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11-27 19:12
山西青年 2021年14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心理健康

马 瑞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2020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时代,[1]大学生的培养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一方面,高校扩招有力提升了我国劳动力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持续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就业困难问题业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广大学生及其家庭切身利益,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总人数预计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2]再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压力大和诸多复杂且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问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导致当下大学生就业存在滞后性。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表征

(一)自负心理

受家庭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求职当中往往会存在一定的自负心理。自负心理是大学生就业中最显著的一种心理表征,是缺乏客观地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表现。[3]存在自负心理的大学生经常会对自己有过高的评价,认为自身是系统掌握某个方向专业知识的高水平人才[4],在择业中存在“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等问题,这种心理在名校学生中表现较为突出。此类大学生表现出较强的优越感,始终以“天之骄子”“社会精英”自居,在择业中更多关注的是就业前景好、工资收入高、福利待遇好等高标准因素,不能正确地结合自身实际与当前就业形势选择适宜的工作。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中,文凭、学历已经不再起决定性作用,个人能力才是关键,这种不切实际的择业心理往往会使其与就业良机失之交臂。

(二)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在求职过程中,脱离自身实际,缺乏主见,个人的求职观念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人云亦云,盲目追求高薪高福利的热门职位(如扎堆报考公务员导致的“公考热”)是大学生不能很好认清就业形势和个人状况的表现。当今社会对职业的划分具有较强的层次性,不同岗位收入、地位、发展前景、稳定性的差异往往会对求职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对职业进行归类和划分的现象,即人为划分“好工作”和“差工作”。刚走出学校大门的大学生对社会认知不足,缺乏对整个就业环境和个人能力的客观评估和判断,从众心理较为显著。在求职过程中,过分地追求热门职业、稳定职业、高收入职业等社会公认的“好工作”,很少考虑岗位与其个人所学专业和自身实际情况的匹配度,因此失去很多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

(三)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是指由于担心自己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因自我认知偏差(自卑和自负)等原因而导致就业受挫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5]一般来说,适度的焦虑可以使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压力,从而成为激发他们不断加强学习和提升自我的精神动力。过度的焦虑不仅影响大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也成为求职路上的绊脚石。焦虑心理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缓解就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容易表现出紧张、头晕目眩、注意力无法集中、失眠等症状。过度的焦虑使得大学生在求职中很难正常展现自身的全部才能,影响正常发挥,失去就业机会,也会使大学生对自身职业规划模糊不清,造成求职方向混乱,在经历多次的求职挫败后,部分毕业生甚至会对找工作产生恐惧感。若身边同伴在求职上取得成功,更会造成同伴之间的盲目攀比,过分看重工资待遇等问题,也会进一步加深焦虑心理。

(四)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指在求职过程中过分依赖他人的帮助和指导,遇事犹豫不决,优柔果断,缺乏自信,总是希望他人为自己作出决策或指明方向,缺乏自我认知和对个人能力的判断,求职中独立自主性不强,缺乏主动性。产生依赖心理的学生往往家庭条件良好,他们从小在家中备受呵护,独立性较差,毕业后期望家庭成员利用自身力量为其谋求现成的、待遇优厚的工作。依赖心理也助长了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不正之风,部分学生过度依赖这种社会关系,把主要精力放在托关系、走后门上,从而忽视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各类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这必然会导致每年毕业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据教育部统计,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每年都会有大批应届毕业生进入求职市场,再加上之前未充分就业的往届遗留毕业生,导致就业市场人力资源的过分饱和。部分企业在这种背景下,也逐年提高录用标准,增加毕业生的求职难度,以期尽可能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达到录用高层次毕业生的需求。与此同时,社会对毕业生需求也存在结构性矛盾,即“需而不求”。部分用人单位招聘不到专业相关的毕业生,同时一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一些用人单位设置的招聘门槛过高,一味追求名校毕业的高学历人才,导致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了明显的人才高消费问题。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无形当中给毕业生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从而产生众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学校就业心理教育的严重缺失

为着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许多高校设置了就业指导中心,专人负责联系用人单位,组织校园专场宣讲会、招聘会,为学生拓展就业渠道,有效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由于过分强调毕业生就业率,就业指导中心沦为就业信息传递和就业协议认定的服务机构,就业指导力度的不足导致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产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就业指导中心很少能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有效地关注、分析、解决毕业生因就业困难而产生的心理问题。高校的心理健康中心和就业指导中心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高校的心理健康中心也很少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心理健康问题,毕业生一旦离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就会逐渐降低。没有高校的帮助和引导,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变大,就业问题产生的心理困惑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疏解,从而导致毕业生心理问题和障碍的产生。

(三)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

社会需求是高校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指导目标,高校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和就业市场信息了解较为被动,培养方案、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在匹配上会存在一些偏差,专业设置及调整存在明显的滞后性。部分专业课程设置实用性不强,教学方式上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导致高校教学质量的下滑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毕业生无法找到与自己专业相匹配的岗位,从而引发学生在就业上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大学生综合能力欠缺,竞争意识浅薄

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人数与日俱增,但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的趋势明显。大学生个人素质和能力的良莠不齐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专业技能欠缺,社会实践能力不足;长期处在学校这一封闭环境,与社会接触过少,缺乏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工作经验不足,社会责任感较为浅薄,职业规划不清晰,自身定位不准确,缺乏竞争意识,积极主动寻找合适工作岗位的意愿不强,就业期望过高,在求职过程中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问题对策和建议

(一)高校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要解决毕业生就业的心理健康问题,归根结底要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高校需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及办学优势,创新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社会需求作为自身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及时整合和改进高校的专业设置,加强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践力度。毕业生只有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在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同时真正实现个人价值,从而有效避免求职过程中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心理的辅导

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应把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延伸至整个大学生涯中。为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配齐配强专业的师资队伍,认真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能力的提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大学生在今后择业、就业中可能存在的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设计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案,循序渐进地让大学生对自己将要面临的就业形势有一个明确的认知,通过引导使其提前做好心理预期,提高抗压、抗挫折能力,有效避免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在对学生进行日常心理辅导的同时,也应该进一步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提前设计方案,针对问题做好心理疏导。

(三)大学生自身应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积极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身定位,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克服对学校和家庭的过度依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当求职面临压力或失败时,不要惧怕失败和挫折,勇于尝试,积极进取。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对在择业、就业中将要面临的问题提前做好心理预设,直面压力,加强自身心理调节的能力,不断完善自我,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积极调整就业心态,加强竞争意识,不盲目追求“北上广”及东南沿海大城市、高薪酬的“好工作”,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主动适应新时代就业形势的变化。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
湖北美术学院98年毕业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