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股静脉置入PICC术在神经内科痉挛性瘫痪患者的应用研究

2021-11-27 19:22李彩珍
保健文汇 2021年6期
关键词:置管静脉炎神经内科

文/李彩珍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一种新型护理技术,主要适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者。近年来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 PICC)因其操作方便、不受年龄和疾病种类的限制得以广泛使用。目前主要采用尖端定位深静脉(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导管植入方法[1]。神经内科痉挛性瘫痪的患者由于上肢肌张力高、关节萎缩变形,导致上肢PICC置管困难。而改良股静脉PICC穿刺术是经大腿中段股静脉置入PICC,穿刺点周围无重大神经,操作较深静脉穿刺简便、安全、穿刺成功率高。本研究拟通过在神经内科痉挛性瘫痪患者中对改良股静脉置入PICC、上肢PICC置管,经腹股沟股静脉PICC置管三种置管方式的临床应用研究,观察及比较3种方式的置管效果及置管后并发症,探讨不同置管方式的优劣性,为此类患者优选血管通路提供依据。

1 概述

1.1 适应证

目前,临床上首选经肘部血管穿刺,送PICC管至上腔静脉内,但对于不能经该途径置入者(上腔静脉狭窄、肘部血管穿刺部位皮肤过敏或异常等),可经股静脉穿刺将PICC管送至下腔静脉[2]。

1.2 应用现状

1.2.1 国外应用现状

静脉治疗始于17世纪历经500年的波折,在20世纪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在静脉治疗理论、技术、工具、设备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静脉输液的安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得到极大的提升。静脉输液穿刺工具自静脉输液技术在我国开展以来,长期使用头皮钢针外周浅静脉输液,20世纪80年代,静脉留置针进入中国,当时只限于手术室、ICU及急诊科使用,90年代后静脉留置针逐渐在临床广泛应用。1999年PICC从美国引入中国。目前在临床应用的静脉输液穿刺工具主要包括头皮针、套管针、中等长度导管、PICC、隧道式导管、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经颈静脉穿刺的导管等,材料有硅胶、PU及生物凝胶等。

PICC置管作为一项新技术,随着临床的广泛使用也逐渐受到医护工作者的关注。传统的PICC置管首选上腔静脉系统,但部分患者,因疾病,不能运用该系统,可运用下腔静脉系统,神经内科痉挛性瘫痪患者病程长,全身血液循环差,肢体活动障碍,上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肌张力高,出汗,基础体温过高,而且极易发生感染,容易发生穿刺导管漂移或脱出、穿刺部位渗血血肿、机械性静脉炎或血液回流障碍引起肢体水肿等并发症。导致上肢置管困难,置管后容易脱管,维护难度大, 出现各种并发症率为42.5%,导管相关感染率高达11.2%,使得PICC并发症发生率增加,导致导管留置时间短,非计划性拔管等,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疼痛,还增加了住院费用,给医护工作者带来新的挑战。下腔静脉系统的常见的输液途径主要包括下肢外周静脉留置针、经腹股沟股静脉穿刺置管,但均不能满足中长期输液治疗,同时还存在较高的并发症风险。目前,有部分成人的上腔静脉受压,经腹股沟处股静脉、大隐静脉行PICC置管,前者容易脱管,穿刺口靠近会阴部,容易潮湿污染,脱管,维护难度大,改良股静脉穿刺是经大腿中段股静脉置入PICC,穿刺点在大腿躯干皮肤平整区域股静脉,直观下置管,操作较简单、安全,护士可单独操作,且具有较高的穿刺成功率。置管后尖端定位于下腔静脉,血流量大,可迅速降低液体渗透压、药物浓度,长期输入高渗性、刺激性药物,保护外周血管不受损害,留置时间长达一年,尤其适用于神经内科痉挛性瘫痪患者,可减轻因反复穿刺而导致的痛苦,减少静脉炎、静脉硬化及高渗药物渗出所致周围血管坏死。

1.2.2 国内应用现状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以其操作方法简单,穿刺成功率高,留管时间长,并发症少等诸多优势越来越广泛应用肿瘤科、血液科、儿科等,主要用于长期输液外周静脉条件很差、静脉使用化疗药物、胃肠外营养治疗、刺激外周静脉药物、缺乏外周静脉通路,早产儿(极低体重儿<1.5kg)患者,目前比较常见置管方法有经上腔静脉PICC置管、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选择下肢股静脉PICC置管。1996年PICC技术在我国新生儿临床中成功开辟了循环通路,并且在新生儿静脉输液中具有许多优势。对于家庭病床或社区医院需长期输液患者,也可应用PICC置管,减少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可由1名护士完成。

1.2.3 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的优越性

股静脉体表投影清楚、管腔粗大,周围无重要器官,具有较高的穿刺成功率,且并发症少,在临床应用中,一旦穿刺成功,导管就可顺利送入下腔静脉,置入较长,不易脱管,也不会影响患者的活动[3]。股静脉置管PICC导管是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于超声引导下进行的,具有较高的穿刺成功率;且利用了改良赛丁格技术,对静脉损伤小;导管为硅胶材质,较为柔软,且较细,对静脉血流影响小;而穿刺点远离会阴区,可较长时间留置[4]。

1.3 评价指标

1.3.1 穿刺成功

一次穿刺成功:一个部位一次穿刺或退针一次即可穿刺成功,且回血通畅。

二次穿刺成功:一个部位退针多次或两个及以上部位穿刺成功。

1.3.2 置管成功

穿刺成功后,送管成功,回血、输液通畅,24小时内无局部肿胀。

1.3.3 导管相关并发症

1.3.3 .1静脉炎

反复穿刺、损伤血管、药物刺激导管等均可发生静脉炎,可于置管后任何时间发生,通常会发生在置管后1周左右。Anderson研究表明[5]使用PICC置管,在规定范围内,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其相关药物和液体(不包括发泡剂及静脉炎相关性药物)发生静脉炎发生率2%--7%,低于文献报道的静脉炎发生率6.2%--7%[6]。

1.3.3 .2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7]

带有血管内导管或拔出导管后48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外周血标本检验结果阳性,感染表现,无其他感染源,包括定量或半定量导管培养阳性,从导管头端、外周血培养中分离出微生物。

1.3.3 .3肢体肿胀

置管肢体出现肿胀,周径>对侧肢体同部位1cm,排除其他原因所致水肿。

1.3.3 .4血栓形成

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等局部症状,经彩超证实。

1.3.3 .5堵管

液体滴入速度减慢或停止,无回血。

2 经济效益

在外周静脉穿刺困难、上肢静脉综合征的患者中给予改良股静脉置入PICC导管,留置时间长,可以减少因反复穿刺而带来的痛苦,感染率、血栓形成率、反复穿刺均较低,还可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成本,其目的是满足静脉通路导管治疗且无任何并发症,旨在为患者选择更为安全,舒适的静脉输液通路。

3 展望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科室的发展,在辅助设备的引导下行PICC置管,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周萍[8]在15例无法利用上腔静脉行PICC患者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经股静脉置管,均一次成功,且未发生任何并发症(诸如渗血渗液、导管堵塞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据报道[9],有学者经彩超引导下股静脉穿刺PICC置管,具有定位精准、穿刺成功率、安全性好的特点,还可实时监测导管位置,提高了医护人员的自信心,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随着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增多,静脉治疗新理念、新工具、新技术的推广,静脉导管等血管通路装置在临床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静脉导管主要包括外周静脉导管(PVC)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心静脉导管(CVC),输液港(PORT),CVC置管后留置时间1-4周,穿刺口易感染,输液港目前价格比较昂贵不易被患者接受,PICC置管作为一项新技术,随着临床的广泛使用也逐渐受到医护工作者的关注。B超引导下改良股静脉穿刺PICC置管相比其他上肢PICC置管困难,经腹股沟股静脉PICC置管两种置管有潜在优势:留置时间更长;不会出现出血及气胸等并发症;避免多次穿刺的痛苦;降低了药物对外周静脉的刺激。

猜你喜欢
置管静脉炎神经内科
BOPPPS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神经内科护理中脑卒中康复护理体会
神经内科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的临床研究
护理干预在预防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微量泵结合PICC减轻5-Fu导致静脉炎的观察及护理效果分析
分析个性化护理对老年科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作用效果
急性胰腺假性囊肿的外科治疗
PICC标准护理对置管患者自护能力和质量的效果分析
不同深静脉临时置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