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泌尿系肿瘤的临床研究

2021-11-27 19:22王珏张晓蓓
保健文汇 2021年6期
关键词:泌尿系维持性发病率

文/王珏,张晓蓓

大量临床研究发现,我国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患者数量逐年增长,尤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数量与日俱增,临床上针对此类患者的治疗手段,主要采取透析治疗法。在医疗技术进步下,驱动血液透析技术进一步得到完善,在临床应用中的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延长了MHD患者寿命,当前本院重点关注的是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预防和防治。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MHD患者合并泌尿系肿瘤临床症状等相关指标;基于临床视角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泌尿系统肿瘤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点、发病因素以及治疗进展等方面进行研究,目的在于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泌尿系统肿瘤病发概率,延长终末期肾病患者生存期[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本院于2018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透析状态患者中,筛选出MHD合并泌尿系肿瘤患者200例,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平均(65.25±11.23)岁,患者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数据主要来源于本院浏览系统数据库,从数据库中筛选出透析状态患者,分析MHD合并泌尿系肿瘤患者肿瘤发生情况、临床治疗特点以及预后影响。将200例MHD患者中筛选出的15例合并泌尿系肿瘤患者临床相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是否与性别、年龄、既往病史、透析龄等相关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0MHD患者中,有15例合并泌尿系肿瘤患者,发病率为7.5%;10例MHD患者合并泌尿系肿瘤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复发率达到了49%,6例采取的是局部肿瘤切除手术,术后发病率在3.0%;手术患者中有2例死亡,就其原因发现与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有关[2]。

3 讨论

3.1 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泌尿系肿瘤流行病学特征

本院于2018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透析状态患者中,筛选出MHD200例患者中,筛选出15例合并泌尿系肿瘤混患者,发病率为7.5%;10例MHD患者合并泌尿系肿瘤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复发率达到了49%,6例采取的是局部肿瘤切除手术,术后发病率在3.0。上述数据提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泌尿系统肿瘤发病率高,在国内外大量研究中得到了一定的证实。

就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泌尿系肿瘤患者临床特征看,患病人群与普通人群相比,发病患者并发肾脏肿瘤和尿路上皮肿瘤恶性程度更高,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腰痛、血尿或者休克等症状,若患者出现发热、贫血等症状时,在诊断易与尿毒症混淆。相关研究表示,MHD合并泌尿系肿瘤患者在透析治疗数月或者数年后,会出现尿道血性分泌物、无痛性肉眼血尿等现象,其中部分患者出现尿道刺激、视力下降、尿道分泌物异常等现象。在相关研究中,部分MHD患者会表现出不易纠正贫血现象,较比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的发病率更高[3]。

3.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泌尿系统肿瘤相关影响因素

3.2.1 年龄

基于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升,透析患者逐渐趋于老龄化,严重威胁到患者身心健康水平,临床研究中发现,高龄成为MHD合并泌尿系肿瘤患者风险较高的因素,有研究人员指出,此类疾病逐渐趋于年轻化,分析影响因素发现,与外部刺激引起的强烈炎症有关,存在潜在的风险隐患;也有研究人员认为,大量采取透析治疗的泌尿系肿瘤患者,年龄<35岁,主要与年轻机体防御DNA损伤和癌症发生系统有关,进而影响到DNA修复,致使活性氧能力受损。

3.2.2 免疫抑制剂

相关研究显示,肾小球肾炎是终末期肾病发病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临床研究中发现,免疫抑制剂是治疗肾炎的有效药物,研究指出,在免疫抑制剂不断累积情况下,会进一步增加癌症风险,因此,相关研究学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就维持性血液透析相关泌尿系肿瘤与透析前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关联性,展开深入的研究。

3.2.3 透析方式

相关报道中提到,血液透析患者泌尿系肿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腹膜透析组,然而有研究专门对1000名腹膜透析患者和2000名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比对分析,两组患者数据对比分析发现,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此,相关学者认为有必要就维持性透析患者发生泌尿系肿瘤相关方面的问题进一步证实[4]。

3.2.4 其他相关因素分析

就影响MHD合并泌尿系肿瘤患者诸多影响因素看,维持性血液透析并泌尿系肿瘤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未并发泌尿系肿瘤患者,则表明肿瘤的发生与低血红蛋白有关。部分研究人员认为,白蛋白指标<30g,是引发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泌尿系肿瘤因素中,相对独立的并发因素。另外,MHD合并泌尿系肿瘤患者与患者透析时间长短有关,相关研究发现,MHD合并泌尿系肿瘤患者平均透析年龄达到了(72.06±52.68)个月,其中透析年龄在6年左右的患者,是引发MHD合并泌尿系恶性肿瘤相独立的风险因素。基于患者肾功能水平不断下降,然而尿液在尿道不断冲刷作用下,作用机制有所减弱;加之,患者体内代谢毒素进一步刺激了尿路,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尿液中细胞角蛋白浓度,因此,可判定此项因素也是引发透析患者并发泌尿系肿瘤的因素之一。通过相关研究实践发现,透析患者DNA修复功能在此项因素作用下,损坏了DNA功能,损伤基因组织,也是诱发MHD合并泌尿系肿瘤疾病发病的因素之一。临床研究中发现,患者在实际透析过程中,肌酐、尿素氮、β微球蛋白、尿毒症毒素等相关指标具有遗传毒性炎性细胞因子增加现象;针对长期透析患者临床治疗特征看,长期透析患者肾癌高发与获得性肾囊肿关系更为密切,进而有患者提出了“向肾因子”假说;此外,有学者认为,透析患者致癌病毒易感性特点,与尿毒症免疫缺陷有关,呈现的主要特征是单核细胞功能受到损害,T细胞活化缺陷导致免疫监视减少,因此,可判断尿毒症免疫缺陷也是引发透析患者泌尿系肿瘤高发的原因。

3.3 分析维持性透析合并泌尿系肿瘤治疗

临床研究中针对MHD合并泌尿系肿瘤患者,首选的治疗手段就是采取手术治疗的措施,有研究人员提出,针对MHD合并尿路上皮癌终末期肾病患者,建议采取预防性膀胱切除术,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来说,建议采取的是尿路全切手术,针对并发多灶性尿路上皮癌患者来说,主要实施的是分期行尿路完全切除术。相关文献中指出,血管紧张素,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中的关键因子,研究中探索到可能参与了致癌物的生成。血管紧张素,在一定机制作用下,在恶性肿瘤中就以受体的方式进行表达,受体加速肿瘤生长、转移以及血管的生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发病率。基于上述研究证实,血管紧张素在某种意义上,为MHD合并泌尿系肿瘤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思路。有研究指出,MHD合并泌尿系肿瘤患者在围手术期化疗期间较比非透析患者更易感染、猝死和心衰,死亡率明显提升。因此,相关研究学者认为,现阶段国内外尚未找到治疗MHD合并泌尿系肿瘤疾病指南,主要治疗方法,仍需要依靠积极的手术治疗。

3.4 探究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泌尿系肿瘤患者预后影响

针对MHD泌尿系肿瘤患者来说,平均生存期在18~28个月,透析合并尿路上皮癌患者5年存活期为28.5%,全尿路患者切除术5年生存率在44.2%。对MHD合并泌尿系肿瘤患者采取一期手术和分期手术后,平均的失血量分别达到了260ml和430ml,患有并发症的患者,较比未患有并发症患者住院时间长,时间分别为55.2d和12.6d。本院针对影响MHD合并泌尿系肿瘤患者发病因素进行评价,对肿瘤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肺疾病、偏瘫、痴呆等并发症进行积分评价,可有效掌握与患者生存寿命之间的关系,借助CCI对患者术前各项指标进行评估和分析,研究成果证实,MHD合并泌尿系肿瘤患者术后生存率与预后效果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在相关研究文献中可发现,相关研究人员借助CCI值变化趋势,更加清晰化地判断MHD合并泌尿系肿瘤患者生存率和预后有关。针对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来说,CCI的值尤其显著,当CCI值在分别在0、1、2≥3时,患者的死亡率是逐渐升高的;当前医院方面,广泛借助CCI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泌尿系肿瘤患者进行预后评估时,需要综合考量相关因素的影响。

4 结论

综上所述,MHD合并泌尿系肿瘤患者发病率较高,MHD患者合并泌尿系肿瘤行手术治疗,较比术前治疗效果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泌尿系肿瘤因素发现,与年龄、免疫抑制剂、透析方式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有关,包括DNA修复机制障碍等因素,均是影响维持性透析患者泌尿系肿瘤患者高发的原因,医院方面必须提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泌尿系肿瘤的检测,加强年轻患者和老年患者的关注,进而在最大程度上延长患者寿命。MHD合并泌尿系肿瘤患者在全身状况允许情况下,提升了手术治疗效果,延长了患者寿命,MHD合并泌尿系肿瘤患者行局部肿瘤切除术,术后的发病率较高,通过对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泌尿系肿瘤临床特征等相关指标的分析,降低了MHD患者泌尿系肿瘤发病率,具有临床指导意义,为MHD合并泌尿系肿瘤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泌尿系维持性发病率
妊娠期泌尿系急腹症20例临床分析
八段锦运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有效性的meta分析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如何预防泌尿系结石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现状及研究进展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液分布情况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人文关怀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泌尿系结石治疗的方法及最新进展
ARIMA模型在肺癌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重庆每小时10人确诊癌症 癌症发病率持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