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改革教师培训模式

2021-11-27 15:37华娜
魅力中国 2021年15期
关键词:专业化培训学校

华娜

(辽宁工业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随着本科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机制与监督体系,形成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潜心教学的良好氛围,促进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全面提升,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任重而道远。那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对筑牢教育核心地位,加快一流本科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意义深远。

一、“教师专业化”的含义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它包含双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职业进步的过程。”

二、当前我国教师培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对专业化发展的意识淡薄

新型教学模式改革虽然已推行多年,但是仍然有些教师的认识度不高,认为教师工作是“铁饭碗”,教师最在乎的是如何在科研、教学、职称晋升等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仅仅满足于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不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显然这与新型教学模式改革的理念是不符合的。新的教学模式改革,对现在的学校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学校做好“顶层设计”,不断引领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书育人理念,不断朝专业化发展的方向而努力;另一方面需要教师本人不断加强自我完善和学习,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促进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得提高。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有部分教师对培训活动的参与热情度不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培训大多数教师是一种应付心理,培训往往是带有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教师被动参与,在参与培训之前,只关心时间、地点,对于培训的内容、主题、师资等问题缺乏了解,最终学校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培训,但是培训效果往往却不令人满意。如何通过培训活动切实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我们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缺乏完善的教师培训保障机制和质量监督体系

任何工作的有效实施,都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保障机制的制定和有效落实。目前有些学校的教师培训流于形式,造成了培训经费的浪费,培训效果也往往不够乐观。目前,急需一个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来规范教师培训工作。再有,目前缺乏合理的监督机制,对教师培训效果监管责任不够明确,没有合理的监督办法。有些培训都是应付了事,偏离了培训的初衷,导致很多学校的教师培训工作出现了“形式主义”、“不求实效的倾向”。要保证培训效果,保障机制和监督体系两者缺一不可。

(三)培训内容针对性有待加强,培训模式有待改革创新

长期以来,教师培训内容过分强调整齐划一,理论、概念性定义偏多,缺乏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个实施效果良好的培训,要充分考虑到教学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等不同教师类型的需求。而现在的培训大多都是采用传统的讲授为主,满堂灌等方式,培训方式单调枯燥,忽视了教师个性化的需求,极容易造成教师处于被动地学习状态,产生心理上的抵触。

三、完善培训机制,改革教师培训模式

(一)加强教师对专业化发展的意识

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任何职业都有“倦怠期”,有些教师教了很多年的书,教学理念陈旧、教育方法落后,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这些教师需要尽早适应新时代社会的发展,要将终身学习理念深入人心。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走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有利用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的不断学习与成长,更有利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教师专业化是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是一个长期性的、持续性的过程,需要教师本人、所在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等多方共同努力,共同支持,才得以实现。

(二)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升自身能力

对于教师本人来讲,要不断提高认识,思想观念要不断转变,教学方法要不断改革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将专业知识做得有声有色,才能保证课程的质量。教师通过加强理论学习,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新观念,教师做到了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典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要积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三)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加强监督力度

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保障制度。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地培训措施,建立教师成长记录档案并将考核结果直接纳入年底绩效考核和教师职称评聘当中,这样既可以保证培训的质量,又可以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的同时,更需要建立功能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培训质量监督小组可以由学校的领导、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质量监控小组成员组成,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考评。监督体系的建立,对于保障教师培训工作的有效落地意义重大。

(四)健全教师培训内容,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

坚持和完善教师培训内容。精选教师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学校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工作性质,精心设计培训形式与和内容。学校要不断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从教师教学能力、应对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切实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在开展培训活动中,我们首先要以教师需求为导向,通过多样性、互动性、开放性的方式举行培训活动。积极借鉴先进的学习理念和经验,开展收益效果好的培训。培训的方式可以是多样性的,诸如“老带新、传帮带”“学术沙龙”“学术研讨与交流”“课堂观摩”等多种教学形式,以真正达到培训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教师如何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如何利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如何利用MOOC 资源、如何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等内容进行开展。加强对新入职教师的岗前培训,新入职教师的培训是一个“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过程。新入职教师将面临专业技能不足、教学经验缺乏、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课堂如何衔接、如何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如何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等诸多问题。这样看来,对新入职教师的岗前培训刻不容缓。学校要不断加大整合教学资源的力度,强化教师实践能力,不断加快培训课程的引进和开发,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师教学培训课程体系。作为高校,可以积极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学习进修,开拓视野,提高学术与教学水平、意识。

(五)做好顶层设计,培训模式改革是关键

学校要做好顶层设计,积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的辐射、引领作用。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采用讲座、课堂观摩、课题研究、学术讲座、经验交流、研讨等形式。在骨干教师的带领下,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活动,诸如“课题研究”、“学术沙龙”等活动,要有针对性地去解决一些教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经验交流、读书活动、教学成果展示等形式开展校本培训,为教师业务素质提升积极搭建平台和展示舞台。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是教育的引领者,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教师需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自我,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师主动参与教学内容的构建,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意义非凡。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师首先应该树立“爱岗敬业、树质量”的理念,要爱岗敬业、要有高尚的情操,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教师的劳动可以说是平凡的,教师的生活是清苦的,但教师在教书育人、实现个人价值方面是颇具有成就感的。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加深对内涵的理解,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寻找适应自我提升的途径。在肩负“教书育人”使命的基础上,更加夯实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底蕴。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如何探讨出一条适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也需要我们作为教育管理者,不断研究和完善的课题。在实施教育培训中,我们要把建设一支德高尚、业务精湛、师资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抓,要不断创新思路,找准发力点,为教师能力和素养提升工程奉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专业化培训学校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管理法》解读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升级
学校推介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