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阅读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作用

2021-11-27 19:12陈开心
山西青年 2021年14期
关键词:书籍课外阅读记忆

陈开心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2000)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使“核心素养”一跃成为“中国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最有影响力和生产性的概念”。[1]在此同时,阅读素养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要求学生通过教育使核心素养落地。而《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将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一项,这也充分说明了阅读对于学生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因此,阅读不仅仅能够满足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更能够使语文阅读素养落实到实践之中。

阅读对于学生而言就相当于他们的精神生活,有了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才会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全面发展。关注阅读对于学生的作用不仅仅能够使更多教育者关注阅读教学,更能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甚至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学生只有明确个人的兴趣所在才能成为主动学习者。而只有学生通过阅读在拥有了丰富的精神生活之后,才能发现个人兴趣的所在。因此,教师首先应该给予学生阅读方面的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当学生在课堂中处于积极活跃状态时,自然就成了主动学习者。当前素质教育的提倡,仅仅通过学习课本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必须通过阅读来补充必要的知识。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明确阅读对于学生的作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探究阅读对于学生学习的作用,以期对于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借鉴。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思想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而这种兴趣的培养很好的一个着力点就是在课外阅读上。在课外阅读方面,教师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大部分小学生在学习方面还处于被动地位,如果教师在上课之前把一些有趣但又与学习材料相关的书籍推荐给学生看,学生在上课之前阅读的书籍越多,他们的心中就会有越多“为什么”的问题。正是由于这种“为什么”的产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思想。他们对周围世界不明白的东西越多,想知道的愿望就表现得越明显,思维对于知识的获得处于活跃状态,这样越有利于知识的获得。回答这些问题,好比是在世界图景的空白处放下砖块,而世界图景则是学生根据阅读和早先获得的其他知识在想象中已形成了的。[2]而学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将会继续丰富自己的世界图景。当教师在讲解枯燥的教材时,学生因为教师的讲解与之前的知识产生共鸣,使之前阅读领会的知识产生迁移,这样枯燥的东西在他们心中产生了兴趣。这种兴趣是由于学生的内部动机而引起,即之前学生阅读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活跃状态产生,而这种由于内部动机所引起的学习行为会更持久。当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遇到与之前阅读材料相关的问题,就会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这种问题的兴趣。当学生问题越多,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求知思想也就越发浓厚。当学生有想要比在课堂上了解更多知识的想法时,这种想法就会不断推动他去主动学习和掌握知识。在课后,学生求知思想的火花也会继续发展,知识的种子也慢慢发展为思想的幼芽。当他们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这样整个学习的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乐学、好学、善思,主动地去探究问题,其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给予学生相应的阅读指导,比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学习成绩等,规划设计阅读教学活动,使其围绕学生特点展开,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3]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具有一定的预习作用,使知识更易理解

在小学大多数教师都会给学生布置预习课文的作业,但现在学生作业负担太重,很多时候预习课文只是为了应付老师检查作业,并没有达到老师的预期目标。而学生若是在上课前阅读过与课文相关的书籍,当老师讲课时,他们就不只是单纯的听课,接受他们所不知道的新知识,而是在自己的知识储备中去搜寻相关知识并进行思考,而老师的讲解只是引起了学生思维中的火花。也就是说,当学生在学习之前,由于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对于所学知识已略有所知,这就是一个提前预习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由于学生的无意注意而引起的,因此在教师讲授新知识的同时,学生有了先前的知识储备并且保持一种积极的情绪和思维状态,就会使他们更加容易理解和获取深层次的知识。而那些不看课外书籍,只通过课堂来学习的学生,因为缺乏世界图景的背景知识就会导致所掌握的知识内容是一些浅显的、易懂的知识,难以触及更深层次的知识结构。

然而,现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校把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占据,使学生没有时间去阅读科学、文学书籍和杂志,这也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学生厌倦上学、厌倦考试。另一方面,现在考试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只读课本已经很难拿到高分了。因此,教育必须解放学生的时间,使学生有自己独立的学习和阅读时间。而这种在学习课文之前阅读相关书籍不仅仅在于使学生能够提前预习,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更加容易掌握,这样也就减轻了学生课后的负担。阅读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必需的功课,它可以滋养我们的生命并贯穿一生。

三、促进学生的无意记忆发展记忆力

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主要以有意记忆为主,无意记忆为辅。但是如果学生对于知识点在头脑中已经有了无意记忆的印象,在有明确的任务和目的有意识记忆就会更加容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记忆的东西比较多。那么,怎样才可以使学生记得很多东西呢?要做到这一点,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促使学生的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相结合,避免死记硬背。这就要求学生要理解和思考所学知识。而有时候学生学习的知识都是新知识,几乎都要记住。这时候可以在学习之前建议学生阅读一些有趣但又相关的书籍,来了解所学知识。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没有被要求去记住很多知识,但这会产生另一种记忆,即无意记忆。这种和学生在学习中的有意记忆有着很大差别。这种记忆建立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兴趣、思考基础之上,学生的情感投入越多,文字对于学生的触动越深,其记忆也就越容易、越牢固。而阅读有趣书籍引起的无意记忆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想。人的思想越活跃,有意记忆就越能保持和再现大量材料。[2]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理解的知识比要学习的知识多,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学习就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理解和思考知识的过程。这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无意记忆为基础,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越多,不断地要去解决问题和探索问题的愿望越强烈,越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记忆。在学习阶段,读的相关书籍越多也就给学生的记忆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这种基础之下,学生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也就越容易。因为当他们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就逐渐将知识转化为个体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个人的兴趣和思考就已经通过无意记忆熟悉了相应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再通过有意识记的方法就更容易完成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

四、发展学生知识,减轻学习负担

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指通过自身实践所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指通过学习人类积累的经验,从别人处获取的知识。“阅读”是获取间接经验的一种主要形式。所谓“经验”,它给予过去的经验一种基本的形式,使得过去的经验,就未来的经验说,成为最合理、最有意义和最有成果的东西。[2]学生阅读的书籍越多,则关于过去的经验也就越多,知识的积累也就越多,这种知识的积累就变成了学生以后学习的一种资本。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越来越多样。但是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是一个积极的学习者,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科学知识。通过课外阅读而获得的知识与课堂学习的内容相结合,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使他们形成一个个人的知识体系。这样,他的知识地基越稳固,思想也就越清楚,智力也就越活跃。而要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其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生在阅读中来获取人类的经验,则在每个方面节省学生的脑力劳动,以最短的时间来学习人类积累起来的几千年的知识财富。所以,在当前应试教育学生学业负担较重的情况下,让学生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使他们的爱好与潜力能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4]当学生形成了阅读习惯,阅读量大、知识面自然会宽广,视野也会开阔。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减轻了学生学业负担,更有利于学生学业考试拿到好成绩。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写道“书——也是学校,应当教会每个学生在书的世界里旅行”。因此,把每个学生引入到书的世界中去,是每个教师和父母的责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父母能够起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这无疑对于孩子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作为教师在挖掘了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意义之后也应该充分利用课外阅读这个媒介,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自己参与其中,自主学习。

《课标》所要求与建议的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的。[4]阅读对于学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阅读习惯的养成,更能够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落实,这对于学生而言才是实现了终身发展。

猜你喜欢
书籍课外阅读记忆
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书籍与少年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