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概貌与未来展望

2021-11-28 08:31秦玉莹郝亚明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秦玉莹,郝亚明

(1.南开大学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350;2.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2019年,在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确立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2020年,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进一步纳入新时代治藏、治疆方略。显然,上述系列政策精神清晰地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时代增进民族团结、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抓手。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精神推力。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增强各民族“五个认同”,化解多民族社会结构中的民族关系问题,进而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另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内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打牢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号召各民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当前,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领域。

当前,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顶层制度设计,国内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做出了诸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归纳可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渊源、本质内涵、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探讨四个方面,但是以往研究中对这四个方面并未进行全面系统的学理阐释。那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演变轨迹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意涵是什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维护国家统一、巩固民族团结、完善国家治理有何重要价值,如何通过国家的顶层制度安排和具体实践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拟在详细梳理国内相关文献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渊源、本质内涵、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进行全景式扫描,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评述,进而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渊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依据当前民族工作所呈现的新特点,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提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是中华民族意识从自在到自觉后的积极深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我国民族工作理论创新成果的借鉴吸收,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理论核心。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意识从自在到自觉后的积极深化。在我国,民族意识一般被视为中华民族整体意识。梁启超曾给民族意识下过定义:“何为民族意识?谓对他而自觉为我。‘彼,日本人;我,中国人。’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为中华民族之一员也。”[1](95)孙中山在“五族共和”理论和民国初年国人民族意识的互动中,形成了中华民族范畴意识和共同体的一体意识[2]。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主要社会力量中迅速形成并确立,不断推动中华民族走向自觉[3]。近代以来,西方殖民者依靠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的同时,其所携带的西方民族主义的思潮也唤醒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4]。在历史情境中,民族意识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积极转化,且其意涵更多体现的是同为整体中华民族这一高层次“共同体意识”与爱国精神。在此基础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自觉民族意识的进一步深化,更加突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部56个民族所应具有的“共同体意识”和“共同体”关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追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文化渊源,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历史上,“绝地天通”的“人神观”将人和神分离,古代帝王以“礼治”代替“神治”并使其统治权获得“合法性”,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5]。也有学者指出,“大一统”思想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来源之一[6]。综观学者们的观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各民族共建中华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的意识[7]。一方面,无论是“人神观”还是“大一统”思想,都具有对不同族群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共同体”的价值导向。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含中华文化“天下大同”的包容性。从古代的“大一统”思想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兼顾了我国56个民族“多元”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一体”文化。但是,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凝聚而成的,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也会导致文化认同的张力,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是增强各民族文化认同、推动各民族文化共生、缩小各民族文化差异的必然选择。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一种观点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源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平等是民族发展与共同繁荣的前提,同时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基础;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将人类社会共同体形式归纳为“自然的共同体”“虚无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所追求的发展目标,所以学者们普遍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我国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具体体现[8][9]。另一种观点认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推动以及国内民族理论的研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人早期受苏联“民族自决”理论的影响,始终认同我国民族构成的多样性[10]。在多族群国家的现实基础上,费孝通先生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揭示出我国56个民族的根本关系和对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思考[11]。学术界就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的促进作用多有研究,且已达成共识[12]。从诸多学者的表述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内外民族政治理论与我国民族实际发展需要有效结合后的理论结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我国民族工作理论创新成果的借鉴吸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民族工作尤其是加强民族团结的理论指导思想,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经验借鉴。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3](204);“我们要和各民族讲团结,不论大的民族、小的民族都要团结”[14](311)。邓小平同志也曾提出,“民族工作确有很多问题要提起注意,当前是如何加强民族团结,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重点是反对大汉族主义”[15](161)。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也曾谈到,“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民族工作的主题,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使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源”[16]①2015年8月24日,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从“四个认同”到“五个认同”的论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以往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均在突出、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吸收了历代领导人关于增进民族团结的基本思想,回应和巩固了民族团结要与国家发展现实需要相契合的理论。

既有研究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来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内部、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民族意识不断觉醒,并且逐渐从自在到自为,逐步深化,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的内部驱动力。其次,我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经典民族理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的思想源泉。与此同时,我国民族工作理论的创新成果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经验借鉴作用。最后,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续的必要条件[17]。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内涵

精准而透彻地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内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根基。学者们基于不同的分析视角,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内涵提出了不同的认识,但总体来看,基本上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别归纳为“认同范畴”“意识范畴”和“要素范畴”。

一是通过回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归纳为“认同范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实体,根植于共同的疆域、共同的文明与共同的历史。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对历史文化共同性深度领会与认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现实利益共同体和未来命运共同体的意识[18]。也有学者从政治学角度出发,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国家、族际关系和对民族社会发展道路的认同[19],形塑的是国民的政治认同[20]。还有学者从心理学角度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本质上是一种群体的认同意识[21],是中国56个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实体的认同[22]。换言之,是多元族群在交融生活实践中逐渐内生且不断聚合的共识性价值与共鸣性情感,是中华民族历史形塑的精神引领与民族国家价值诉求的社会表达[23]。从认同范畴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包含对民族间的利益认同、统一国家的政治认同、多元民族的文化认同,也包含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价值认同,其作为涵盖“五个认同”的理论结晶,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二是通过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解读为“意识范畴”。有学者基于发生学的视角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包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也包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体现的是本体与意识的关系[10]。也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命运与共的总体意识[24]。从意识视角出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被解读为一种主观意识范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各族群众内心构筑的心理共识,其中包括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之中派生出来的共同体意识、同胞意识、交往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形态反映,会反作用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存在,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为一种意识,也是意在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从发挥意识的正确引导作用出发,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形成健全的观念机制,并且在中华民族整体上加以培养。

三是通过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包含的构成要素,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定义为“要素范畴”。自2014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以来,多次民族工作会议中不断强调这一重要思想,学者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进行了核心要素分析。有学者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各族人民的中国认知体验、中国价值信念和中国行为意愿三个要素关联共存而成[25]。也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26]。此外,还有学者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铸牢“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意义上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是铸牢“全体中华儿女或中国人”意义上的共同体意识[27]。从学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含的核心构成要素具有同质性与同一性,是指导处理民族关系的核心价值导向。它既包括强化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守望相助的民族团结意识,也包括增强全球视野下同是中国人的身份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决定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本质原则,决定着民族工作的发展方向,在做好民族工作中处于中心指导地位。

由以上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不同观点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多是从回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探析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客体关系、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构成要素为依据,进而界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参与主体和主要过程来看,其认同主体是全国各族人民,即中华民族这一客观实体。认同客体即是以“五个认同”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此外,从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内涵的“认同范畴”“意识范畴”与“要素范畴”的关系来看,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重叠性与互动性。其中“认同范畴”所含内容,即中华民族这一客观实体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意识范畴”形成的前提与基础。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意识范畴”的加强又在巩固“认同范畴”中的核心要义。所以在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与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互动加强的过程。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素范畴”实质上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范畴”与“意识范畴”整合归纳后的价值体现。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是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剖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有助于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功能定位,也有利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符合国家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贴合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需求,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的多维一体过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精神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的利益”[28]。宪法修正案第三十四条宪法序言第十一自然段中,“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显然,促进民族和谐关系已经成为民族工作与民族交往的主旋律,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对构建和谐民族关系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功能目标、理论支撑与价值指引[29]。在解决民族问题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反对两个“民族主义”,在民族之间形成精神合力,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8]。综合学者们的观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维护国家统一、做好民族工作、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30]。在民族工作指导上,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看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精神动能。近年来,我国顶层制度设计层面不断提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存在高度相关的内在逻辑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蕴含着伟大的民族奋斗精神、民族创造精神和民族团结精神,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3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功能与体系互通互构,均辩证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之中[32]。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7]。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会从民族精神层面、社会主流意识层面和国家治理层面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推力,进而联动多元参与主体,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精神根基。有学者从功能论角度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通过发挥行为规约功能、共同体整合功能、精神凝聚功能和目标激励等功能,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33]。也有学者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和平发展是同频共振的交响协奏[34]。由此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同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从目标实现环节来看,在我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连接不同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生活的情感纽带,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当各民族利益相连、情感相通、心理相融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才会形成,进而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微观基础。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成为一种基础性、内在性的力量,在一定意义上可加速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总体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是学者们广泛认同的观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在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上,为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指引和理论指南。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国家与民族发展的现实需要。一些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着紧密的理论与现实渊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结构性基础,因而也在一定意义上框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17]。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学者们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展开探讨。

其一,通过增强各民族“五个认同”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五个认同”保驾护航[17]。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旨在凝聚、整合我国56个民族对统一中华民族整体范畴的认同意识,在此基础上实现民族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五个认同”强调的是各民族对整体范围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不同于相同民族的认同意识。相同民族受长期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生活影响,民族认同很容易形成,但是相同民族形成的认同意识不等同于“五个认同”,也不等同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有当民族认同转化为“五个认同”,才有可能形成整体范围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即要将各民族成员的单一认同转化为集体认同,将各民族在基础层次的多元认同转化为对中华民族这一高层次的一体认同,才能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以说,“五个认同”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也是培育所有公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和底线[30]。

其二,通过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者们普遍认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选择与有效途径。关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与实践路径,有学者认为,在民族共同体框架内,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族际互动的社会关系演绎,固基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构成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论域[23]。也有学者指出,在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要靠多数民族与少数民族双向铸牢,不仅少数民族要认同多数民族,多数民族更要认同少数民族[35]。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来看,从炎黄至明清时期,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经济贸易绵延不绝,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范围没有单一指向,多民族交融打破了民族间地缘性、血缘性壁垒,也推动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大团结,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有益经验。因此,学者们普遍认为,依托跨民族友谊来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6]。

其三,建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路径。在制度建设方面,有学者提出,通过发挥和增强党的领导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优势,健全体制机制,把制度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37]。也有学者特别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作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8]。在民族政策上,为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政策要致力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命运共同体意识、经济共同体意识、政治共同体意识和文化共同体意识[39]。此外,还有学者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努力,即高层领导、中层领导、知识界、基层民众,最终形成高层与基层相通,中层与学界互联[40]。

其四,丰富并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教育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引导各民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而民族教育在此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关于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更多学者关注的是丰富并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有学者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出发指出,民族院校的中华文化认同培育应从价值维度、内容维度、实践维度加以构建和考量[41]。也有学者指出,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秉承、基本原则与路径方法[42]。还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着重体现在整合文化资源、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和遵循文化发展三个规律[43]。总体而言,学者们普遍认为,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前沿阵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路径,要突出民族院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职责使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过程,从教育环节入手,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与民族院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工作。

其五,拓宽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媒介。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28]。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中也指出,“把互联网空间建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平台”。从上述政策精神可以看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充分发挥各种新技术与传播媒介的积极作用。有学者指出,融媒体建设有助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传入基层[44],当前的新疆主流媒体应该向全媒体转型,才能更好地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5]。此外,还有学者基于实证研究、访谈法和Nvivo11软件的质性分析指出,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新兴媒体已经成为涵化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渠道[46]。在这一理论视角下,学者们分别探讨了传统媒体、现代媒体、全媒体与融合媒体的重要作用,并且主张积极发挥这些现代传播媒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效应。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应该是多样化的,这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宏大议题包含内容的丰富性和实践范围的广阔性所决定的。学者们在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同实践路径中,主要是基于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传播学等视角,围绕增强“五个认同”基本思想、强化相关制度保障、增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民族意识教育,拓宽传播媒介等方面展开,缺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制度协同联动效应的关注。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综观学者们的观点,有关思想渊源、本质内涵、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的研究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研究的问题域。国内学者们在这四个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为我国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工作提供了诸多有益的理论参考。从思想渊源、本质内涵、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四个维度梳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社会基础上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框架中不断形成并发展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社会结构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先导与理论前提。此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优化国家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其目标是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最终落脚点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对现有研究的深化与补充,未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可以着重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建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民族工作的指导意见也指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容与实践方向,但是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阐释研究较多,体系构建研究较少。若想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髓要义,需要探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的构建,应依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过程中的历史根源、理论积淀、价值取向和目标导向,将其置于民族工作与国家治理的框架中,融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价值与现实需要,探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层次内容,考察每个层次的理论核心及重点,以此构建科学、全面、系统的理论结构体系,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明确的目标、详细的实践步骤,以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指导。

其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量化实证研究。当前学术界多用理论分析、规范分析的方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政策精神进行解读。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推进,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之间出现断裂,缺少有效的衔接。各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效果、民族关系特点等研究,应该纳入更多的实地调研、案例分析与实验方法,尤其对影响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外部因素进行考察。测度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教育、相关配套制度、多媒体传播媒介、“五个认同”思想以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际传导效果。通过实证研究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评价指标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具体化,找出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际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发现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实际难题,总结成功经验,进而提出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建议。

再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学科视角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事关民族工作与国家治理的宏大议题,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进程中具有巨大的政治优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基础研究关涉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心理认同、民族教育培育等方面,同时也需要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法治建设等联动制度作为保障。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不能局限于民族学、政治学层面,需要人类学、历史学、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等多学科的共同参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全面的学理支撑和实践指导。

最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机制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推动各民族心理交融。民族心理交融将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成为各民族成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部驱动力。在我国多民族社会结构中,民族心理交融尤为重要,如果缺乏民族心理认同,容易产生民族关系问题,威胁社会和谐稳定,瓦解多民族社会结构基础,甚至危及国家统一,成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实阻力。因此,必须密切关注各民族间的心理认同、民族信念与其他情感关联。从心理学角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研究,有助于探明各民族心理认同的演变路径,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传导机制,把握影响铸牢各民族“五个认同”思想的心理支撑因素,探寻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土壤。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MINORITY REPORT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