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行”理念下城市街道景观组成要素研究

2021-11-27 20:04常金超宋建军
绿色科技 2021年15期
关键词:街道景观空间

常金超,宋建军,李 阔

(湖南农业大学 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1 “慢行”理念相关特征

根据国内外对慢行的相关研究,慢行主要是指城市中以步行、自行车、新能源动力车等慢行交通为主的出行方式,慢行不仅有绿色低碳的功能,还可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有利于居民身心健康。随着人们对绿色健康休闲活动的需求增多,慢行交通的出行比例仍将继续增加。街道景观设计的成功与否,在满足城市生态的前提下,人的慢行体验感将是街道景观设计的重要评判标准。如今街道不仅要满足人们慢行、慢游、慢食、慢居、慢购、慢赏、慢思的需求,还要具有集散、游览、观光等基本功能[1]。人本尺度下的街道慢行品质不局限于视觉感知上的空间品质,而是从人的生活需求和日常使用角度出发,囊括空间形态、场所活动、功能混合和视觉感知等多个维度[2]。

1.1 “慢行”交通导向作用

慢行交通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片区性的短距离通行,作用于整个功能片区,街区的整体性交通,每个片区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共同组成城市慢行交通网络。慢行交通也是旅游城市中的主要交通方式,慢行街道的通达度、可步行性、街道景观质量等对旅游者的体验感受具有直接影响。

1.2 “慢行”景观体验作用

慢行理念下的城市街道兼顾出行、休闲、娱乐、健身、购物等目的,是人们日常休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慢行街道不仅具有基本的交通功能,而且具有主体性的活动功能,服务主体主要是当地及周边居民和游客,主体性活动功能主要体现在景观和休闲体验两个方面,景观方面包括自然景观,也包括具有当地特色,展现历史、文化、风俗的人文景观。主体感知是景观空间体验最直观的方式之一。

2 城市慢行街道主要类型

慢行街道作为城市居民生活、休闲的重要载体,对于城市功能的正常运作,美化城市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的城市功能需要不同类型的街道。对于城市街道的改造需要针对其具体类型、功能对症下药,充分挖掘各类街道营建过程中的影响因子,探寻最佳方案[3]。

2.1 历史慢行街道

历史慢行街道是指城市中具有一定历史底蕴,能够反映城市历史和当地特色,传承文化记忆的古巷、古街以及历史步道[4]。历史街道大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被保护整改,该类型的街道空间尺度小,缺少景观服务设施,与当下城市街道设计的标准有很大差距,很难满足当下人们的需求。所以历史街道需要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来延续其在现代城市中的生命力与活力。

2.2 生活慢行街道

生活慢行街道是指满足当地居民通勤、休闲、娱乐等多种需求的日常性生活街道,具有多种服务功能,是居民与城市相连接的重要纽带,在城市交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该类型街道也是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主要因素[5]。当下城市的扩张和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中的生活性街道渐渐超出其原有的服务承载量,无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步,如何应对服务人群的多样性与使用需求的多向性,是当下城市街道改造和景观质量提升面临的共同问题。

2.3 商业慢行街道

商业慢行街道是城市扩展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产物,更是街道串联商业区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的纽带,沿街商铺展示面是商业街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街道与其他街道不同,其主要用途是服务于使用者的购物需求。该类型街道大多是以步行性街道为主,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地段,是居民出行、游玩、购物的首要目的地之一,同时也是外来游客体验当地文化的重要景观。商业广场是整个商业公共空间中的主要节点,此处设计使游客和居民在此停留休憩娱乐,是商业街道最具有活力的核心区域。

3 慢行街道景观组成要素分类

景观作为城市慢行街道组成的要素之一,具有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美化城市、改善环境,调节气候等功能,街道景观整合了城市自然资源、绿地资源、旅游资源及文化资源,各功能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具有一定服务功能、生态功能的城市街道景观和城市廊道[6]在城市中,慢生活、慢节奏的生活状态离不开优美自然的景观环境,美丽的自然环境是人们停留、漫步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良好街道景观可以让人们亲近自然、接触自然,引发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人与人之间更深层次的互动;另一方面,可以缓解城市扩张带来的负面生活影响。街道景观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街道景观相互串联,为游客和居民提供地理上和视觉上的有机联系;有利于建设文明城市,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群提供适宜的活动场所和积极有效的开放活动空间;创造季节性趣味特色,使街道成为一个四季都吸引游人观赏的地方[7]。

3.1 自然景观资源类型

慢行街道景观中的自然景观资源,不仅包括原生自然景观也包括人工自然景观,自然景观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提高街道品质、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途经。

3.1.1 原生自然景观

城市街道的自然绿地、棕地、自然河流、山体等,能对使用者视觉上和心理上产生影响的原生景观都属于原生自然景观资源的范畴。此类型景观资源在利用和设计时,最大限度保留其原本的自然面貌,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改造设计。

3.1.2 人工自然景观

设计者根据街道的类型以及人的需求进行绿化设计和景观营造,例如:符合街道尺度的绿化带、人工绿地、口袋公园以及人工设计的绿色廊道都属于人工景观资源,该类型的景观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是街道景观设计中的关键,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生态环境、使用者的体验有直接影响[8]。

3.2 人文景观资源类型

人文资源主要是城市中具有一定历史底蕴的历史文化景观资源及人工设施景观,二者相辅相成,设计者通过改造设计借助一定的载体来展现。

3.2.1 历史文化景观资源

历史文化是展示城市风貌、体现城市特色、宣传城市文化的重要纽带,可以让使用者对当地的文化有更深层次的感受,该类型景观资源主要是街道网格内的沿街历史名胜,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历史街巷、历史事迹和事件的古城、历史特征的街道结构和空间风貌,该类型景观资源主要借助人工设施这个载体来展现[9]。

3.2.2 人工设施景观

主要包括街道内具有当地特色元素的街道服务设施、街道两侧建筑风格、沿街文化墙、特色图案铺装、景观小品雕塑、照明服务设施等。该类型景观资源是展现城市文化,宣传城市精神内涵的重要载体。

4 慢行街道景观现存问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合理增加城市中的景观绿量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机动车保有量增加,“车本位”思想使原本就紧缩的非机动车和人行道空间变得越来越窄,城市街道中很大比例都是硬质铺装,已经没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街道景观营造和更新,街道景观的更新设计依旧是当下研究的重点。街道景观所存在问题可以从街道可步行性研究,主要分为可达性、连接性、舒适性、感知性4个方面[10]。

4.1 可达性-慢行街道景观空间混乱

可达性是指街道网络的完整程度。城市街道景观是一种线性的景观形态,它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需要与周边的空间景观相互融合和渗透,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11]。 当下由于城市的快速的扩张,原本已建成的街道被无序的分割,街道景观的整体性、连续性被打破,景观与景观、街道与人的活动关系被削弱,各个街区的开放性景观空间的功能定位更加模糊,总体缺乏整体性[12]。

4.2 连接性-慢行街道景观格局破碎

连接性是指街道网络格局的融合程度。街道景观格局大多是根据道路的结构进行规划,我国各地地形种类多样,街道结构错综复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生态性以及景观生态格局被打破,使用者在步行时,缺乏明确的导向性和便捷性,使步行时间延长增加了时间成本[13]。

4.3 舒适性-慢行街道景观要素失衡

舒适性是指街道景观和空间的人性化体验评价。景观要素的完整性是街道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自然景观要素是绿色城市的重要体现,人文景观是展现城市特色、传播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当下街道绿化空间逐步被缩小,绿化率低,原生自然景观被建筑遮挡,虽然很多城市对老城区、历史街区做了详细的控制性规划,但是城市的扩张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景观缺乏的问题。其次就是服务设施的不完整性,现有街道服务设施数量不足、摆放位置不合理,无法满足使用者需求,街道铺装大同小异,图案无法展示当地的特色文化[14]。

4.4 感知性,慢行街道景观环境复杂

感知性是指街道环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街道景观感知是指使用者在步行中对街道整体环境的感知,不仅包括对景观环境和街道本身的感知,同样也包括人与人之间、行车环境,以及生活气息和行为的整体性感知,感知的稳定与否与街道空间尺度及其景观营造具有直接关联[15]。当下的步行性街道环境较为复杂,步行街道受车行道影响程度大,使用者缺少安全感。同时较快的社会节奏和较小的街道空间尺度,对人居环境和使用者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匆忙的步行、单一的服务功能都是对街道环境感知性下降的不利因素[16]。

5 慢行街道景观设计策略

5.1 以人为本,合理布局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为人们就近创造更高质量的丰富多样的街道休闲活动空间。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城市格局和街道景观功能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布局,提高各个片区之间的交通通达度和景观连通度[17]。另一方面要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给人们带来幸福感,从而提高城市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亲切感、归属感,长此以往还将促进城市整体精神面貌的提升[18]。

5.2 资源利用,景观平衡

合理利用景观资源,实现街道景观要素配置平衡,更好的满足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在街道规划设计之初,将原生自然景观作为一个重要的设计要素。街道景观的设计既要承受地域环境、时间气候的长期检验,也要充分考虑发展的可持续性与可扩展性,在设计中要对当地植被、水系、历史文物、建筑等多方面资源进行考量,即促进可持续发展[19]。

5.3 传承记忆,提高活力

尊重城市特有的自然特征,强调街道景观、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的和谐统一。一方面,不断挖掘其精神文化内涵,整合城市中的人文历史资源,打通历史步行绿色廊道,并进一步确保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在进行文化研究的同时,应该不断研究与探索如何有效的利用历史文化的资源,使其能够有机融入到城市的街道改建当中去,形成人与历史、自然的和谐统一体,增加人与建筑、人与城市的亲和力,将景观、历史、文化和城市空间做一个整体的串联[20]。

6 结论与展望

随着绿色出行方式的增长,慢行街道景观将是绿色、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城市居住者亲近自然的重要载体。景观是构建街道最基本的元素,慢行街道景观在改造设计时不是简单的增加绿化,也不是无目的的空间扩张,而是要充分考虑所在城市地理特征、街道类型、景观功能、景观要素资源、城市文化特色以及使用者需求,以可步行性研究为切入点,强调符合人性化尺度的街道景观空间,提高城市整体景观活力,强调传承与利用,探索合适的方法与模式。

然而,对于城市慢行街道景观的研究不仅于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病的凸显,城市街道景观的重要性会愈发明显,同时生态手段、科技手段的增多,城市街道的规划设计策略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城市街道景观会更加生态和整体。

猜你喜欢
街道景观空间
景观别墅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空间是什么?
热闹的街道
创享空间
《景观平面图》
街道生活
风居住的街道
街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