断学生舞蹈水平的标准,因此部分学生为了得到较高的评分,只注重练习舞蹈动作,致使舞蹈动作过于僵化,缺乏灵气,不利于“舞感”的培养。为了改变此现状,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改变自身对舞蹈课程的看法,以“舞感”教学为舞蹈教学的核心,提升学生的“舞感”。首先,教师要训练学生的感官准确性,在特定的环境中,做到理性面对。其次,教师要提升学生的感官协调性。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个别学生注意其他舞者与观众的眼光,往往会出现心态失调的情况,为后续的顺利表演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舞蹈自信,使学生以较好的状态完成舞蹈表演。最后,教师要提升学生的感官敏锐力,使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特长,明确自身的不足,通过积极训练来改正自身的缺点,循序渐进地提升自身的舞感。

(三)培养学生的乐感

舞蹈与音乐相结合更能展现出艺术的魅力。舞蹈与音乐之间本就是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关系,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舞感”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乐感”。学生的“乐感”包括感知音乐的旋律、感知音乐的质感、感知音乐的力量与速度等。在中职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围绕乐感对学生进行培养。一方面,教师要在学生进行训练时,为其播放音乐,使学生的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达到较好的融合,使在学生掌握舞蹈动作的同时,感受音乐的节奏。另一方面,教师要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使学生充分了解音乐节拍。同时,教师要为学生讲解与节拍相关的知识,使学生在熟悉音乐旋律的同时,理解音乐中包含的深层情感与内涵,将感受到的乐感充分融入舞蹈中,使音乐与舞蹈完美结合。

(四)培养学生的美感意识

在中职舞蹈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舞感”,教师就要提升学生对舞蹈中“美”的感受能力。因此,除了“乐感”,“美感”也是学生学习舞蹈的重要感官能力。有了“美感”,学生可以尽情享受舞蹈中的美,提升自身艺术素养。舞蹈表演的本质就是,舞者以感性认知为基础,运用理性思维来开展艺术类创新实践活动。因此,要想表现出舞蹈的美感,学生就要拥有较强的感受美的意识与能力。为增强学生的“美感”,教师应在教学中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其进行培养。第一,在学生进行舞蹈训练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练习的舞蹈种类与风格,引导学生结合舞蹈作品风格进行练习,要求学生先对舞蹈的文化背景、内涵意义充分进行理解,再探究舞蹈的动作技巧,从而使其在舞蹈训练的举手投足之间表达出舞蹈的美,在舞蹈动作中注入自己的感情。第二,构建利于培养美感的舞蹈教学环境,在规范学生舞蹈动作的前提下,提高学生舞蹈动作的流畅度,使学生一气呵成完成舞蹈动作。同时,教师可以布置舞蹈环境,通过音乐、灯光环境等效果引导学生在训练时深入体会蹈动作中蕴含的艺术美。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动作的内涵,使学生在掌握舞蹈动作美的基础上,结合舞蹈的内涵使舞蹈动作更加到位,实现舞蹈动作与内涵的统一,培养学生的美感,使学生学会运用舞蹈语言处理好动作形式与其内涵之间的关系。

(五)注重内心情感引导,提升学生对“舞感”的悟性

学生的舞蹈课堂中,教师应根据舞蹈类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情感引导,引导学生流露出真情实感,培养学生对舞蹈的理解力和认知能力,使他们“悟”出舞感。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舞蹈动作及协调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自身的“悟性”。悟性高的学生可以敏锐地捕捉到舞蹈动作中的美感,感受舞蹈带来的影响力,并更好地将其展示出来,甚至根据舞蹈动作进行创新表演;相反,悟性差的同学只能按照教师的动作及讲解完成舞蹈的一整套动作,难以传递出舞蹈中蕴含的情感,因而难以加深对舞蹈的理解。由此可见,“悟性”对学生学舞蹈的重要作用。

(六)培养学生对舞蹈的敏锐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光有兴趣是不够的。因而舞蹈生对舞蹈和自身都要有全面的理解,才能成为优秀的舞者。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因此,学生在舞蹈的过程中,不仅要理解舞蹈的含义,也要拥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基于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舞蹈的敏锐性与感觉反应能力。首先,教师应对学生的感官加强训练,即“乐感”“美感”等感官训练,使学生根据音乐跳出舞蹈,保证舞蹈的节奏与音乐旋律一致。舞蹈的节奏受音乐引导,具体措施为:学生通过反复听音乐进行音频听辨训练,增强对节奏和旋律的感知,提高自身的感官反应能力,进而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在练习阶段在学校中不同的环境下进行彩排,以增强学生的舞蹈稳定性,使学生在各种环境下均可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与舞蹈自信心,进而增强学生的感官反应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观察环境,带领学生在不同环境中跳舞,培养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七)师生共同明确培养目标,严格要求自己

在舞蹈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同时能够为课堂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为了增强学生的“舞感”,教师要起到引导学生发展的作用,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制定有效、科学的培养方案,带领学生共同练习。教师与学生都要了解舞蹈中“舞感”的重要性,并且双方都要明确自身的“教学”“学习”目标,相互督促,共同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要做好互动。在培养学生的“舞感”时,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还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加强学生的舞蹈练习。

中职舞蹈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舞感”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舞感的全面培养,不但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练习,还要培养学生的“舞感”能力。本文通过对中职舞蹈教学进行分析,探究了提升中职学生“舞感”的教学策略。教师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注重内心情感引导,提升学生对舞感的悟性”“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提升学生协调性与灵活性”“进行人文课程熏陶”几个方面,在提升学生舞蹈技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舞感,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舞者舞蹈动作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下一个动作
学舞蹈的男孩子
《郁金香》《孤独的舞者》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Not to be Defined舞出风格 来自舞者的衣橱灵感
颜荷:跳上国家大剧院的女舞者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