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阈下高校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

2021-11-27 19:12王志玉王雨墨
山西青年 2021年14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学术资源

徐 航 王志玉 杨 超 王雨墨 王 琨

(廊坊师范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一、研究意义

在信息时代和知识创新新业态推动下,《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实施计划,催生了知识资源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发展的转变,激发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时代性影响,推动了教育模式变革和体系建构。高校作为一定区域内人才和资源的聚集中心,是区域经济新业态形势下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建立数字化服务体系发挥联动机制是融合发展的要求。

(一)高校互联互通

高校互联互通是指将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到高等教育的具体举措。首先,高校信息资源在高校内部实现开放与共享,通过资源均衡配置形成有机整体,有力地促进信息资源集约化利用。其次,高校资源在公共层面的共享,解决了物理空间分散而产生的利用资源的困难,有利于促进高校实现互联互通,互鉴互享,互补发展。

深植共享理念是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是除培养人才之外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支撑。在资源互联互享的模式下进行“智库”建设,打破人为割裂,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各种阻碍资源共享因素的鸿沟,为学科教学、科研工作以及高校发展提供了全面而有力的信息支撑。

(二)无障碍学术交流

不同层次的高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各不同,基于发展利益以及竞争性考虑,对本校的优质资源以及特色资源保护的需要,往往各自为政。[1]共享模式下的资源共享不仅仅是“拿出去”自己的优质资源,更是利用彼此间的资源优势进行学术交流,达到弥合高校之间信息资源的应用效差的目的。与此同时,即时的学术流动有助于启智新思路,及时掌握前沿学术动态进行知识创新,审视专业研究领域,达到“启迪、质疑、探究、发展”的快节奏知识创造,打破知识局限的僵局,提高资源的高效存储与利用。

(三)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在“互联网+”总体框架下的一场教育革命,也是信息时代的挑战与需求。当前,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已经步入快车道,高校信息资源的生产与需求日益膨胀,共享模式使得高校资源在科学管理的信息化浪潮下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新机遇。随着信息资源建设的持续深入,迫切需要立足全局、共享教育成果、提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平台作为支撑。构建完善的数字资源体系,既要兼顾资源的数量,也要注重质量。在“质”“量”并举的要求下,数据库的建立与完善连点成面,联结信息孤岛,通过数据集成和信息分析多元化的呈现方式进行信息互动。

二、现状分析

互联网时代,高校信息资源共享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各大高校实现了校园信息网络化覆盖,建立了数字化图书馆共享机制,资源信息化程度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是,由于平台管理筛选的严苛标准、特色学术资源的保护观念,相当大一部分优秀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和分享。就目前高校资源共享现状看,仍存在资源配置不均、信息资源重复建设、资源共享标准化程度不高、信息产权维护机制缺乏等许多难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资源配置不均

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是整体性协调发展的项目,但是在实际资源共享的过程中,作为资源共享主体的各大高校往往以本校为出发点,缺乏整体的规划机制,资源信息无法实现动态可持续发展,以致高校之间信息资源流通不畅,学术资源前瞻性不强,信息化建设出现区域性差别,结构不尽合理,关系有待优化。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人力资源选拔障碍、教育经费投入差异、资源配置管理不足等问题引发讨论。在既定信息资源下,如何利用和组织高校资源共享模式,均衡人力、财力、物力资源配置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发展仍然值得长期关注的问题。

(二)信息资源重复建设

由于学科资料分散、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管理,各信息平台往往各自为政。一方面,学术资源整合费时费力,为了追求收录数量,一篇文章同时被多个数据库收录再分别进行数字化加工,造成了人力、物力以及储存空间等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数据库涵盖各学术领域且大量重复,涉及的学术类别大体相同,区别仅在于数量的多少,在浏览或下载文章时,使用者要对多个资源库进行检索,加之学术资源高产出与学科资源更新慢的时间差,也产生一系列资源更新不及时,不仅仅造成用户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数据库中的少量差别也使得使用者难以选择。

(三)资源共享标准化程度不高

标准化作为基础性工作贯穿于资源共建共享的各个环节,保证了共建共享的系统性、兼容性和连续性。但是高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缺乏标准化的顶层设计,过分关注结果和成效,基础性准入门槛建设不足,符号系统混乱无序、来源标注不明、文档信息检索匹配度低、标引方式、格式良莠不齐、载体形式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缺乏详细的专业性论文词条指导,面对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缺乏灵活的服务机制,资源各成体系,形成大量信息孤岛,实际共享模式运行未达预期,影响了高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程,也滞后了共建共享的深层次推进。

(四)信息产权维护机制缺乏

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之间的矛盾是促进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不可逃避的问题。[2]一方面就信息资源角度而言,刺激创新的效应下降,即如果知识产品无法给其创造者以回报,将打消知识生产者进行持续生产的动力,也使得资源共享成为无本之末。[3]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可获取的资源越来越多,资源的收集越来越容易,产权所有者的数量也随之增长,产权领域多种多样,资源所有者和索取者之间矛盾膨胀的同时也增加了产权维护的难度。另一方面就知识产权保护角度而言,信息资源的无序应用导致知识生产者因惧怕其成果泄漏或被人效仿而将其置于闭锁状态中,知识产权的维护也会成为一纸空文。目前高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下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和自觉性进行信息产权维护,缺乏相应的运行组织形式进行规制。

三、模式建构

高校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也是实现教育资源整体规划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促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是高校转型发展的必要途径。针对目前高校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分析和存在问题,借助互联网形势下融合发展的技术要求,提出以下建构方案:

(一)统一规划,整体协调

高校信息化资源是实现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源头保障。要树立全局观念,对信息网络体系进行统一规划,提高学术资源供给结构,有针对性地规划资源路径,制定多向资源供需机制,上升为发展战略,制定资源共享的总体规划。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源的中心部分,具有建设系统化共享平台的能力与职责。因此,高校的资源共享模式应当以高校图书馆为依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规划和整体协调,建立协同共享模式,打破各高校数据资源条块分割的藩篱,以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程度地提高信息化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机制

高校信息资源共享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数字建设工程,需要由政府牵头,建立起一个同时具有行政协调和技术支持的机构对共建共享进行规划。如国家设立专门的信息资源管理部门,本着资源共建共享原则,对高校互联互通模式精心规划指导。亦可以利用已有学术资源库进行扩建,采用共享公共平台设立资源库访问机制,由部门或者区域学术资源中心统一管辖,建构专门整合信息资源第三方管理平台。而图书馆作为基础建设单位应当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特色信息资源库平台体系,为高校的学术交流提供夯实的学术后盾支撑。

(三)数据库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和前提,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统一体系和合理的参考标准。[4]要按照教育部信息化建设标准完善数字信息平台、统一符号系统、提高检索匹配度、革新标引方式、规范载体形式,整合高校专有特色资源和分散资源,跨越信息交流的鸿沟,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高校利用和广泛共享。统筹各级别高校,不要让共享单纯停留在标题准入和文本信息层面,制定好数据库建设长期的发展规划,囊入各门类,涵盖各学科,统一平台管理与分构,对标国际标准,建设成为科学高效的数据库标准化平台,确保资源流动安全可靠、便捷流畅。

(四)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障体系

网络环境下,想要解决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之间的矛盾,除了相应的法律规范,还需要必要的行政手段和技术管理予以规制。在知识消费的时代,给予知识生产者相应的回报是应允之义,但是伴随着资源共享过程的发展许多问题也亟待解决。一方面,维护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维护产权人的利益,高校应当从共建共享的经费中拨出部分专款专用于购买和维护知识产权,只有保障了产权人的应有之利才能激励产权创造者在资源更新中创造新资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必要的技术手段为合法文件的有序传播提供保障,建立快速处理机制,约束主体行为,规避非法传播,引导知识产权传播进入行业自律模式,减少产权冲突,促进资源合理利用,拓展资源共享范围,保障学术信息资源共享事业的良性循环。

四、结束语

高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互联网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高校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通过高校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可以促进高校信息资源的优化与共享。对于资源共享建设中存在的难点和盲区,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不断探索,把握发展脉络、顺应时代潮流,以达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资源共享学术资源
云制造模式下分布式资源共享激励机制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会计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我给资源分分类
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
——FESCO人力资源共享服务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