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鸡规模化养殖饲养管理技术要点探析

2021-11-28 16:32康永明
湖北畜牧兽医 2021年11期
关键词:周龄土鸡雏鸡

康永明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甘肃 武威 733000)

据智研咨询统计,2020 年我国鸡肉总产量为1 485 万t,预计2021 年突破1 530 万t。当前家禽养殖行业需求量较大,基本已形成规模化养殖模式,其中土鸡作为一种优质品种,凭借其耐粗饲、营养成分高、肉质鲜美、抗病能力强等特性,在过去5 年内市场容量提升了75%,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结合土鸡养殖现状进行了土鸡饲养管理技术要点的梳理,对于土鸡规模化养殖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土鸡林网化生态放养技术要点

1.1 场址选择

依据GB/T 18407.3—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畜禽肉产地环境要求》,应选择远离居住地、水源地的区域进行建设,在预先确定好的场址范围内进行综合评估,确保将鸡场修建在地势平坦、向阳背风、远离交通干道的缓坡处,将坡度控制在15°~30°,利用天然山坡、林地作为放养地,保证林下植被长势良好、土壤肥沃疏松,地势高燥、无积水问题[1]。其中在放养面积测算上,通常规模化养殖模式下放养面积控制在3.3 hm2以上,保证放养区域的天然饲料资源充足,能够满足日常土鸡放养与运动场地需求。

1.2 配套设施准备

对于6 周龄以内雏鸡,需综合考虑温湿度、通风等条件进行育雏舍的建设。结合规模化养殖要求,将育雏舍高度控制在2.3~2.5 m范围内,横跨约7 m,根据场地地势特点选择在两侧开设1.5 m×1.0 m 的窗口,满足舍内通风与保温需求[2]。当前常用育雏方式包含以下3 种:①笼养模式。依据舍内空间大小与雏鸡体积进行育雏舍内密度的调节,宜将笼子顶层与舍顶棚之间的间隙控制在1.5 m 左右。②网养模式。选用木材、竹条等材料制成网架、网床,用于饲养雏鸡,可有效降低雏鸡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③地面平养模式。选用玉米、麦子秸秆锯末在鸡舍地面上铺设10 cm 左右厚度的垫料,保证垫料的松软、干燥与吸水性,并根据雏鸡数量的增加逐渐扩棚,借此满足雏鸡生长发育需求,增加饲养数量,且有利于降低养殖成本。

对6 周龄以上的育成鸡,可选取场地范围内地势高燥、背风向阳的坡地建造黑白膜放养大棚,选用Ф1.2 镀锌钢管制作15 m×6 m×3 m 的大棚网架结构,根据青年鸡的体态大小,以每栋500~1 500 只的规格进行鸡舍的建造,在舍内修建高约40~120 cm 的栖架,并完成产蛋箱、蛋笼的布置,注意在蛋笼、箱体内外分别铺设稻草和锯末等垫料,起到减震、防蛋裂等作用。为避免放养土鸡钻出,需在笼舍四周设置1.8 m高的浸塑铁丝网,网眼规格控制在3 cm 左右,并每隔3 m 左右设置桩杆,对围栏下方进行压实处理,保证围网牢固,防范鸡只逃出。在饲喂设施配置上,放养土鸡主要采用舍外饲喂模式,在舍外设有料筒、自动饮水壶,饲喂频率为4~5次/d,要确保单次投喂量可供鸡群在30 min 内吃完,并依照每50 只/个的比例进行饮水壶的放置,供鸡群自由饮水。

1.3 补饲技术

在土鸡林下自主觅食的基础上,要求养殖人员根据土鸡不同生长期的营养需求合理进行补饲。通常土鸡在自主觅食环节可采食植物草子、昆虫等,而能量、蛋白质等物质摄入量不足,此时可使用玉米、豆粕等原料配置补饲饲料,将补饲饲料适时、适量添加在喂料器中,供鸡只在放养期间自由采食后回舍补饲,以此有效加快土鸡生长速度,缩短出栏时间,维护规模化养殖效益。

1.4 疾病防控措施

由于林网化生态放养模式下土鸡的放养范围较大,为避免规模化养殖增加疾病交叉传播的几率,需重点做好场舍内外环境管理[3]。在放养鸡舍内部环境管理方面,要求养殖人员选择鸡群放养时段进行通风换气,将舍内有害气体和粉尘排出,并定期进行鸡舍内的清理,保证鸡舍环境的清洁;在外部环境管理方面,应定期进行放养场地的清扫,及时将土鸡排出的粪污和被污染饲料、垫草等进行外运及无害化处理,选用新洁尔灭等消毒剂对鸡舍、料槽、饮水器及运动场及时消毒,防止因卫生环境差引发疾病传播问题。

考虑到土鸡生态放养模式下的养殖周期较长,增加了疫病传播的几率,因此需结合土鸡全生育周期进行针对性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结合本场特征与规模化养殖要求制定免疫程序,保证全场土鸡均落实新城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禽流感等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同时根据放养模式下土鸡食用习惯,对60日龄土鸡进行首次驱虫,并选择在每年秋冬交之际追加1~2 次驱虫,防范土鸡患寄生虫类疾病,满足绿色无公害禽产品质量要求。

2 不同生长阶段土鸡规模化养殖注意事项

2.1 雏鸡养殖

在雏鸡孵化出壳至6 周龄期间为育雏期,此阶段为雏鸡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其抗寒性、抗病力与消化机能相对薄弱,需养殖人员进行精细化饲养管理。在育雏准备期,要求饲养人员落实育雏舍内外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每10 m2室内空间应保证设有2 m2的窗口进行通风,规模化养殖模式下可安装换气风机促进空气流通,并在进雏前对网架、用具等进行预热升温,以减小对雏鸡的应激刺激。

待将雏鸡引入育雏舍后,选取0.5%多维葡萄糖溶液加热至14 ℃以上供雏鸡“开水”,待30 min 后提供饲料进行“开食”,其饲料配比要求代谢能11.92 MJ/kg、粗蛋白质含量18%。在饲喂量上,3 日龄以内雏鸡应以7~8 分饱为宜;10 日龄以内雏鸡应每24 h 饲喂6 次;3~6 周龄雏鸡宜每24 h 饲喂4次,昼夜分别减少1次。此外,自动饮水器的清洗应1次/d,并且至少每周消毒2次,保证饮水的清洁卫生。

育雏期的饲养管理要点,首先从环境因子控制入手。10 日龄以内雏鸡,其光照强度为2~3 W/㎡,舍内光照时长应达到22~24 h,相对湿度控制在65%~70%;15 日龄及以上雏鸡,光照强度为0.5~1.0 W/㎡,光照时长应达到12~16 h,相对湿度控制在55%左右。其次在分群管理上,通常按照300~500 只的规模进行分群,且依据雏鸡不同日龄、大小等进行科学调整,对不足15 日龄的雏鸡需间隔0.5~2.0 h 进行一次巡视检查,严防出现扎堆问题。待将雏鸡转群后,要及时将育雏舍、网床及用具等进行彻底清理与消毒,待空舍10 d 以上方可安排新一批雏鸡进入,践行全进全出式养殖管理要求。

2.2 青年鸡养殖

6 周龄至开产前为土鸡育成期,此阶段的饲养管理需明确不同周龄鸡的营养需求。7~14 周龄鸡,在饲料配比上要求代谢能为11.72 MJ/kg、粗蛋白质含量为16%;15~20 周龄鸡,其代谢能为11.3 MJ/kg、粗蛋白质含量为12%。在日常饲喂频率控制上,考虑到放养模式下依托自由采食可有效满足青年鸡的生长需要,饲养管理人员仅需进行每日2 次的补饲,选取每日5:00~7:00、15:00~16:00 分别进行1次补饲,将日均饲料用量控制在45 g/只左右,并结合土鸡生长需求适当添加青饲料。

在饲养环境管理上,以地面平养模式为例,7~8 周龄鸡,其养殖密度以10~15 只/㎡为宜;9~15 周龄鸡,其养殖密度以10~12只/㎡为宜;16~20周龄鸡,养殖密度以6~8 只/㎡为宜。同时在林下放养环节,应将养殖密度控制在1 只/㎡左右,确保既能满足土鸡采食与生长需求,同时也避免对林间植被与生态系统构成不可逆破坏。在育雏与放养之间的过渡期,要求养殖人员重点做好过渡措施,避免强行驱赶引发土鸡应激反应,加之林下放养模式的活动半径较大,倘若遇到大风、雷雨天气极可能因躲避不及导致大量土鸡在野外扎堆,增加鸡群死亡率,对此需提前根据土鸡活动轨迹增设野外简易雨棚,增强鸡群放养模式下的安全管理效能。此外,待育雏期结束后,还应选取固定放养、补饲时段开展鸡群信号训练,使鸡群形成对信号的条件反射,保证在放养场地内提高鸡群召回效率,优化鸡群安全管理措施。

2.3 产蛋鸡养殖

根据产蛋鸡的产蛋水平进行饲料营养配比设计,对产蛋率超过65%的土鸡,其代谢能为11.5 MJ/kg、粗蛋白质含量为15%为宜;对于产蛋率低于65%的土鸡,可将粗蛋白质含量下调至14%,并将每日补饲量控制在90 g左右,添加适量青绿饲料。

在饲养环境管理上,最佳饲养环境温度在13~20 ℃,应确保产蛋鸡每日光照时长不低于14 h,根据自然光照量采取人工补光或遮光措施,在鸡舍内距地面2 m 高处安装60 W 照明灯。在产蛋箱配置上,以30~40 只鸡为一群,可将产蛋箱规格设为50 cm×40 cm×40 cm,结合鸡群密度、鸡只数量进行产蛋箱数量的合理调节,并每日2次收集鸡蛋,定期更换箱内垫料,做好周围环境噪声等因素的屏蔽措施,提供良好的产蛋环境。

3 结论

总体来看,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与活禽批发交易市场的不定期关闭,均加剧肉鸡养殖行业面临的经营风险,相应使得土鸡养殖行业的优势特征得到凸显。在此背景下,相关养殖人员务必牢固遵循规模化养殖发展路线,基于生态养殖理念进行放养、林网化养殖技术要点的梳理,配合补饲技术及疾病防控措施的应用,更好地提升土鸡规模化养殖产量与品质,实现养殖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周龄土鸡雏鸡
育成期饲粮代谢能水平对开产时如皋黄鸡生长发育的影响
张碧林养土鸡名堂多
雏鸡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哪些土鸡品种长得快来钱快
“土鸡文化节”贺新春
雏鸡质量检查及孵化程序调整(3)
用胫长和体重双重标准培育蛋鸡
“817”小型肉4鸡不同组合杂交优势分析
褐壳蛋鸡
食醋可防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