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主播要“接地气”

2021-11-28 02:38周天晴
记者摇篮 2021年1期
关键词:接地气演播室主播

周天晴

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优秀主播的评价大多数是主持权威、大气,形象端庄、高雅等,这些优秀主播特质为大家所熟知,在本文里想说的是“接地气”也是优秀主播的一大特质。试想一下,受众对一位主播的评价如果是“接地气”,说明这位主播的风格特点是受众喜欢和欣赏的。那么什么是“接地气”呢?

“接地气”,是民间俗语,意思是广泛接触老百姓的普通生活,与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反映最基层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利益。工作中结合大众的生活习惯、用语,而不是脱离了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真实愿望,浮于表面;踏踏实实工作,深入人心,遵循自然规律,而不是盲目行事。这个词多用来形容一些上层人士,比较亲近大众。对于主播来说,“接地气”的主播会带给人亲切感,让受众打心眼里喜爱,印象深刻,长长久久地记着,就像笔者非常喜欢主播敬一丹,她现在已经退休多年,很少会出现在大众面前,但每每想到她那亲切随和的形象,笔者都心生敬意,她永远都是年轻主播播音主持成长道路上的一个标杆和榜样。那么主播如何做到“接地气”呢?

首先是贴近群众,走进生活。以前主播更多的是坐在演播室里播稿子,对很多新闻事件没有亲眼所见、亲身感受,播报时也不容易身临其境、了解透彻,所以真正优秀的主播是要走出去,走到宽广天地中去。

敬一丹在主播岗位上从来没有放弃过记者的身份,一有机会她就会走进基层,她的足迹遍布田间地头、寻常百姓家,与大家话家常,就像是邻家大姐姐一样亲切、随和,所以她的节目也备受大家关注和喜欢。这不禁让笔者想起,曾经台里有个硬性规定,每位播音员每个月要出去采访四次,与绩效考核挂钩。规定刚出台时,对长期以来坐惯了演播室的播音员来说,着实需要适应和调整。后来真正走出去体验后,才发现播报的新闻变得鲜活起来,经历多了,遇到不同新闻稿件,眼前会浮现出一幕幕画面,在播音时眼前就像过电影一样。比如采访年货大集,就能亲眼看到那种人头攒动、喜庆祥和的场面,大家脸上洋溢着喜悦;采访贫困家庭,才知道有的人经历这么坎坷,生活如此不易,同时也了解到社会上原来有这么多爱心人士,默默无闻地常年资助贫困家庭的子女上学,直到孩子们大学毕业,有了养家的能力。这些走基层采访的经历,更便于笔者在新闻播报中把握感情基调,找到情景再现的感觉,让播报更生动、更传神、更吸引人。记得有一次笔者带头策划采写新闻《与时间赛跑——120 急救中心工作纪实》,为了能够真实记录下120 工作人员日常工作险、脏、苦、累的每个细节,笔者和记者田辉在急救中心蹲守了三天,拍摄到了工作人员半夜接警去急救的画面。三天时间里与120 工作人员朝夕相处,同吃、同住、同出警,采访过程中认识熟悉了每一个人,大家像朋友一样唠家常,也真正了解了他们工作的辛苦。因为是24 小时值班,有时接警急救连热乎饭都吃不上,所以导致他们很多人的胃都不好;因为作息不规律,有的人心脏和睡眠也不好;赶上当班,家人就根本顾不上了,也有对家人很深的愧疚感……这些都是外人看不到的,因为有机会知道了这些背后的故事,才比别人更加了解和心疼他们。为了表达对120工作人员的敬意,笔者自费买了一个微波炉送给他们,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这篇新闻是笔者第一次以一名记者的身份采写的,这篇新闻得到受众的关注,不是因为华丽的辞藻,不是因为深厚的新闻采写功底,也不是使用了什么高超的写作技巧,而是做到了真情实感“接地气”。

其次是虚心学习,认真感悟。都说优秀主播应该是杂家,什么都得会些,知识广博,实际也真是如此,因为在长期的播音主持工作中,不一定会涉及哪方面专业内容,有的专有名词晦涩难懂,如果不提前了解一二,真有可能在播报中出现发音或断句问题,这就考验主播日常的积累和阅历了。无论是在主持节目还是新闻采访的时候,如果能说上几句专业领域的词汇,也会瞬间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交流起来更加顺畅高效。一次去采访智能仿真机器人“蒋莱莱”的家——盘锦伊艾克斯机器人有限公司,走进生产研发车间就好像走进了好莱坞科幻大片的拍摄现场,处处充满了新奇。走廊里,站着两排和真人一模一样面孔的机器人,如果不是身体露出机器的骨骼,大家都会以为是真人站在眼前,这逼真的面容是用3D 打印机打印出来的,除了拥有真人一样的皮肤、关节、骨骼、外貌,就连“思维”都可以做到相对自如,当即笔者对一位仿真机器人进行了采访,它可以简单回答技术人员之前给它设定好的问题,并做到对答如流。采访过程中,和技术人员交流时,笔者提到了“人工神经网络”(ANN)这个词。这个词专业性比较强,笔者在采访智能机器人前做了些功课,技术人员认为笔者对这个领域有相应的了解,于是侃侃而谈,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这样的采访必定有更好的互动性,也更加生动鲜活,吸引眼球。

最后是心系受众,拉近感情。作为主播,要想让自己的节目走进受众心里,必须虚心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提升自己“接地气”的本领。记得一次采访社区文化活动,这个社区的文艺爱好者非常多,活动室周一到周日都不闲着,舞蹈、唱歌、曲艺、朗诵,每天都安排得满满的,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充实快乐。去采访之时,一群身着民族服装的阿姨正跳着欢快的舞步,扭动婀娜的身姿,跳起新疆舞,被这种氛围所感染,笔者也想加入她们。阿姨帮笔者穿上了民族服装,热情地教起来,最后大家一起配合,完成了一段群体舞蹈,整个过程笔者感受到她们的快乐,阿姨也对笔者努力学习的成果给予了认可。这次经历让笔者初步接触了民族舞,也和社区居民打成了一片,让大家看到主播生活中“接地气”的一面,增加了亲近感。

可见,要想做一位“接地气”的主播是不容易的,需要用心、用情、用时间和汗水去体验、去经历、去历练,所谓见多识广,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接地气”绝不是坐在演播室播稿子就能达到的,让我们一起换上便装,卸掉浓妆,走出演播室,走到群众中,去聆听、去感受、去了解吧!

猜你喜欢
接地气演播室主播
第一次做小主播
县级电视台虚拟演播室技术的应用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虚拟演播室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虚拟演播室系统在大同广播电视台的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