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雷达装备保障难点及对策研究

2021-11-27 14:44顾金玲雷争军王军利赵文斐
科技与创新 2021年18期
关键词:雷达装备部队

顾金玲,雷争军,王军利,赵文斐

(中国人民解放军32272部队,陕西 西安710038)

近年来,随着强军目标实践的深入推进和武器装备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武器装备集成了最新的科学技术,装备性能越来越先进,技术越来越复杂,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新型雷达装备即是技术含量非常高的敏感性电子装备,在现代信息化战场上,又是敌方首要重点打击和摧毁的目标,已成为未来战争至关重要的制胜装备。因此,研究新型雷达装备维修保障特点规律,对部队有效提升战斗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型雷达装备特点

新型雷达装备随着国防战略中前沿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作为武器装备技术含量空前提高的现代战场的“眼睛”,其具有网络化、模块化、自动化、智能化、一体化等显著特点。

1.1 网络化

新型雷达装备中,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地位、作用大大提高。相比于传统雷达采用模拟信号处理方式,新型雷达装备在信号处理方面有了极大改变,天线接收到的信号在接收机中进行放大、滤波、变频及中频采样等处理后送入信息处理单元,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再通过传输线(一般使用网线)与终端连接送入计算机进行下一步的数据分析。各雷达站之间利用终端计算机网络完成组网和数据交换,同时还可以实时将监测数据上传至指挥所,为作战提供情报。

1.2 模块化

新型雷达改变了传统雷达采用孤立元器件的方式,大量采用贴片器件、集成芯片及微带电路等技术,通过对传统雷达各系统和组合的融合设计,在各组合机柜体积大大减小的同时,将电路压缩在若干模块,各模块及其间连接线完成了绝大部分功能。同时,在发射系统设计方面,广泛采用先进的微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和优化设计的微波网络技术的固态发射机,摆脱了传统雷达发射机使用大量电子真空器件带来的束缚,实现发射机模块化的同时,不仅具有良好的功能性,而且稳定性大大提高。

1.3 自动化

传统雷达架设撤收、目标搜索、最大威胁目标判断、目标截获、转入跟踪状态等战斗流程,全部由多名操作手按规定流程一步步完成,不仅要求单个操作手具备较强的能力素质,而且对操作手之间的协调配合要求更高,训练时间长、投入大,还存在战场环境误判断、误操作的可能。新型雷达装备通过一键式操作,可以依托有线或无线网络实现远程控制、自动化控制、自动跟踪、识别、目标捕获等功能,大大提高目标捕获准确率的同时减少了人力投入。

2 新型雷达装备保障难点

新型雷达装备列装速度快、型号多,在技术更加先进、功能更加全面、操作更加简单的情况下,新型雷达装备关键技术的学习、相关保障资源的配套、保障模式的应用等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

2.1 高新技术学习难

当前,随着军队调整改革工作不断推进,部队维修保障专业技术干部人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技术先进、集成化程度高、结构复杂的雷达系统对维修保障人员的技能、素质要求大大提高。由于维修保障人员不直接参与新型雷达装备的研制工作,往往装备配发部队后才有机会参加新装备列装培训,时间短,参训人员多,往往只了解皮毛,而且,当前装备可靠性大大提高,培训后几年内基本不会再执行相关维修保障任务,导致短期内无法掌握新型雷达装备技术性能,严重影响了保障能力形成。

2.2 保障资源匮乏

新型雷达装备列装速度快,但相应的保障资源建设往往不能满足各级保障单位执行维修任务的要求。近年来,新型雷达列装部队速度快、范围广、数量多,部分型号装备由于研制生产过程中出现缺陷,导致大量同型号装备在集中时间内出现相同故障,或同批次装备同时到达中修、大修期,由于新型雷达装备保障能力形成周期较长,一般只有生产厂家具备相应维修保障能力,且支援保障人数有限,需仅有的保障人员在较短时间内奔赴不同的装备配属点,造成经费、时间、人力方面的多重浪费。

2.3 保障模式落后

新型雷达装备快速发展,但装备维修保障模式远远滞后于新装备发展,虽然在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全系统全寿命的维修思想、基于状态的维修思想等领域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基层修理分队、中继机修理单位、基地级修理机构往往更多的是事后修理,即在装备发生故障后有针对性地排除相应故障。保障方式方面,往往是发现故障后,本级维修保障力量无法恢复装备性能时,向上级装备主管部门申请支援修理,主管部门再协调调度相关保障力量前往故障装备所在地,费时费力且效果差。

3 对策研究

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由于大量使用高技术装备,使战争节奏快、强度高、装备战损多,高效的装备维修保障已成为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重要支撑[1]。

3.1 加强技术人才培养

新型雷达装备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的大量运用,标志着未来战场更加注重由人力、物力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武器装备的技术含量空前提高,使用、维护、管理难度大大增加,必然需要大批懂得先进武器装备技术性能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进一步强化院校基础知识人才培养。将学习重点向软件倾斜,传统雷达装备维修仅限于硬件修理,针对新型雷达装备信息化程度高的特点,掌握必要的开发语言和数据库技术更有利于维修实际装备。注重人装结合训练。让维修保障人员参与装备的立项、论证、研制、生产、定型、试验等全过程,增强对装备的全面、具体、直观认识;新装备列装部队后,维修保障人员亲身参与到部队训练中,既可以给部队提供技术支持,培训基层修理人员,更有利于搜集总结新装备在实际训练使用中的故障规律,掌握第一手资料,建立新装备健康档案。坚持学习培训常态化。根据雷达专业维修保障人员培养周期长的特点,需选派专业基础好、热爱装备工作、愿意在部队长期服役的优秀官兵参加培训,且注重培训的连续性,同一型装备尽量派同一批人员参加培训,保证培训质量。

3.2 加强维修保障力量

对于一个复杂的、信息化程度高的新型雷达装备,装备可靠性、配套资料及设备工装、备件流转都对维修保障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源头抓新装备可保障性。在装备的研制、生产阶段,应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维修保障的具体要求,并通过样机研制等措施初步验证,在装备的定型、试验阶段,通过对装备的性能指标的考核,验证维修保障的有关指标要求,对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指标进行测试或验证,鉴定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是否适应部队需要,是否可以科学、方便、快捷地进行各项维修保障,将合格的装备送交部队。同步研发新装备保障资源。应使新装备研制与装备保障资源建设同步进行,在装备研制过程中同步规划保障资源问题,在装备部署使用时,与之相适应的保障系统也应形成,这样才能有效保证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和保障能力。建立网络化立体备件仓库,实现备件存储量数据共享,以便急需备件能从最近仓库最快速调拨,最大限度缩短备件供应时间[2]。

3.3 创新保障思维

新型雷达装备的发展,单纯依靠部队维修保障力量早已远远不能有效完成任务,急需借助信息化力量,依托地方技术专家资源,高质高效恢复装备性能。同时,要求维修保障方式由最初的事后修理向预防性维修转变,即基于装备状态的维修保障,实现装备的“治未病”。

“以网络为中心的维修”[3]。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军用网络,使装备维修保障机构和人员能够通过安全的网络化设施共享新装备维修保障信息,建立数据档案,解决装备遇到的维修保障问题,达到减少维修费用,提高装备维修效率的目的。同时,由于技术专家的指导是实时提供的,而且同一个专家能够同时为不同地点的其他装备提供维修指导,维修工作总时间显著缩短。借助“以网络为中心的维修”系统,可以将装备数据电子化,便于及时更新保存,使装备维修保障工作有依据、有借鉴。

“基于装备状态的维修”。随着测试技术、仪器、信号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以及装备的状态监测技术、故障诊断技术和维修分析决策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现了以装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为基础的基于状态的维修(Condition Based Maintenance,CBM),通过先进的状态监测技术获取反映装备状态的有关信息,利用信号分析、故障诊断、可靠性评估、寿命预测等技术,判断装备的状态,识别故障的早期征兆,对故障部位及其严重程度、故障发展趋势作出判断,并根据诊断和预知的结果来推荐最佳的维修策略[4]。

4 结论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传统装备维修保障方式已不能为新型雷达装备提供优质高效的维修保障,必须借军民融合模式改革发展的有利契机,加强高新技术人才培养,转变观念,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智能化手段提高维修保障质量效益,为部队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提供坚强的装备保障。

猜你喜欢
雷达装备部队
RADAR雷达汽车品牌正式发布,纯电皮卡“浩瀚”出发
哪些装备为太空之旅护航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浅谈雷达导引系统
港警新装备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驻港澳部队例行轮换
班上的“小雷达”
蒙住雷达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