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课程文化建设的走向

2021-11-27 19:12郭艳丽王大磊
山西青年 2021年14期
关键词:学习者人工智能智能

郭艳丽 王大磊

(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课程不仅是一种文化形态的外在表现,而且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新课程的视角,还是从多元文化背景和课程与教学文化性缺失的角度来看,课程文化的建构都有其独特的价值。[1]当今社会,人类正步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引发了教育变革。回顾近年来相关的教育实践以及课程改革,我们必须以社会背景变迁为基础,结合相关理论来思考课程文化建设走向的问题。

一、课程文化内涵及相关理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课程文化是指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并且具有价值和意义的文化资源。课程也是文化的主体存在,可以根据自己的品位、理想、追求和关怀旨趣对文化进行选择、内化与建构。[3]从文化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文化一直是不断变化的,和其他的事物一样经历着类似的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双重变化,由物质上的落后到先进、由思维上的简单到复杂。因此,要理解课程文化,理清其发展变化的脉络,就需要通过观察和利用相关理论来研究一些具体的存在来实现。并且时代的变化一定会在教育领域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而且所涉及的具体存在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相应的课程文化也就自然发生变革。那么,时代的变化到底会如何影响课程文化变革?相关的理论是否还能指导当代的课程文化变革?当前,进入了开放、复杂、多变的智能时代,已有的课程文化体系面临消解,必须利用相关理论重新丰富和完善其价值内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社会进步的需求。

(一)人本主义课程文化

人本主义(Humanism)理论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个人经验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主张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促进人际心理发展和人的价值的自我实现,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主张教育应以学习者为本,学习者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提倡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人本主义教育家坚持认为,学校与教师的任务是充分开发学生“天生潜力”,通过真正的学习经验可以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独特的品质和天赋。[4]学生个体在他们自身内部就有巨大资源,教育应该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智能时代出现了慕课、翻转课堂和机器人教师等,这些时代的产物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建个性化的课程,提供了可能,因而,这个时代课程文化的建设更需要人本主义的指导。

(二)后现代主义课程文化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强调教育目的多元化,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解放学生天性。表现为“去中心”说,首先是学科和知识内容去中心,学生除了数理化的学习,也应该关注人文学习和艺术的学习;其次,去除“学校中心化”,认为学校不是唯一培养人才的场所。教育应该不只限于资讯的传播,教育应该在各种训练的指挥中,容纳所有能增加个人联系不同学科的能力。[5]他们主张应该允许任何方法、容纳一切思想,并且摆脱僵化的形式理性,从学生个体差异性出发建立一个开放的、多元的课程文化,塑造具有丰富内容的自由个性的主体,使学生个体从限制其现代理性思想以及与这种理性相联系的社会现实禁锢中解放出来。[6]智能时代使得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内容自主选择,这和后现代主义不谋而合。因而,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对这个时代课程文化建设是有指导作用的。

(三)整体主义课程文化

整体主义(Holism)教育思想追求“科学”与“创造”的和谐统一,坚持以“多学科的融合教育”“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诉求,主张多种教学形态并存模式,尤其关注系统全局与个体局部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契合了智能时代课程文化所倡导的“全人”思想的基本特征。整体主义认为事物间是相互连接、相互依存的,它强调“所有存在之终极统一、联系和内在意义的一种世界观或理论立场”。[7]整体主义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密切相关,主要是把网络原理用在定义知识和学习过程。通过整体课程的研究与实施,提升教师的知识整合能力,发展学生跨学科视野和综合运用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8]由此可见,整体主义是适合这个时代指导课程文化建设的理论。

二、智能时代课程文化变革的背景

智能时代的教育模式“人工智能+教育”,可以直接服务于学生学习,出现了机器人导师、机器人同伴、智慧应用程序等,这些灵活的学习资源,不仅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而且监督学习者的学习质量,起到对深度个性化智慧学习的支持效果。[9]这个时代以人工智能为核心,融合了虚拟现实、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推动着教育变革,推动着教育从信息化时代向智能时代转变,并带来了教学智能、场景智能、学习智能和知识智能的转变。不过,人工智能对于教育的意义不仅体现在物质形态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引发教育体系的重构和教育生态的创生,进而有效促进课程文化的变革。[10]

(一)大数据带来教学智能变化

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以往是以经验为核心的管理。历经多次改革,依然差强人意。智能时代以大数据为基础,进入到更加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阶段。学生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都会留存有数据,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数据来进行课程、测量和评价,根据结果对学生实施精准的教学,促进他们更加精准地发展,帮助他们成为他们本应该长成的最优秀的样子,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更智能教学。

(二)技术集成应用带来场景智能变化

近一年来,由于疫情原因,在线教育服务平台一直在发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日益紧密,带来了教育模式的变革,推动着教育场景多样化的变革。例如教学场景中,出现优质教学资源推荐系统、自适应学习方案和答疑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时代将进一步对这些技术革新进行整合,使得教育资源不仅能够脱离教师主体,而且可以作为独立的智能个体而存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打破时空界限和地域差异,实现教育场景的变化,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学习者为中心带来学习智能变化

无论是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还是凸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尽管一直以来备受推崇,但始终都是难于落实。智能时代涌现的各种智能终端、应用程序等这些变革为教育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中心,根据学习者的个性需求、根据学习者天赋的多样性、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依托于大数据完成的资源配置。智能学习环境的产生必然对学习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11]智能时代个性化学习、发现学习、人机交互式学习、研讨式学习、团队合作活动和翻转课堂等都成为唾手可得的事情。网络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资源与空间,智能机器人则可以提供个性化的一对一服务。从长远来看学习智能变化会带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这些场景的变化将产生新的课程文化并引领此次改革。

(四)知识创新带来知识智能化

在异构、快速变化、稀疏的大数据背后,隐藏着创新方案生成所需的几乎所有原料,从大数据中挖掘知识辅助创新是未来的必然趋势[12]。利用大数据手段发现多元知识中间蕴含的深层知识和规律。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本身就是人类知识的革新。学会应用相关知识、技术和技能是应用人工智能的前提,也是培养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人工智能从感知智能到认知智能的飞跃,未来不少职业将被人工智能取代。像象棋、算术和机械记忆等已被人工智能替代;驾驶、语音识别、视觉识别等即将被取代。类似的知识我们可以选择性地少学或者不学。并且人工智能本身就是知识,就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它可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知识智能是人工智能从初级阶段向更高级阶段过渡的一个重要的发展。

三、智能时代课程文化建设的走向

文化不一定表现为课程,但课程的深处一定是文化的。课程文化的核心就是思想或思维方式。[13]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教育”模式的出现,我国课程文化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为了实现对人类文化的传承和自我超越,我们的教育需要进行课程文化建设。笔者认为课程文化建设需要把握以下四方面的走向。

(一)课程目标文化呈现多元化

课程目标多元化是指课程目标应当体现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应该体现不同民族、群体、阶级、阶层的不同文化、利益与需求,并且体现不同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的选择与诉求。它有助于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定制个性化目标,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增进社会的民主与公平,充分发掘人的潜能,促使社会和个人都能丰富多彩的发展。智能时代利用新媒体技术,更利于构建多样化知识体系,形成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知识架构。多样化的知识结构是课程目标文化多元化的基石。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各种应用程序的出现,现代媒介的不断更新,学习的外延被拓宽了,人们不必仅仅依赖学校和书本而获取知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课程所关注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超越性和创新性,更明确地强调课程在充分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而理解和把握人生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此外,课程目标文化多元化还有助于缩小教育资源不均,促进教育公平。

(二)课程内容文化彰显开放性

课程内容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来源于人们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社会实践。[14]智能时代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相应的课程文化应该让学生走出过去封闭的课堂,在生活中构建开放性课程。课程内容不仅要留予学生发挥创造力、思考力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探究中获得知识,同时要注重各门课程之间的综合性、沟通性,构建融合课程,使课程内容由传统的知识学习,变为学生培养关键能力、建立正确价值观、获得必备品格的重要引导。此外,课程内容本身还具有文化性,并且是课程文化的外显形式。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课程文化也会相应地产生变化。在智能时代,课程正从束缚于教室、拘泥于教材、束缚于学科的封闭性课程特征,走向活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开放性课程模式,课程资源超越课本教材,走向校外、社会和专业机构。[15]基于此,课程内容文化建设,要关注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借助学生关心关注的事物,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三)课程实施文化突显混合化

智能时代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是动态的,它会根据具体服务对象的变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教师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个性、学科的特点、学习场景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即使将来产生机器人教师,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实现人师、机师共融、共生、共存。课程实施文化要从“个性”出发,设计教学形态,按照学习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打造覆盖面更加广泛的网络教学平台。探索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混合式学习区域推进机制,充分对线上学习资源进行积累、整合、分析和适用条件研究,探究“人工智能+教育”学习的组合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进而设计出更加优质的教学,并促进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都能投入学习。基于此,课程实施文化建设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定制课程实施方式,创设深度融合技术支撑下的混合式教学。

(四)课程评价文化体现数据化

在智能时代教师们都意识到“数据”积累、分析在评价中的重要意义。利用这些数据可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效进行系统评估,并针对不同的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学科学习指导和学习方法指导。“人工智能+教育”模式不仅要持续推进基于现场的评价而且还要基于网络数据的评价,从以往基于内在经验的判断转为基于外显数据的判断,从依赖于个体经验的纵向积累转为依赖群体数据的横向积累。充分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可以实现大数据的积累和分析,进而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此外,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系统平台或者微信平台,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这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是一种有效的监督,还有助于教师对于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从而更快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智能时代的课程将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学习技术,具备更强的交互性和智能性,通过大数据与学习行为分析技术,掌握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风格与需求,以可视化的形式向学习者进行智能推送。[16]课程改革意味着要超越“知识中心”和“学校中心”,通过信息技术接入、泛在资源创设及智能交互应用,紧跟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创建一种面向经典知识传承、面向学习网络组织,以求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智能时代课程文化。

猜你喜欢
学习者人工智能智能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2019:人工智能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人工智能与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