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性反馈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2021-11-27 19:12董嘉蔚李昭璇
山西青年 2021年14期
关键词:目标语言二语第二语言

董嘉蔚 李昭璇

(天津财经大学,天津 300222)

一、纠正性反馈的界定

根据Ellis,Loewen和Erlam[1]的定义,纠正性反馈指的是对学习者话语错误的响应。对于母语者如何应对学习者语言错误这个问题,不同研究领域有着不同的界定。

在话语分析领域,当学习者出现沟通或者语言问题时,母语者或者教师会对其进行修正。当说话者之间出现交流问题时,他们会为了促进相互理解进行意义协商;当解决语言问题时,说话者之间会进行形式协商。在语言学领域,对学习者语言错误的回应是通过提供反面证据实现的,反面证据作为一种输入,直接或间接地给学习者提供了不符合语法的信息。先天主义否定反面证据对二语习得的积极作用,认为语言习得是受“普遍语法”原则驱动的结果,主要是在正确输入或接受正面证据的作用下发生的。然而,White[2]认为通过纠正反馈和明确的语法信息给学生提供反面证据能帮助他们获得语法知识,从而促进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否则,学习者会因为不能持续接触语法原则而无法获得语言知识特征。在二语课堂习得研究中,教师对学生错误的应对属于形式聚焦教学法的一种。这种教学方法并不仅仅旨在培养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交际能力,而是强调在交际任务中进行以意义为中心的活动时,学习者需要关注到语言形式。也就是说,学习者不仅要进行意义交流,还需要注意形式,回应学习者的错误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注意形式的机会。

不同领域关于纠正性反馈的界定反映了不同的研究重点,也为本文提供了多种角度用以研究其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理论上讲,纠正性反馈的作用和二语习得中的协商和反面证据有密切联系;在教学方面,纠正性反馈的作用在形式聚焦教学法中得以体现。无论是理论还是教学角度,都反映出探究纠正性反馈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纠正性反馈的作用

二语习得中的互动假说认为协商和反面证据对习得有促进作用,因此互动主义的视角为纠正性反馈提供了主要的理论支持。互动主义认为,学习者通过互动获得反馈,进而导致习得第二语言。Gass提出的“输入—交互—输出”二语习得模式对输入和互动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所起的作用做出了完整、清晰的表述。不仅如此,该模式也整合了Schmidt的“注意假说”和Swain的“可理解性输出假说”,客观地描述了二语习得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因此,本文将从该模式的理论基础着手,讨论纠正性反馈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一)Long的互动假说

互动假说的提出经历了完善和更新两个阶段。完善阶段的互动假说只是简单地假设了可理解输入的效果,强调了当沟通问题出现时,意义协商中发生的交互性修正的重要性。换句话说,互动输入比非互动输入更重要,因为它为学习者提供了关于他们有问题的语言形式的信息。更新后的互动假说[3]补充了输入对习得的作用,强调“协商”能够调动学习者的选择性注意和自身的二语学习能力。“协商”指的是发生在会话话语中用以修复沟通障碍的互动调整。更新后的该假说围绕互动调整阐述二语习得的发展,同时也融合了输入、人脑机制和输出的作用。由于互动调整往往出现在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有错误时[6],因此在互动主义理论支持下,纠正性反馈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通过互动调整体现。互动调整给学习者提供了反面证据,强调了语言问题。正如上文所提,以反馈形式出现的反面证据是输入的一部分,因此在互动的过程中,学习者有机会接收到针对其非目标话语的反面证据,获得合乎正确语法的知识,从而促进二语习得。除此之外,反面证据不仅提供了与学习者有问题的语言形式相关的信息,同时能帮助学习者注意到自己非目标语言的输出。

值得注意的是,互动调整是基于意义协商的形式协商。结合形式聚焦教学法,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课堂教学不应该仅仅强调注重意义交流,还应该兼顾语言形式。形式聚焦教学法认为对于培养学习者二语准确性而言,单纯以交际意义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是不够的。从而,在以意义为目标的交互过程中,第二语言学习者既要能参与意义交流,同时也要关注到语言形式,纠正性反馈能促成这一过程。学习者传达其意义时收到纠正性反馈,意味着语言的意义和形式都得到了处理,从而获得了发展第二语言所需的“形式—意义”映射的机会。

(二)Swain的可理解性输出假说

可理解输出假说对二语习得中互动作用研究进行了重要补充,Swain[4]认为输出能帮助学习者关注他们自己的非目标输出和正确输入之间的区别,具有引发学习者注意的功能。除此之外,输出还有检验假设和元语言反思功能。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用语言的产出验证对目标语言作出的假设,即输出的检验假设功能。如果学习者的表达有误,输出的第三个功能可以帮助学习者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对错误进行反思。也就是说,在输出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学过的语言知识,调动自己的语言学习能力,对语言进行反思并考虑修改它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语言的可理解性和使用的适当性和准确性。

在这三种功能中,检验假设功能最能体现纠正性反馈的作用。当通过输出进行检验假设时,语言学习者会得到积极或消极的反馈,以此调整自己的语言知识。此时如果有来自外界的纠正性反馈,假设会得到拒绝,进而为学习者提供了推动和修改输出的机会。在互动过程中,当学习者有错误表达,并且被“迫使”对输出进行修正时,学习者会产出“强制性输出”;当学习者根据反馈改变他们原来的输出,使其更接近目标时,就会产出“修改性输出”。通过输出,学习者提高了对目标语言形式的检索,注意到其能够产生的输出和接触到的输入之间的差距,并且对语言知识的处理从语义转到句法。换句话说,输出需要学习者进行句法加工,关注形式,也因此将语言的意义、形式和功能紧密连接起来。此外,不同的反馈方式会引发输出对二语习得的不同促进作用。如果上述的两种输出修正响应了直接提供正确形式的反馈,那么将促进新语言形式的内部化;如果它们作为启发型反馈后的自我修复,它可以促进已内化形式的自动化。

(三)Schmidt的注意假说

Schmidt[5]的注意假说认为二语习得是学习者能注意到输入以及注意到自己输出和目标语言之间有差距的过程。正如以Long和Swain为代表的认知互动主义学者所说,可理解的输入对成功的语言学习是不够的。也就是说,影响语言习得的另一个因素是在有意义的交际中,如何使目的语的形式引起学习者的注意。无论是互动假说中的反面证据还是输出的三大功能都强调学习者注意的积极作用。因此,该假说对纠正性反馈作用的支持不言而喻。根据注意假说,第二语言习得是有意识的学习,选择性注意是二语习得的关键因素,纠正性反馈作为一种输入,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同时,纠正性反馈有助于学习者注意到一种差距,即自己的错误表达没有达到目标形式,从而促进第二语言的发展。此外,由于学生的注意会受到个体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综合考虑,合理运用纠正性反馈策略,以期提高学生对纠正性反馈的注意。

三、纠正性反馈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对纠正性反馈的研究在二语习得和二语教学领域有丰富的脉络,国内外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通过讨论纠正性反馈对二语习得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其对于二语教学的启示。首先,重视与学生的互动,纠正性反馈根植于师生互动,有利于突出输入的语言特征。通过纠正性反馈,学生可以在有意义的交流互动中获得正确的目标语言形式,促进对输入的吸收。其次,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应创设能引发学生输出的教学活动。在输出中,教师可以通过纠正性反馈,提高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可理解性以及保证语言运用适当和准确。最后,以学生为主体,重视纠正性反馈方法的合理运用,提高学生对反馈的注意和理解,最大化语言知识的吸收。综上所述,纠正性反馈建立在输入和输出的基础上,促进了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和输出的准确性,同时能引起学习者对目标语言形式的注意,定会对二语教学产生重要的积极促进作用,也是我们今后在教学中需要掌握的技能。

猜你喜欢
目标语言二语第二语言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脑与第二语言学习
中国大学生对越南语虚词的误用
An Analysis Study of how social school differs from cognitive school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on fr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in English Teaching Classroom
教材插图在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及实例探讨
Critically assess the use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as an aid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Improving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bility of Speaking English by the PPP Model
The Role of Native Languag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多媒体英语学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