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21-11-27 13:01蔡蓉蓉胡继石邰凯龙
山西青年 2021年1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心理

蔡蓉蓉 胡继石 邰凯龙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倡导“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政策。疫情引发民众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也开始突显,如何促使大学生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也成为建设健康中国背景下的重要课题。首先,做好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自身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内在需要,也是有效提升心理服务整体水平的重要工作。其次,是疫情应对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对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创建文明校园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社会现实,明确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实际需求,在疫情应对中积极推进。

一、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大学生心理和生理问题加剧

1.情绪和生理反应

疑病。特别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将自身的不舒服与新冠肺炎的特征相对应,怀疑被感染。第二,无力。在病毒的强势攻击下觉得自身很渺小,对自我认知产生了动摇。第三,焦虑。疫情的严重性无法预估,何时能够恢复正常生活无法知晓,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第四,抑郁。学生返校前长期局限于家中,返校后被约束在校园甚至宿舍的小环境中,带有悲观情绪的学生容易在狭小单一的空间里出现抑郁症状。一定程度的情绪刺激会引起生理的不适,学生容易出现睡眠障碍、消化系统问题、内分泌问题等,严重者会引起精神问题。

2.认知和行为反应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类媒体以各种形式报道疫情,大学生从多种途径获取不同的信息,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干扰,影响正常的思考能力和决策能力。线上学习尤其考验学生的自律和自学能力,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学生容易出现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变差、思维缓慢等反应,无法集中进行线上学习,带来消极和负面体验。[1]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ABC理论认为人们对诱发性事件的认知是引发人的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新冠疫情给大学生的认知体系带来负面影响,从而直接引发一系列的行为反应,学生出现强迫行为,比如频繁的洗手、反复消毒,对于学习的兴趣减弱,出现问题采取回避行为,甚至严重者出现自伤行为。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完善

1.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不完善

首先,教师队伍分工不明确。疫情防控期间,防疫任务几乎都落在辅导员身上。辅导员需每天摸排学生的体温、个人去向等基础信息,学生数量庞大导致工作量大、任务艰巨;每天及时上报体温异常的学生信息,并随时关注隔离学生的心理动态;对于顶岗实习的学生,需疏导和缓解学生因无法完成实习任务和就业形势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其次,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师资人员。高校紧急开设了心理支持服务热线、QQ在线咨询等24小时咨询方式,心理老师需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进行值班,师资力量不足;特殊时期一旦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兼职教师缺乏相关的经验,无法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2.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全面

第一,心理教育。疫情期间的心理课堂和心理活动均采用线上模式来传输知识,但学生无法全身心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心理教师的培训也大多在线上进行,直接影响到知识的吸收和教师间的互动交流,心理教育普及面受到限制。第二,心理测评。高校一般于新生开学期间对学生心理进行普测,疫情防控期间学生的心理波动较大,学校缺乏大范围的心理测评,无法筛选出特殊学生,心理工作缺乏指向性。[2]第三,心理咨询。高校在疫情期间均开设了不同方式的心理咨询,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咨询普及性不高等原因导致心理咨询不够深入,咨询师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心理工作较为被动。

二、疫情下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带来影响,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波动。疫情影响了很多国家的内政和外交,有关国家围绕疫情展开合作也引发冲突,遍布网络、媒体等的舆论报道让单纯、缺少阅历的大学生无法辨别。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冲击,对中小企业的影响较大,因疫情早期实施延迟复工、避免人员流动,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造成一些学生被顶岗实习企业临时取消岗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无法完成实习任务导致心理压力加剧。文化产业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大的产业之一,一度时期,电影业、旅游业几乎叫停。由于文化生活匮乏、人际交往缺失,学生的精神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自我封闭等问题。

(二)学校因素

第一,授课方式发生变化。疫情期间各高校通过线上授课平台开展了在线教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在线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存在显著影响。教师在线授课时无法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无法针对学生不同的基础和能力进行因材施教,面对自觉性差的学生,如何吸引学生的目光并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教师的工作重点。同时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在线教学平台,在线人数的暴增经常会使得网络瘫痪,教学软件无法使用,良好的教学环境无法保证,影响教学进度和学生学习成效。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需增强;防疫知识的普及力度不够,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较杂,缺乏辨别能力;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不够重视,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容易脆弱甚至崩溃,对生命不敬畏,心理素质较差。[3]

(三)家庭因素

疫情防控时期,家庭经济情况、家人身体状况、亲子关系问题等方面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疫情影响了部分中小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作,部分学生家庭的经济受到影响,家庭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让学生产生了经济危机意识。有些学生的家人抵抗力较差,一旦身体出现不适,学生容易产生消极和不安的情绪,需要隔离治疗的家庭更容易对学生的心理带来冲击。父母与步入成年早期的子女长期共同生活,对于原本亲密度不高的家庭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调整和适应,以免带来负面的情感体验。家庭对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

(四)个人因素

第一,性格特征差异。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把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在面对突发重大事件的时候有着不同的性格表现。胆汁质类型的人遇事较为冲动、情绪难以自控,抑郁质类型的人敏感脆弱、多愁善感,两种类型的人较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第二,人际交往减少。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强调了归属和爱的需要,提出一个人需要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人际交往是人类身心健康的需要。受疫情影响学生的社交范围变窄,社交对象受限,社交项目减少,容易产生自我封闭、社交恐惧等不良情绪。第三,适应能力较差。结合高校综合培养人才的要求,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适应能力需要加强,主要体现在对生活环境改变、学习方式变化、压力和挫折的适应。

三、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索

(一)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第一,成立疫情防控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形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心理防护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实施意见》等制度文件,为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理论支持。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力量建设,在疫情期间组织心理教师和辅导员培训,使其能够运用心理咨询的不同方法,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形成强有力的保障。第三,重视朋辈心理互助模式,可缓解高校在疫情期间学生心理辅导需求量大的压力,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心理健康工作条件建设

第一,硬件设施的打造。向学生开放心理测评室、沙盘放松室、个体咨询室、心理宣泄室,帮助学生全方位身心减压。同时调整心理咨询值班制度,延长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服务时间,为学生返校后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为大学生心理咨询提供实体条件;加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开设咨询热线、网络咨询等方式为大学生心理咨询提供线上条件。第二,软件设施的建立。运用心理健康自助管理系统、心理综合测评管理系统、沙盘管理软件系统等心理软件系统,通过公共信息资源的合理运用有助于构建心理咨询服务体系。[5]

(三)心理健康育人体系建设

第一,心理课程育人。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讲座,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着力加强防疫知识教育与防控力度,可以成为疫情下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6]第二,心理实践活动育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四季活动,组织心理情景剧比赛、摄影及漫画比赛、手语操比赛等;组织疫情期间特色活动,通过疫情期间自媒体短视频活动作品征集、“我的抗疫故事”作品大赛等,用文字、视频的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逆境与挫折。第三,心理服务育人。从学生的需求、兴趣以及“自助”出发,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负面情绪,以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主动应对当下的学习和生活。

(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方法

第一,心理摸排。在返校班级层面做好学生心理科普宣传工作和心理情况的动态日报制度,重点关注防控期间班级中存在的“三比”(与自己前一段时间比、与同龄人比、与社会正常人比)不一样的同学。第二,心理咨询。通过学校广播、校刊、电视、网络等宣传方式,全方位地宣传和普及心理咨询常识,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形成咨询对象普及化、咨询形式多样化、咨询方法专业化。[7]第三,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重点摸排和关注短期内存在自杀高风险的学生、隔离期间突发心理疾病的学生、受学校管理措施影响而出现强烈应激反应的学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应主动联系特殊学生,告知便捷的求助路径,提供自助资源以及安全的设施环境,对疫情期间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防并及时干预。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心理咨询不简单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