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构建的实践与思考
——以广州商学院为例

2021-11-27 06:39胡桂花
魅力中国 2021年52期
关键词:资助困难精准

胡桂花

(广州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1363)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教育领域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就。在精准脱贫的理念指导下,教育部对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精准资助”的要求。2017 年12 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作为数量占高等教育三分之一的民办高校,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如何扎实做好精准资助工作,坚持资助育人的价值导向,构建精准资助育人工作体系,需要在实践中加强思考与探索。

一、强化价值引领,提升工作认识

要提升对学生资助工作的认识,不能将资助工作仅仅作为学生事务工作对待,不能将保障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顺利就业作为资助工作最重要或者是唯一的工作目标。育人为本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基本原则,促进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资助工作的根本目标。在资助过程中,在坚持德育为先的前提下,把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引导放在各项工作之首。深入把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助学与育人、扶贫和励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自立自强自信的良好品格,厚植家国情怀,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发挥领头示范作用。

从育人的基本原则和根本目标出发,全体教职工尤其是政工干部需要统一对学生资助工作的认识与定位,明确学生资助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从“资助育人”的高度做好困难大学生各项服务工作。要深入学习和领会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充分理解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地位与作用,深刻认识制定学生资助政策的初衷是“优化教育结构,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要强化工作人员对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通过专题培训、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讨交流、日常业务指导、工作督查等多种方式提升对资助育人工作的认识,以贫困大学生是否满意作为工作的重要标准,用心用情用力落实落细各项工作。

二、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组织保障

完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机构建设和工作职能,充分发挥学校学生服务中心的“窗口”和“示范”效应,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咨询与帮助。挖掘学生资助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团学等工作的链接点,突出育人功能,优化工作分工,加强校级资助人员配备,满足工作提质增效需要。建立专兼结合的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吸纳班主任、党员教师、学生骨干、优秀校友参与资助协同育人工作。搭建纵向到底的“校(学校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院(学院资助工作小组)—班(班级帮扶小组)—生(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链条,加强人员培训与指导,明确责任分工,将工作重心由“经济资助”转向“资助和育人”有机融合。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工作规范性,细化资助流程,严格评审程序,大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资助工作氛围,提升学生对资助工作的满意度与获得感。

三、紧抓工作五要素,提升资助精准度

本着“因人施助,济困励志,育人成才”的指导思想,要从精准资助目标、精准资助对象、精准资助内容、精准资助对象、精准资助方式、精准资助管理等五个要素开展精准资助育人工作。

(一)精准资助目标

按照国家资助政策制定的要求,一方面要保障学生不应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另一方面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做到扶贫、扶心、扶智、扶志。

(二)精准资助对象

学院资助工作小组要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材料进行基础的困难认定,结合家庭走访、电话访谈、大数据分析和民主评议等方式核实认定困难学生,最后将初步困难认定结果报送至学生资助管理系统作最终审核认定。此外,要注意把握学生动态,及时将因病、因自然灾害、因突发事件致困的学生进行困难认定录入系统,受助后情况有所好转的学生及时调整困难认定档次。学校资助中心要定期更新资助系统信息,开展认定对象情况和资助认定工作况调查,全面准确掌握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情况。

(三)精准资助内容

在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础上,从资助对象成长成才的需求出发,因人而异,合理确定资助内容。除了实施经济资助外,还要开展学业支持、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帮扶,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四)精准资助方式

针对不同年级、灵活采用多种资助形式进行因需资助,构建混合式的资助帮扶模式。对于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优先考虑以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奖学金为主体的奖学金;解决生活费问题,可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体辅之校内外的勤工助学。对于低年级贫困学生,重在加强经济帮扶、心理帮扶,做好学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对于高年级贫困生,重在加强职业能力提升、社会实践、创业扶持等方面的帮扶。

(五)精准资助管理

一要对资助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受助前、受助中、受助后的教育管理,提升资助育人效果。首先,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做到“三次谈话”。新生入学后,班主任辅导员要进行单独谈话,了解学生经济情况,做好资助政策宣传与咨询,缓解困难学生的心理焦虑,让其安心求学;受助初期,再次约谈介绍资助政策,鼓励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自立奋斗、感恩回报社会的意识;受助半年后,约谈了解学生经济状况、学习态度和个人表现,做好学生受助后的跟踪评估并将情况记录在档。其次加强家校联动。学校、学院要主动加强与困难大学生家庭的交流沟通,将学生受助和在校表现情况定期反馈给学生家长或开展暑期家访活动,发挥家庭在学生心理健康、学业提升、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辅助作用,强化受助学生感恩意识,用自己实际行动回报家庭、学校、社会。二要加强对资助育人工作的监督与评价,将资助工作纳入依法治校轨道,强化问责追究,做好绩效考评,以考评促管理,督促工作人员增强责任意识,培养担当精神。

四、拓展协同育人模式,丰富资助育人内涵

(一)统筹资助经费来源

进一步健全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发展型资助体系。广东省财政厅、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多部门在2021年1 月印发的《广东省学生资助资金管理实施办法》中提到,“民办学校应从学费收入中提取不少于5%的资金用于奖励和资助学生”。合法合规用好财政部门拨款开展校内奖助贷勤补减免工作,进一步提升资金使用绩效。加强在校友、社会各界的筹款筹物工作力度,引入社会资源增加资助经费。鼓励倡导受助学生毕业后以实际行动“反哺”学校,主动出资帮助困难学生。

(二)强化情感育人

要加强对人文关怀,强化对贫困大学生心理能力培养。班主任辅导员要准确把握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谈心谈话、结对帮扶、心理疏导等多种形式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明白“树因为风大而根深”的道理,认识到“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坚定信念,在逆境中不断锤炼自己,化压力为前进动力。

(三)挖掘勤工助学的潜力

管理好校内勤工助学固定岗位和临时岗位,逐步加大技术服务型岗位的开发。加强与学校所在区域周边单位的联系沟通,开发好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加强勤工助学工作管理,做好校内岗位设置、工作职责、工作考核的精细化管理,规范校外单位入校兼职招聘的资质审核、招聘流程、权利义务。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项目,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积极培育创新创业典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强化勤工助学的价值引领,注重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增强节俭意识、自强自立和奉献服务精神。

(四)加强职业能力培养

积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好生涯规划,正确认识自我和环境,准确定位,做好计划实施。提升贫困生综合能力尤其是职业能力,借助集中培训、一对一个性化指导、提供岗位实习、组织参加勤工助学、引导和鼓励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等多种方式搭建家庭经济困学生能力提升平台,为提升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五)强化感恩反哺

开展励志教育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奖助学金的激励导向作用,开展国家奖学金推荐人评选活动、广商青年说之励志讲堂、“感动广商之年度自强人物”“学海领航”表彰大会等活动,重点树立一批励志成才、自立自强的典型,大力传播励志成才正能量,用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进取、刻苦学习、励志成才。

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助学·筑梦·铸人”主题活动,举办主题班会、征文比赛和主题演讲等多种形式,打造校园感恩文化;结合重要的时间节点(清明节、教师节等)和“11-12 月感恩教育月”。鼓励学生践行感恩回馈,发动受助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应征入伍投身国防建设,报名“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专项,投身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将国家、社会和学校的感恩之情转化为回报社会的实际行动中。开展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在奖助学金评选发放环节和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契约精神。

五、结语

在当前精准资助的背景下,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要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坚持育人为先,进一步提高资助工作的定位,强化组织保障,紧抓精准资助目标、精准资助对象、精准资助内容、精准资助对象、精准资助方式、精准资助管理等五个要素,拓宽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精准资助育人工作体系,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资助困难精准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选择困难症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