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探讨

2021-11-27 06:39孙鹏
魅力中国 2021年52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数学知识师生

孙鹏

(甘肃省临夏州广河县三甲集中学,甘肃 广河 731300)

前言

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特点,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大部分教师更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这样师生之间的距离会拉得越来越大,不利于教学质量和学习能力的改善。随着新课改政策的出台,数学课堂上教师不能只关注于知识的讲解,还要注重与学生进行沟通,锻炼学生运用自己主观的思想和能力去探究数学知识,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以后更好的发展。所以,教师要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更能听从课堂安排,这样才能有效实施多元化的策略,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全面提升。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对数学教学的影响

(一)有助于学生消极心态的转化

教学工作之最进行不断的改革,一方面是顺应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对传统教学工作经验的全面考核之后所做出的决定。把原有教学模式中存在的教学弊端有效进行完善和整改,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大部分原因在于学生的心态问题,很多初中生的思想比较脆弱,接受不了失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面临很大的学习压力,长期下去,学生不敢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导致课堂氛围变得消极,学生的心态也会逐渐变得散漫,不利于综合能力的强化。有效构建师生关系,一方面能够缓解教学压力,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重新燃起自信,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并且能够找准切入点,有效解决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有效的改善学生消极的心态,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能够保持积极的活力,促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有利于数学知识的全面讲解

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部分数学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使都是运用单一化的模式为学生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讲解,这样的形式,虽然能够让学生被动的记忆相关数学知识,但是印象并不深刻,学生自身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调动,在课堂上的表现也会比较被动,不利于自主思维的培养,这样在以后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教师的教学模式,制定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由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思想不了解,对于制定的教学流程不符合自己的心理预期,就会导致初中生在思想上对教师和数学知识都会产生一定的反感心理,课堂上自然不会与教师进行过多的交流。而如今,通过教学改革有效构建师生关系,教师会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有效的创新,充分总结目前存在于数学课堂中的教学问题,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和学习上的困难,这样,学生对数学教师会建立重新的印象,能够与教师进行平等的沟通,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及时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促进数学知识的全面讲解,提升学生自信心。

(三)促进教学改革工作的全面落实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学工作也要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让学生的思想能够更适应社会的变化,这样在数学课堂上才能够表现得更积极。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师生关系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教师的教学压力和学生的心理压力都比较大,课堂上没有有效的沟通机会,这样的课堂不利于新课改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要想突破和改善现状,建立高质量的数学课堂,就要从改善师生关系开始,只有学生跟教师的思想在课堂上变得更加积极,在交流上能够更充分,就能够有效促进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能够有效落实教学改革政策方针,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成长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策略

(一)利用趣味课前交流增强师生了解

数学课堂是师生主要的活动场所,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丰富的知识,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培养综合能力,但是在这一过程当中,由于学生的心态消极以及教师自身的方案制定上存在问题,都会导致教学工作不能够稳定地开展,降低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可以把教学模式开发与改善师生关系两项任务进行融合,创建有效的教学模式一举达成目标。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哎,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并没有与学生进行过多的交流,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了解,这样教师在制定教学模式时,并没有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站在学生的立场去分析和创建教学流程,导致学生对于不同的教学模式不能完全适应,进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改善和学习效率的提升[1]。所以,改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从师生有效交流的角度进行改革,充分利用课前的时间,一方面提升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增强师生之间的了解,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会降低,对教师原有的消极印象也会得到有效改善。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趣味化的互动,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以后制定教学方案做参考。比如,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之前,可以先问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模式,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还是以自主探究为主,还是师生共同学习为主。运用开放性的意见去征求学生的答案,这样学生在意识上能够有效地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在课前几分钟的自由交谈中,教师可以与学生针对以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总结,或者对以后的学习模式进行思考,有效尊重学生的思想,把学生的思想融入课堂教学方案制定中,这样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成就感,进而学生对教师的印象也会变得更好,促进师生关系的有效建立。

(二)运用课堂提问强化师生有效互动

有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教师要充分分析教学中容易造成师生之间距离变大的原因,然后再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教学目标,最后综合所有因素在内去制定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改善,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也能不断创新,这样才能有效打好改善师生关系的提前量。传统数学课堂中,课堂提问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但是由于教师自身的观念存在差异性,导致数学课堂提问并没有充分发挥其教育引导作用,学生的学习思维和课堂的教学质量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要想有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就要不断变化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丰富性,同时也能够意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这样学习心态发生了变化,自然在课堂上主动性也会得到一些提升[2]。与此同时,教师在利用课堂提问的形式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让师生之间的距离得到有效的拉近,学生对教师的思想有准确的了解,这样才能促进数学教学效率的明显改善。

例如,讲解“中心对称”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了不同层次的内容,首先可以让学生去复习上一节课的相关知识点,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新知识点的衔接和掌握。其次,在课堂上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问题,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调动课堂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再结合学生的表现去讲解新的知识,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去学习数学知识,学生的思路能够得到准确的规划。充分运用课堂提问的形式,让原有的硬性教育变得更加民主,学生的思想也会有被动逐渐转为主动,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平等,这样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到积极的创建。

(三)明确教学目标鼓励学生用于探究

对于初中生来说,教师的一句评价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对学生的心态有过多的研究,在课堂上会用强硬的方式教学,在很多时候无意间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积极性。所以,在目前的数学课堂中,要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学会自省,从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思想上不断总结,充分考虑学生的立场,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有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身的重视,这样才能够有效化解原有的师生矛盾,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以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新课改政策从出台至今,教师已经积累了几年的教学经验,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在课堂讲解前先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课堂上先讲解再练习,每一个环节学生都需要教师临时进行布置,甚至是在学习,到最后才能够总结出重点知识[3]。这样的流程会让学生的学习感到疲惫,对教师的教学方案感到不解,但是在课堂上又羞于表达,导致师生之间存在着心理上的距离,对于教学工作的质量提升会产生严重的影响。这样的流程会让学生的学习感到疲惫,对教师的教学方案感到不解,但是在课堂上又羞于表达,导致师生之间存在着心理上的距离,对于教学工作的质量提升会产生严重的影响。目前的教学模式提倡创新,所以身为数学教师,要不断改变教学思路和教学流程,在课堂上有效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重点难点知识所在,在学习中也能更加集中注意力。同时,教师在态度上也要变得更加温和,以积极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为重要思想,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为学生建立标准化的学习模式,有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改变原有的课堂学习状态,能与教师进行互换意见,针对不解的内容,也能敢于表达积极,有效地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结论

总而言之,要想有效地建立数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首先,教师要在自身的观念上进行改变,充分理解初中生的学习思想和行为意识,运用循序渐进的模式去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从教学内容上改善学生对数学的印象和对教师的关系。然后运用创新的教学模式去引导和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锻炼,学生运用主观的思想去思考问题,这样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会得到有效的改善,学生的学习动力也会更强。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目前教学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教师要循序渐进,制定阶段化的方案,先改善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再逐步引领学生学习,既要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同时也要改善学生的内心世界,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心态,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数学知识师生
将政策的优势落到实处——“双减”政策下师生关系的现实重构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师生讨论改病句
后浪&前浪 艺术史上的师生关系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麻辣师生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