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驱动战略的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2021-11-27 14:44李宏伟李凌燕
科技与创新 2021年18期
关键词:产教驱动校企

李宏伟,门 蕊,李凌燕

(沈阳建筑大学,辽宁 沈阳110168)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1]地方本科院校是由地方财政拨款提供办学经费,主要培养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的高等学校。产教融合的实施应在地方院校整体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框架下,根据产业需求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不断提升应用性科研水平,“校政行企”协同联动,以有效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

1 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产教融合的关系

创新驱动发展是地方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内在要求。中国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机制体制等问题,高校的人才输出在结构、质量、水平上与企业需求还不能完全匹配,产教融合一直以来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这种现状决定了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必须要以创新为驱动力,这是地方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内在要求。深化产教融合要求加快地方本科院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高校与企业为达到共同目标,创新机制体制,力求达到双赢。同时,深化产教融合要求加快地方本科院校治理体系创新。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之一,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为使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适应快速的市场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是地方本科院校治理体系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提高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2]。

产教融合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第一,产教融合的实施需要校企协同创新,共同搭建培育科研成果的实体平台。地方本科院校肩负着科学研究的使命,企业则需要完成技术发明的任务。根据《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下面简称《意见》)的要求,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应通过共建项目实施平台、实习基地或创新技术研发中心等机构构建起现代化的校企协同创新平台,落实产教融合。第二,产教融合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培育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意见》指出,要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由此可见,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深化产教融合的共同要求。

2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问题

2.1 组织层面

组织层面上,产教融合合作平台形式化,缺乏创新。目前,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共同实施的产教融合的合作平台形式化主要表现在:①地方本科院校学校内部的实验室设备陈旧,无法匹配知识的更新需要,也无法真正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②校外实践基地数量不足,容纳的实习学生数量有限,校外实习实践的效果较差,更难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在现实中,不少院校的实践基地虽然挂了牌,却因后期管理不到位而形同虚设。③目前的产教融合合作平台多是以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参与得多,企业员工作为项目导师参与得少,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提升速度较慢。由于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知识与技术、沟通与交流渠道匹配度不高,因此合作基础缺失,合作平台缺乏创新,在操作中有形式化与简单化的倾向。

2.2 机制层面

机制层面上,产教融合多方协同创新机制尚未健全。产教融合要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校企双方需要建立起运行高效的校企协同创新机制。但是,目前的产教融合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还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校企之间创新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不畅。地方本科院校能够提供的创新技术、专业人才无法与企业需要的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需求有效衔接,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始终未得以建立。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不畅。院校开展的教学改革创新、科技创新项目征集、论证、立项等流程缺乏企业相关人员参与,因此立项的项目往往理论性强、应用性弱,前瞻性强、可行性弱。因此,由地方本科院校主导的校企协同创新通常导致创新成果市场应用型和推广性一般,真正为企业带来市场价值的创新成果较少。

2.3 师资层面

师资层面上,缺乏创新型产教融合教师团队。实施产教融合的教师应该是由地方本科院校和企业共同派出具有更高素质、更高技能、更高水平的创建者组成专业的产教融合教师队伍。教师不仅应该熟练地掌握专业知识,更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及深入浅出的教学手法,也就是在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最需要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当前中国高校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创新创业经历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非常低。另外,虽然有些企业已经意识到师资在产教融合中的重要性,从企业内部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作为企业内训师指导产教融合的课程,但是由于这些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理论及实践的培训,那么他们在教学上更关注技术技能的传授,对教学对象和教学效果关注较少,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3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发展路径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发展路径如下。

第一,搭建合作平台,聚焦创新能力培养,孵化创新项目。

地方本科院校要坚持“运作市场化、机构实体化、队伍专业化”原则,把产教融合合作平台作为学校直管的组织机构,而不是作为边缘化的部门,真正给合作平台授权赋能。产教融合合作平台要聚焦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也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任务。创新能力培养要打造专业产业链,以真实项目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地方本科院校有鲜明的行业、地域特色,因此产教融合平台应依托当地行业特点来创办。同时合作平台要围绕行业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将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研究的科技创新链条有效衔接起来,组建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协同创新,联合攻关,孵化创新项目,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第二,打造资源共享机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产教融合实施路径的共享机制打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管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人才输入,培养体系设计、实施,环境匹配及人才输出。地方本科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实现企业需求与顶层设计对接、企业行业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对接、企业工作进程与教学进程对接、企业工作环境与教学环境对接、专业知识教育与实践能力教育对接等“五方对接”的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管理。②校企共同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市场化。首先,地方本科院校要改革教研及科研项目的立项评审机制。教研、科研课题项目的立项过程应当有行业领先企业的参与,有行业内专家的指导,企业需要深度参与科研课题项目的过程管理。其次,政府需建立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企业对接的交易平台,如科技大市场,科技成果转化交流会等,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高效转化。

第三,培养创新型专业教师团队,提供师资队伍保障。

产教融合要打造创新型专业教师团队,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和企业双方培养“双师型”人才队伍。首先,师资队伍的组成应由来自地方本科院校的特定专业技术教师和来自企业的专家技术能手共同组建,具备多学科、多来源、多创新的特点。其次,教师要以创新教育跨界理论为指导构建课程体系,以完成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为目标,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后,“双师型”教师的考核要纳入地方本科院校和企业的考核体系。企业要激励地方高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参与项目设计、挂职锻炼、跟岗训练等。总之,地方高等院校应大力引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承担技术授课、研发以及教师培训等组织活动,提升企业教师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融入度,在两者身份相互建构的过程中,提升“双师型”教师身份的专业性。

4 结语

通过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深入实施产教融合是地方本科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创新驱动战略下的产教融合是地方本科院校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与落实教育强国战略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产教驱动校企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数据驱动世界。你得懂它 精读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