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承途径研究

2021-11-27 06:39王楚一
魅力中国 2021年52期
关键词:赣南苏区革命

王楚一

(江西科技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8)

赣南苏区是我国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也是红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因其深厚的红色文化背景和浓厚的地方色彩,孕育出了璀璨的红色音乐文化。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早期战斗,被寄予强大的精神感染力和文化教育价值,作为革命阶段的产物,有较强传承价值。赣南苏区的红色音乐文化不可被时代掩埋,要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进行继承、发扬,方可让后世铭记历史、传承革命精神。

一、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产生背景

赣南苏区的红色音乐文化并非凭空产生,其产生与发展皆与当时的革命背景息息相关,在1927 年—1934 年的7 年间发展至鼎盛。赣南苏区的文艺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因此红色音乐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

鸦片战争后,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赣南人民率先产生了革命斗争思想,思想觉悟较早,为今后苏区成为革命根据地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1929 年,在毛泽东和朱德的带领下中国工农红军进入赣南、闽西并形成了武装割据,建立了以瑞金为中心的苏维埃政权,这是一个特殊时期,也衍生了特殊的音乐作品。在长久的抗战和斗争生涯中,赣南苏区的居民以歌诉情、以歌明志,更是用歌曲讴歌革命。当时的音乐作品被烙下深深的革命印记,是理解革命内涵的重要载体,也被称之为“红歌”,以此见证和纪念火红的斗争岁月。这些红歌融合了赣南客家方言体系、文化风俗和人文情感,带有强烈地域色彩。与其他地区的红色歌曲一样,赣南苏区红色音乐蕴含着浓郁的革命气息、体现着革命者应有的风骨和昂扬的斗争意志。

革命的种子在赣南苏区人民心中“扎根”后,当地的民歌发生了些许变化,较多地融入了革命思想,具备进步和积极特征,记录了那个艰苦的斗争岁月,也为此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备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革命斗士,为当时的革命斗争带去了无穷力量。随着红色歌曲的产生、影响力的增强,后续在苏区创立了各类工农剧团和表演学校,包括李伯钊所在的“蓝衫团”和“蓝衫团学校”,也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红色歌曲的发展。之后的岁月中,演奏乐器逐渐丰富,涌入了除中国乐器之外的钢琴、小提琴、风琴等,为当时的红色歌曲增色不少。

苏维埃歌曲传入中国后,赣南苏区的红色音乐受到一定冲击。这个时期开始尝试采用外国的曲调填写符合我国革命形势的歌词,这种创作方式一度非常盛行,如《保卫根据地战斗曲》《霹雳拍》《上前线去》等等。一些激昂、欢快的曲调往往拿来使用,用于表现红军的勇往直前、充满信心和希望的精神,部分红色音乐改动较大,但是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高度统一,不影响其自身价值和传承意义。

二、赣南苏区红色音乐的历史作用、艺术特点和传承价值

(一)历史作用

其一,革命期间利用红色音乐歌颂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是鼓舞战士、传播战斗意志的主要载体,被赋予革命意志并刻画出一幅幅苏区战斗和生活场景,将赣南苏区革命期间的岁月浓缩进一首首音乐作品中,与我国历史深深融为一体,是历史的见证、是后世学习的素材。其二,通过红色音乐,反映当时人民的抗战斗志和红军的革命样貌,向外界证明革命的决心、革命的信心,即使这个过程充满艰辛,但是依旧在用红色音乐证明群众和红军没有放弃,激励更多人参与革命的伟大事业,使得我国革命队伍进一步扩大。其三,利用红色音乐削弱敌方力量,或是利用具有影响力、煽动力的红色歌曲将敌方引入我方阵营,也是当时抗战斗争中的重要手段。其四,宣扬和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策,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又或是《土地法》,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共产党,从而增强内部凝聚力,为革命取得最终胜利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其五,在红色歌曲的传唱下,红色政权逐渐深入人心,获取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欢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红色政权建立后的人民劳作热火朝天景象,革命及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命运掌握在人民自己手中。

(二)艺术特点

第一,节奏自由、欢快且歌声嘹亮,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最早从客家民歌中获取灵感,是当地民歌的发展和延伸,其节奏大多明快、不受传统民歌限制和约束,在内容、作曲等方面有所发展。声调方面,一般以嘹亮、洪亮为主,给人一种激情澎湃的感觉。第二,题材贴合生活且丰富多彩,主要以叙事方式展开情节和内容,多与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批判旧社会、讴歌共产党的领导及带来的新变化等等,从而拉近党和百姓的距离。第三,通俗易懂、便于传唱,这是红色音乐的又一特质。赣南苏区红色音乐中包含较多的客家方言,极易在当地流传,当地群众不存在理解吃力的问题,消除了红色音乐与当地群众的隔阂,达到了深入人心的目的。

(三)传承价值

一方面,让新一代青年不忘历史、不忘先辈的付出并传承革命优秀品质,体现出较强的教育价值。通过音乐的进行传承,更为灵活、更为巧妙,不易让新一代青年产生抵触感,成为鼓舞人心的力量,助推青年全面发展,并最终在爱国主义道路上不懈奋斗,用青春和才学报效国家。另一方面,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西方文化通过不同形式、借助不同载体逐渐侵入我国文化领域,我国文化在传承和发扬中受到不小影响和冲击,红色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及时占领文化高地,以应对新时期的文化岌岌可危现状,为巩固国民意识形态做出重要贡献。

三、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承途径

(一)紧抓红色音乐各项元素传承

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需要重点关注作品传承、精神传承、文化传承三个方面。

首先,作品传承。赣南苏区红色音乐大多创作于红色革命时期,创作灵感来源于当地的民歌,可以说是民歌与军民战斗生活的艺术结晶,具有浓郁的历史气息,需要率先将作品完整传承。包括与民众息息相关的《土地革命歌》《五更鼓》《工农暴动歌》等,还有红军系列歌曲如《当兵就要当红军》《送郎当红军》《大家都来当红军》等,也有瓦解敌军为主题的歌曲如《告白军士兵哥》《白军兵变歌》等,更有歌唱人民革命战争、保卫根据地的歌曲如《革命歌谣集》《三期革命战争胜利歌》等。赣南苏区红色音乐种类多样,需要从不同主题的红色音乐作品的学习入手,为传承红色音乐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精神传承。虽然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距今已经有一段历史,但是红色文化依然符合当前主旋律,具有当代人需要传承的精神文化,不管是从艺术角度来看,还是从其革命产物角度来看,都有较高传承意义和价值。这些红色歌曲中,无不体现着赣南苏区人民的朴素面貌、崇高精神和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蕴含着赣南苏区人民的不屈精神、强烈革命意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也有值得当代人所领悟和学习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才是红色音乐文化传承的精髓。通过传承红色音乐文化,让当代人珍惜眼下的幸福生活,树立崇高理想,更好地为国家做出贡献。

最后,文化传承。红色音乐是红色苏维埃政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内在文化是先进的、伟大的、科学的,即使在社会开放、文化并存、经济繁荣的今天,依具有无限价值,可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进程中发挥积极推动作用,其独有的政治属性,可以让文化迸发出强大生命力,这便是传承的重要意义。

(二)善用新媒体传承红色音乐文化

新媒体环境下,还需有意识地将新媒体应用于红色音乐文化传承工作中,加速红色音乐的传播效率,从而保障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实现全方位传承,切实保障红色音乐文化传承工作取得有效进展。

该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红色音乐,如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借助各个平台的广泛群众基础,进一步向用户推荐红色歌曲,扩宽红色音乐流通、共享途径,为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承打开广阔地带。可以在各大平台中专门开辟一个红色歌曲专栏,确保红色音乐集中播放、针对性满足用户聆听需求,增强红色音乐文化教育强度,让红色音乐在音乐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值得一提的,利用当前音乐事业的快速发展步伐,带动赣南苏区红色音乐产业进一步发展,需要相关机构和部门给予重大支持,确保红色音乐文化传承源远流长。

(三)通过创作和改编达到传承目的

当前我国的音乐市场一派繁荣景象,随着视听文化的丰富,大众对音乐的鉴赏与以往拉开了较大差异,为更好贴合当前大众的聆听“胃口”,还需通过创作和改编让红色音乐得以焕然一新,从而更好地适应当前环境并更好地发展下去,从而扩张当代大众与赣南苏区红色音乐的接触面,让红色音乐重新流行起来,这对传承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起到关键性作用,可大大减轻红色音乐文化传承压力。为此,要倡导广大音乐创作者对红色音乐作品进行改编,从而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并迅速走红,可以起到宣传作用并较大程度提升红色音乐的影响力。目前已经有部分作品实现了华丽转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之际推出的《我和我的祖国》,赣南苏区部分红色音乐可以进行适度效仿,从而让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承具备无限可能。

(四)政府部门和高校介入红色音乐传承工作中

毋庸置疑的是,新时期的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承工作更具挑战性,需要全员参与,其中,要以政府和高校为主要传承抓手,介入这两方力量方可较大力度推动赣南苏区红色音乐传承工作向前发展并取得较为喜人的成果。为此,建议各地政府发挥管理作用,在一些特殊的节日推出红色文化为基底的电视剧、电影等,然后配置赣南苏区的红色歌曲,歌曲可进行适当改编,从而吸引大众眼球并达到传承目的。另一方面,在高校这类教育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活动,如红色音乐竞赛活动,扩大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切实在新一代青年身上宣扬红色音乐文化,进而达到传承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文化传承大背景下,红色文化需要被抓的更紧、看的更重,达到不忘历史、传承优良传统的目的。赣南苏区作为革命根据地,衍生的红色音乐文化刻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红色气息甚是浓郁,需要在新时期得以传承和发扬,这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传承方式务必要更灵活、更有效,才可以在当代群众中引起较大反响,方可与时代真正融合,相信红色音乐文化自可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赣南苏区革命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苏区精神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
Review on Processability Theory in China
中国的出行革命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