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视域下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2021-11-27 15:37王启俊
魅力中国 2021年15期
关键词:技能型高职生工匠

王启俊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一、工匠精神和校企合作的概念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诠释

人类为什么喜爱追求极致?或许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是人类审美的高级体现。“工匠精神”就是一种追求极致、追求完美、严谨、专注的精神。从《诗经》描写的“切磋琢磨”细致情状体现匠人们真诚专注、一丝不苟的职业素养。[1]《辞海·工部》说“工,匠也。凡执艺成器物以利用者。”[2]意为能以专门手艺为职业并依此养家糊口的人;现泛指手工作坊(以家庭为单位)、工厂、工地等一线手工作业的技师和工人等。能集构思、设计与制作与一身的工匠,便称之为“哲匠”,即为“智慧的工匠”。“工匠精神”体现出对产品精益求精的态度、改善工艺的理想信念、让消费者满意的爱岗敬业精神。

(二)校企合作的内涵

我国探索“校企合作”起步于上世纪90 年代,现在已经摸索出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内涵多指校企双方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为一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模式。[3]它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和企业的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使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使高职生更适合市场需求,发挥企业资源优势,培育高职生的品质素养,使教育功能与生产经营实践无缝对接,使高职生被乐意接纳,以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4]校企合作的核心将是企业,学校提供师资力量,二者通过合作来共同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学校、高职生、企业的“三赢”。

二、校企合作与工匠精神的耦合问题分析

工匠精神的培育在校企合作中意义重大,工匠精神已是评判一个国家制造业是否强大的一个标准。高职院校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工匠精神的培育,在校企合作中培育高职生的工匠精神,就是让一名高职毕业生成长为技术熟练、敬业乐业的一名工匠。

校企合作已是一种富有成效的高职教育模式,有利于消除理论与实践、工作与学习之间的障碍,有利于企业和学校共同培育高职生的实操技能和职业素养。[5]但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仅仅靠院校是远不够的,需要与企业合作,使高职生在企业一线生产环境中掌握综合技能,了解企业员工应有的基本素养,坚定制造精品信念。校企合作是培育高职生工匠精神的有效手段,企业是培育高职生工匠精神的主战场,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加强校企合作的有力的助推器。

三、校企合作视域下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现实困境

(一)学校和企业主体利益存在差异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是制约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追求的是利润,参与校企合作不是他们的义务和责任,或把高职生当作廉价劳动力的目的,或者利用校企合作提高自己的社会知名度,甚至认为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高职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内化。[6]而高职院校参基于办学成本考虑,开设专业走两个极端,或是所开设专业陈旧,或是追求社会热点开设新鲜专业,强调技能员工的速成,传授的操作技能太简单,教学内容肤浅等,导致毕业生后不能满足企业用人需要,制约了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二)校企合作共享资源较少

不少高职院校和企业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转型升级,但“双师型”教师比例较小,缺少技术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高职生在校期间很难领略前沿学科的先进理论,在企业享受不到有效的技术技能操作培训。[7]有的“双师型”教师综合素质跟不上,理论知识权重大,高职生实践操作时间较少,从高职院校和企业投入资源的结构相对数看,背离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共享资源稀缺,不能共同培育出具有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技术技能型人才认知不到位

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着“重技轻人”的倾向,片面追求技术技能,背离了高职院校培养“德艺双馨”高技能型人才的初衷。[8]在培训技术技能时,忽略了匠心方面的培育,使学生质疑所学专业的价值;企业录用员工时以工作经验者优先,没办法评价匠心精神。强调从业经历和技术技能是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单独使用企业认同去评判工匠精神是不全面的。实践是技术技能的硬指标,在校企合作的现实困境中,技术技能的结构相对指标过大,匠心品质成为理想境界的追求,割裂了技术培养和匠心培育的关系。

(四)教师对工匠精神理解存在偏差

高职院校教师对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培育至关重要。校内的课程设置由高职院校自己安排,教师的技术技能、业务能力、思想理念等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联系不紧。[9]专业课程教师自我学习能力跟不上的企业需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基于一些原因,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工匠精神的培育受教师业务能力的制约。而企业带队教师忙于具体事务,到高职院校兼职愿望不强烈,更谈不上工匠精神的培养了,实习实践效果难以保证。

四、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由于政府的积极引导、高职院校的主动谋划、企业的大力支持,校企合作取得了一些令人欣喜的成绩。近十几年来,尤其是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实施,政府的制度规划日趋完善,[10]“校企合作”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合作双方互利共赢,建立长久有效的协调机构机制;建设完善的校企合作共享资源平台,推进双方合作有效的对接体制;增加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高效性和有效性,实现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实现产教融合。从具体操作上,构建校企行协同考核机制,而不是仅仅考证,对毕业生进行综合考核;专业设置和企业要求、教材内容和行业标准、教学和生产努力做到无缝对接,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需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积极营造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氛围,有利于高职学生养成精雕细琢的作业态度、精益求精的匠心品质,努力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育达到能工巧匠的职业水准。

(二)推动“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机融合

“工匠精神”的培养对劳动者的职业生涯的成长具有促进作用。培育高职生的“工匠精神”不仅是高职院校顺应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要求,也是促进本身升格的迫切要求。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需要把培育“工匠精神”融入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受高职生对“工匠精神”的敬畏之心。[11]以“工匠精神”铸就了锐意进取、精益求精、扎实奋进的精神和品质,将道德教育融入实践中,在提升高职生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培育其爱岗敬业、甘于奉献、追求极致的精神品质,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具体行业标准,做到有的放矢,使高职生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具有稳定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努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大国工匠”或在其中。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无论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双师型”教师在培育工匠精神时起着主导作用,是校企合作的得以高质量完成的重要因素。“双师型”教师对高职学生的“一言一行”影响深远。从教师的角度看,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教师把理论和实操技能向学生传授;从学生的角度看,匠心品质是内在的,让高职生真切地体会到教师的业务素养和教学品质,从教师身上习得追求极致的匠心精神。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代班师傅通过企业提供的先进设备、校企合作和谐融洽的气氛等,共同培育精益求精的匠心品质。

匠心品质植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高职院校聘请能工巧匠、业界领军人才来上课,结合专业特色展现他们的工作业绩,用实例教学,让高职生亲身感受到能工巧匠卓越品质和专注;“双师型”教师队伍采用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双向流动方法,培养教职工、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技术技能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中,采用“教学合一”的方式,教师、师傅和学生在“校企合作”中达到教学相长,学生获得职业认同感,形成价值追求,铸造匠心精神。

(四)引导高职生对“工匠精神”认知、接受

思想是需要灌输的,工匠精神需要长时间耳濡目染、实践实训中逐渐养成的。高职生自从选择的高职专业作为终身的职业,作为安身立命的依托,工匠精神便会伴随职业生涯。自寄发录取通知书,可以同步寄出学院专业尖端知识和知名企业介绍,附寄“大国工匠”书籍,引导树立技术兴国理想;营造尊重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提升职业归属感、荣誉感;以4-6 人为单位,摹拟企业生产车间,通过生产性实践教学,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真切的感受并将其内化为自身职业素养,培养追求极致的情怀,认知精品极品制作的艰辛,同时感受成功的喜悦,真正接受并崇尚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精神内核和灵魂,是核心目标之一。校企合作模式可以看作是秉承和弘扬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环节,对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劳动技能为和综合素养,有着广泛而长久的影响。

猜你喜欢
技能型高职生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职教强国背景下高职生理想信念培育研究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当代女高职生婚恋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工匠神形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四川省技能型人才现状及政策建议
工匠赞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