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创新性研究
——以机电工程学院为例*

2021-11-27 14:44王爱霞
科技与创新 2021年18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育人

王爱霞

(苏州市职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215104)

2013-11,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20-11-23,中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中国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以此为背景,陈希原在2021全国学生资助工作视频会议中指出,2020年全国学生资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学生资助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学生资助工作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精准资助,深入推进资助育人,持续加强规范管理,加快提升学生资助信息化水平,开创学生资助工作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学校资助工作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学生资助的育人效果。根据习近平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高职院校应以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根本目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国家资助下成长成才,具有深刻意义,于个人而言,可以实现个人价值;于家庭而言,可以改变家庭经济困难的命运;于社会而言,满足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创新技术人才的需求;于国家而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1 现状

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使用后,学生资助与扶贫办、民政部门、中国残联等部门实现了数据共享和高效的信息沟通,目前苏州市职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个别访谈、家访等形式,不断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精准度,当前贫困生人数有482人,占总人数的1/5左右。但是经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育人效果并不理想,以学习成绩来看,有45%的贫困生对自己当前的学习状态是不满意的;有70%的贫困生的实际成绩不佳,包括挂科和刚达到及格线的;有近20%的贫困生明确自己对当前所学内容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兴趣与学习目标;有50%以上的贫困生不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只有不到40%的贫困生拥有勤奋努力的学习状态。

当前学校会开展一些资助育人的活动,例如诚信主题月活动,包括诚信教育、感恩教育以及一些献爱心、志愿服务活动等,旨在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品德,但是这些育人活动缺乏与学生课业相联系,如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学习技能,不能获得优异的学习成果,那么育人就是失败的。

2 分析原因

2.1 主观原因

对所学专业不了解,缺乏职业目标。对所学专业不了解的学生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高考服从调剂后,被动调剂到的专业,学生对该专业缺乏学习兴趣,也不愿对所学专业做进一步了解;另一种是自己主动选择学习的专业,但是对专业了解不充分。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学生不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不同之处在于,主动选择该专业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容易接受所学专业以及调动起学习兴趣,而要唤起被动选择该专业的同学的学习兴趣则存在较大的困难,没有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学习目标与职业目标则难以树立起来。

资助不能有效转化为激励。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①理所应当,把政府对于贫困学生的资助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缺乏感恩心,没有想过以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等方式去回馈社会、报效国家等,缺乏宏心壮志;②以孤立的视角看待资助与学习,认为政府资助、社会资助、学校资助等任何形式的资助与自身学习是两码事,资助是解决家庭经济问题,学习是自身的发展问题,没有理解资助和育人的内在联系;③本身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得到资助并未形成额外的激励效果。

自信心不足,自卑。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与原生家庭经济条件差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直接关系表现为,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受限不能拥有与同龄人相同的物质条件或生活环境,由此进一步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与生活习惯,久而久之,不同思维方式与生活习惯带来的差异会使学生越来越自卑,还有个别学生因自身是孤儿或身体残疾产生自卑心理;间接关系表现为,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中,往往父母学历不高,与孩子沟通不畅,或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当导致学生产生不自信的心理,或是父母因家庭经济经常引发矛盾冲突而导致学生产生不自信的心理。除了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学校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由于农村与城市教育基础差别大而导致的学生学习跟不上,也会触发贫困生的自卑心理。

2.2 客观原因

周围环境影响价值观。由于贫困生内心有一定的经济压力,加之受到社会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一些贫困生会产生错误的“金钱观”,认为“钱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一切向“钱”看齐,所以在求学阶段便以兼职赚钱为主,以学习为辅,还有的贫困生浑浑度日,甚至会发生贫困生参与校园贷、投资炒股等上当受骗事件。家庭经济影响人际关系。有部分贫困生因家庭是低保,或自身是孤儿,在与人交往中缺少分享与交流,较少参加集体活动,而有些学习内容需要团队协作,小组共同操作研讨等,这些学生在此过程中缺少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不能很好地学习。

3 解决办法

3.1 完善贫困生信息,打好资助育人基础

通过走访、座谈等多方式,多角度地信息收集,详细了解贫困生的家庭状况、心理健康情况、学生生活状态以及所面临的问题等,建立并完善贫困生动态信息档案;通过智慧校园系统,及时将学生上网情况、出勤情况、第二课堂实践情况、宿舍门禁和图书馆阅读量等各类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学生是否存在挂科风险,挂科风险原因可能来自哪些方面,及时做好预判和止损,从而更好地针对学生开展学业帮扶、勤工俭学、职涯规划等指导工作。

3.2 灵活育人模式,拓展资助育人路径

高校在具体落实资助育人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应将“育人”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战略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以提升学习驱动力为重要内容,将“资助”与“育人”进行有机融合,不断优化资助育人的途径和方式。

融入职业生涯教育,让学生有学习目标,产生学习动力,“一生一策”,注重提升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在精准资助的基础上实现精准育人;树立励志典型,贫困生中不乏勤奋优秀的学生,将这些学生树立成典型榜样,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志愿服务他人,既可以将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促进学风建设,又实现了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

3.3 建立资助育人体系,优化资助育人条件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诚信、感恩、励志”的资助育人导向,在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上入手,将资助育人工作做到细处;强化资助队伍建设,提高资助辅导员以及资助工作人员的思想站位,强化自身责任意识,提升专业能力素质,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资助育人质量,重视思想引领,加强感恩教育、扶志教育的宣传形式,不能将教育活动流于形式,而是扎扎实实地将教育内容植入学生内心;建立朋辈指导团队,让学生发扬“传、帮、带”的作用,由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成立朋辈指导团队,对学业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进行学业指导与帮扶;建立资助育人评价机制,让学生自入学到毕业后都有途径、有意愿进行评价反馈。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