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原商业市镇研究

2021-11-27 11:21惠梦蛟
兰台内外 2021年31期

惠梦蛟

摘 要:赊旗镇隶属于社旗县,是县政府驻地,汉水流域潘河、赵河交汇于古镇东南方向3公里处。民间传说新莽时期汉光武帝刘秀在此地赊酒旗起兵而得名,民间俗称赊店,自古商業兴盛,尤其是清代随着南起武夷山北达恰克图万里茶路兴起,时称“南船北马,总集百货,尤多秦晋盐、茶大贾”,建国后随着行政区划调整,由方城县南部、泌阳县西部、南阳县东部、唐河县北部组合而成。

关键词:清代万里茶路;山陕会馆;厘金局

一、清代赊旗镇概况

赊旗镇水陆交通发达。古镇所在南阳地区位于富饶的南襄盆地,“方城垭口”以南属于长江水系,境内河网密布,东南方向的桐柏县为淮河源头,顺淮河而下可通达江南地区,其水运相当发达,被认为是“地濒诸水”,水运优势得天独厚。因地处南北交界,气候不同,物产不同,为发展商业创造了天然优势条件。赊旗水运主要靠当地的潘河与赵河,两河在赊旗镇交汇后南流,其下游河道汇入长江万里水运航道,是赊旗镇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贸易往来的重要路线。赊旗镇的陆运也很有优势,正北方向有传承千年的夏路(也称方城路)“夏路以左,不足以备秦”,可直通裕州(方城县)境内驿道,北达汴洛地区,直通燕赵大地。西北方向有翻越伏牛山脉直达中秦晋地区的三鸦路,“府北七十里,分二路,东北一路带西而行者谓之三鸦,即行人往来西洛之便路也,石川为第一鸦路口,分水岭为第二鸦路口,今在汝州界者为第三鸦路口也。”发达的水陆交通为清代赊旗镇商业发展创造了天然优势。

赊旗镇及其附近地区物产丰富。赊旗镇为伏牛山脉向南襄盆地过度的地区,所以集市上不仅有丰富的小麦、杂粮等农作物,也有山货、药材等山区土特产品,如南阳县“境内西北中三岔口、南河店、石门、北宫寺等地方,东北状元村、柳河等地方皆有桶斗叶养山蚕,大小约百余村,养蚕之家约二千余户”。内乡县北部山区有专业的中草药交易集市,“道光初年,始有药材营销各处,计其品有六七十种”,时至今日马山口镇依旧有南阳市北部山区较大的中药材购销中心;泌阳“小麦、绿豆、豌豆、扁豆、薥秫皆可用磨细水浸澄粉洗粉条粉皮,出售远方”由于物产丰富所以明清时期赊旗镇附近商业集市发展也十分迅速。据方志和碑刻资料统计,在清代中期,赊旗附近有众多集市且形成了专业性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如以高庙、茶庵、桐河、桥头、双桥为代表的粮食集市;以瓦店、清台、穰东为代表的山货集市,山陕商人行商多在此收购,经过长途贩运,获利于千里之外。这些商业集市的出现和发展为赊旗镇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距离赊旗最近的桥子头(今社旗县桥头镇距赊旗镇13km),早在乾隆十四年,山西商人就在此建立会馆,“今桥子头系宛阳古镇,四达通衢,山陕商贾 ,寔繁其徙。感帝德浩大,念圣功无疆,有五厔等至诚至诚,倡众输赀,积累数十余年,创建庙宇,绘塑尊神。鸿工告竣,谒予为序”。从碑后列举的商人首事名单来看,主要由山西夏县、曲沃县商人为主,总理公直和经理公直,均为曲沃县人“杨廷瑞、杨宣、贾一宁、毛计相、韩玢”等70人,由此可见赊旗镇附近的商业市集发展盛况。

随着雍正年间政治局势的平稳,南北贸易发展迅猛,为了塑造良好的商贸环境,赊旗镇商业行会立《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碑》碑,“赊旗店,四方客商集货兴贩之墟。原初,码头买卖行户原有数家,年来人烟稠多,开张卖载者二十余家,其间即有改换等秤大小不一,独网其利,内弊难除。是以,合行商贾,会集头等,齐集关帝庙,公议秤足十六两,戥依天平为则,庶乎校准均匀者,公平无私,俱各遵依……大清雍正二年菊月”,同年为了方便管理,解决交易中的纠纷,当地商号以关帝庙为行业会所,约定“不得暗私戥秤之更换。犯此者,罚戏三台。如不遵者,举秤禀官究治”,此时对商业的管理,仍然遵循商人内部协商的方式,同时由于商业活动增加,到了乾隆时期随着人口增加,商业规模扩大政府设立巡检司,派兵加强管理。

清代中期是赊旗商业发展的鼎盛时期,赊旗镇最繁荣时,有9个城门,街道有72条之多,城内商号和会馆遍布,设立了中原第一家票号蔚盛长、第一家镖局广盛镖局等,民谚“拉不完的赊家店,填不满的北舞渡”。

贯穿南北的瓷器街是赊旗镇最繁华的商业街道,山陕会馆就建造于瓷器街北;山货街主要经营山货、桐油、茶叶等;铜器街以经营五金、炊具等为主;河南街是当地脚行(即装卸工)集中的地方;骡店街为骡马客商提供住宿等服务。清代中期之后,随着赊旗镇商业贸易的迅猛发展,吸引到全国多个省份的商人来此经商,有遍布于赊旗镇的各种同乡会馆和专业行会会馆不下于10余处,如以晋商为主创办于瓷器街的山陕会馆,徽商创办于南瓷器街的安徽会馆,鞭炮行创办的火神庙等。

二、以山陕会馆创建过程看商业发展概况

崛起于明末的晋商纵横于海内外,据赊旗镇碑刻资料载,“山西平阳府安邑人段国祯,室人(即夫人)练氏,见在南阳府东本镇居住,既合社人等,起建白衣观音宝阁,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修建”。因此,晋商就成为较早开发赊旗镇商业的外地客商。清初南北物资交流频繁,作为万里茶路中转站的赊旗镇迎来了商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以山陕商人为主的外地客商给赊旗镇留下了大量的古建筑和碑刻资料以供后世研究之用。

赊旗镇山陕会馆初为晋商为了联络感情所修建之关帝庙,雍正二年“合行商贾会同集头等,齐集关帝庙”所指之关帝庙即为山陕会馆之前身,乾隆四十七年创建春秋楼时追忆“镇兴伊始,立庙之初,即谋卜地为建楼之基”可知雍正年间赊旗镇商业发展有限,由于财力不足只立庙而未能建楼。随着商业发展在乾隆四十七年,由400余商号出资修建了春秋楼,“斯镇居荆襄上游,为中原咽喉,洵称胜地,且楼建所需,非大木无以胜任;厥木惟乔,实产南邦,越道里之遥而购之,或效奔走取材于楚,泛江河而来宛郡,或周知四方,遍访匠师,集工倕之技于庙建,然后辇山而石,劚地而陶,巍然落成。”足见春秋楼建筑之辉煌,同时也体现了赊旗镇商业之崛起。而碑阴载赊旗镇商户捐银达8000多两,清代赊旗镇商户所抽的厘金缺乏具体的史料,但是其数额应该大于捐款数。依据清代河南地区方志资料一个八口之家每年费银约三两,这个数目相当于当地约五万人的一年生活费用支出。且根据碑文记载,当时参与修建的商号涉及到皮货行、山货行、粉行、油坊、粮店等行业,但是依据捐款的数额,还不能判断出主导赊旗镇商业的商行是那些行业。而且随着商业迅速发展,在乾隆五十年(1785)形成了类似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公议杂货行规碑记》杂货行行规,“卖货不得包用,必要实落三分,违者罚银五十两;如有旧店换人名者,先打出官银五十两会行友,违者不得开行;卖货不得论堆,必要逐宗过秤,违者罚银五十两;不得合外分伙计,如违者罚银五十两;卖表辛不得抄红码,必须过秤,违者罚银五十两;不得沿路会客,如违者罚银五十两;落下货本月不得跌价,违者罚银五十两;不得在门口拦路会客,任客投主,如违者罚银五十两”由此可以推断乾隆时期赊旗镇的贸易发展已经由之前的秩序混乱转向逐渐规范化发展。

嘉庆十二年(1807),赊旗镇在山西诸商以及山西同州府朝邑县、合阳县大荔县等诸商出资3000余两,在山陕会馆创建了两个铁旗杆树于大门两侧,“赊旗镇在县治之东百里,地属水陆之冲,商贾辐辏,而我朝邑一属之所募,除余公用外,独余三千余金。庙之壮丽不可有加,又不可折空入私。因铸铁旗杆二株重五万余斤,树之于大门之左右”。据碑刻资料嘉庆年间赊旗山陕会馆建筑的宏伟程度已经到了臻于完美的程度,只好把商户抽厘及所捐资金的剩余部分3000两白银铸造了两个巨大的铁旗杆,由此可见嘉庆年间赊旗镇商业处在发展时期,而且有继续发展的趋势。但是,发端于豫南南阳、南召、唐县(今唐河)等地的捻军在咸丰七年(1857)觊觎赊旗镇丰富的战略物资和社会财富,攻入赊旗镇后焚烧春秋楼。这次战乱,给赊旗镇商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随后在赊旗镇的众商会虽然修复了山陕会馆其他建筑,如在咸丰八年(1858)开工修建了9个城门的赊旗城垣,但是社旗镇商业发展巅峰期已过,一直无力重建春秋楼。

同治八年(1869)开始会馆的重建,至光绪十八年(1892)在赊旗镇经商的外地客商再次对山陕会馆进行大规模修建,据《重兴山陕会馆碑记》记载 “赊镇山陕会馆创于前清乾隆时代。咸丰七年,会馆被毁大半,嗣经山陕同人集资重修,上栋下宇;毅然巍起,数十里外犹见之,诚赊镇之巨观也。自光绪二十年后,不惟会事不振,而且积弊难返,言之痛心,书之裂眦,幸神默佑,重兴得人;南沘方统税征收局局长宋公万青,山西运城望族也。自此太阿正持,兴利除弊,光前裕后,甚有赖焉”,另据《重建山陕会馆碑记》“赊旗镇山陕会馆由来已久,遐迩驰名。慨自咸丰七年八月捻匪蹂躏,焚及会馆大殿、廊房、春秋楼荤荤大者俱化灰烬。嗣经山陕商贾连年抽厘,希图积少成多,以为重修之资;奈工程浩大,缓不济急,又经同乡大宗损输,始得鸠工上建。关帝大座殿,中设大拜殿,前筑大月台,环以石牌坊。虽比旧式尚少春秋楼一座,而厥功亦伟,气宇宏大;楼阁辉煌,实嘎嘎乎不易。原当告竣之日,理应勒石刻名以垂永久;只因码头中衰,继起无人,一切手续竟尔历年空悬”据碑文所记载清末这次耗费巨大的重建活动耗资达到35000多两白银之巨,但是辉煌不再,清末山陕会馆的建筑规模和精美程度与咸丰七年顶峰相比仍有差距。依据碑刻资料所载,民国时期的赊旗镇山陕商人虽然有振兴商业的志向,但是赊旗镇商业发展已经进入了末期,难以再现辉煌。

三、从重建会馆捐银看赊旗镇大宗商品交易概况

茶叶位列赊旗镇大宗商品前列。明清时期万里茶路,由福建武夷山到江西河口上船,经汉口,至赊店转陆路,过山西、张家口、内蒙,至中俄口岸恰克图,赊旗镇是其重要的水陆中转站,据晋商史料《大德诚文献》记载清代形成了一条横跨豫晋两省的茶道“祁(县)至赊歌语:洪、土、沁、裭、鲍;长、乔、泽、拦、邗。温、荣、郑、新、石;襄、旧、裕、赊旗。”山西榆次常家、祁县乔家之大德玉、大通玉、大升玉等大茶行均设于此,还创设了回票制度“祁县茶商运茶须经过赊旗店,百货皆聚,为确保按期到货,便与当地运商建立了回票制度”。赊旗是山西商人转运茶叶的重要码头,从同光年间捐款来看,山陕同乡盒茶社捐银 4500 两,蒲茶社捐款 360 两,大德玉等十家商号各捐银 50 两,这些都是经营茶叶的山西商号。盒茶社是经营“帽盒茶”的商人,清代晋商用半圆柱型茶篓装运茶叶,故名帽盒茶。山西晋榆常氏家族的常万达以赊旗店为重要转运站,拓万里茶路,成富甲海内巨贾。这个家族历经200年不衰,累积财富,在山西榆次车辋建起了南北、东西两条大街,楼房40余幢,房屋1500余间,其宅院规模称“三晋民居建筑之首”。足见清代赊旗镇茶叶贸易之盛。

粮食也是赊旗镇主要的大宗交易商品。河南自秦汉以来就是全国重要的小麦、玉米等粮食产区,每年至少有上百万石的粮食输出。随着粮食贸易的兴起,清代赊旗镇的酿酒业发展也较快,有永隆统、永禄美、玉泉馆、正兴隆为代表的酒行。赊旗镇在清代末期有规模较大的粮行,拥有规模较大的骡马和车辆。依据民国十二年《重建山陕会馆碑记》《重兴山陕会馆碑记》 “陆陈行”的抽厘金额高达3450两,是主要的集资之一。由于河南属北方旱作粮食区,湖广地区则以水稻种植为主,所以赊旗镇的粮食贸易以中原地区冬小麦外运和湖广地区水稻购入为主。尤其是湖广地区的大米输入北方需要经过赊旗镇中转,咸丰十一年日升昌汉口分号就曾由樊城经赊旗向平遥发运大米。所以,清代赊旗镇粮油贸易兴盛,是主要的大宗交易商品。

随着宋元时期棉花在河南大面积种植再加上中原地区自古纺织业发达,所以随着清代初期赊旗镇商贸的逐渐发展,棉纺织业成为了商贸的大宗交易品之一,且发展较快,历次重建、修复山陕会馆棉纺织业都有较大数额的捐款。足见清代赊旗镇棉花和棉布交易的兴盛。 赊旗镇作为棉花交易的中转站,主要有两个转运方向,经汉口运往湖广地区和经洛阳转运西北地区,据清末在华考察的外国地理学家所载:“我每天遇到多少列驮子,从河南府载上了棉花,前往樊城和老河口。”这是中原地区棉纺织品运往南方的棉路。清代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和战争因素影响,需要大量的棉花和棉布,所以作为来自赊旗镇的棉纺织品在西北地区成为不可或缺的紧俏货,且是清代赊旗镇棉纺织品主要的销售商路,“河南府棉花主要是输往陕西和甘肃”因此在清代赊旗镇大宗商品交易中,棉纺织品占有重要地位。

四、总结

地处中原腹地的赊旗镇随着“茶马贸易”和晋商的兴起,在清代中原地区商贸活动中写下浓墨厚彩的一笔,但是随着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兴起,其水运地位直线下降,逐渐失去了商业地位。但是,山陕商人在赊旗镇留下的极其重要的商业文化、遗址、非物质文化等对于社旗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光 绪《南阳县志》卷三《建置》。

[2]史若民、牛白琳编著:《平祁太经济社会史料与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3]社旗县志办:《赊旗镇历史上的繁荣与衰落》

[4]黄鉴辉《山西票号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

[5](德)李希霍芬:《旅华日记》卷上

[6]《重建山陕会馆碑记》光緒十八年(1892)书,民国十二年立,现存于南阳市社旗县文物管理所

[7]《公议杂货行规碑记》乾隆五十年立,现存于社旗县山陕会馆

[8]《山陕会馆铁旗杆记》嘉庆十二年立,现存于社旗县山陕会馆

[9]《社旗山陕会馆》,第3页

[10]《创建春秋楼碑记》乾隆四十七年立,现存于南阳市社旗县山陕会馆

[11]谭经龙:《中原水运重镇——赊旗镇之兴衰初探》载《中国水运》2008年02期

[12]道 光《泌阳县志》卷三《风土》

[13]康 熙《南阳府志》卷二《集镇》

[14]《创建关帝庙碑记》,乾隆十五年立,现存于南阳市社旗县文物管理所

[15]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社旗山陕会馆》,文物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