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学校何以要传承民族文化?

2021-11-29 00:23田夏彪
大理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人性民族学校

田夏彪

(大理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学校要不要、能不能以及该如何传承民族文化在学界存有不同的声音,有的认为传承民族文化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又苦于找不到有效的方式而流于形式或效果甚微;也有的认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阵地不在学校,相对独立于社会的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从民族文化与学校教育共生关系来反思和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乃是将学生视为历史的实践生命主体来加以培养,而不是单纯学科理论知识的受教育者,唯有学生担负起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的重担,方可体现立德树人之真义。为此,学校教育实践要摆脱知识、技术、名利的迷离和异化,以人类积淀的丰富多元文化为资源和养料,把时代和民族文化精神内化在学生身心发展中,充分激发其人性潜能力量,将其培养成为推动社会文化繁荣和谐的生命主体。

一、成人与事功:学校教育宗旨目的与民族文化存在方式

学校教育为了什么?只有把这个问题回答清楚了,人们才能在实践中有方向而不迷失和迷茫,不至于发生教育主体为学习者成长劳心劳力的同时,却也在阻抑着其潜力和个性的发展,甚至在戕害和扭曲着他们的身心健康。比如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奉行“唯分数、唯升学率、唯重点名校”的角逐,学校、老师、学生、家长以不输在起跑线上而争先恐后和绞尽脑汁地要从中“胜出”而不甘于后,社会中“陪读”“择校”“学区房”“课外辅导”种种“绝招和狠招”或“军备竞赛”则纷纷登场,教育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而学校本应有的宁静、坚韧、好奇、反思、行动、创新、合作、勇敢等科学和人文精神却逐渐消沉与失度,代之以的是竞争、焦虑性疲惫、兴趣个性缺失、精致的利己算计等,此显然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背道而驰。潘光旦先生早在20世纪初就指出,“如果仅仅教会孩子识字,而没有把判断价值的原则和选择好坏的标准传授给他们,就只能误人子弟。用这个道理反思当代教育,我们可以发现它的最大弊病就是在过度强调知识教育的同时,忽视了是非标准和价值判断。这不仅使青少年缺乏应付环境的能力,还容易走上邪路”〔1〕。学校教育对象为学生主体,他们是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统一体,其身上具有共同的人性特征,同时其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生命,要同他者和周遭环境进行交往来释放自我的人性潜力,并在相互交往中内化社会的各种规范,从而实现自我发展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统一,这才是教育之宗旨目的所在,也即把人培养成为适应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生命主体。

单纯的知识、技术或分数成绩追求已然显露其弊病与不足,学生的发展是身心两全的,“成人”与“成事”在其成长中要得以协调统一。“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人发展其进化的能动性;经由此一过程,他将自身塑造成具有人性的人——以知识、判断和美德武装起来的人。同时,教育又将他生活在其中的民族和文化遗产传授给他,并以这种方式保存世世代代所创造的、历史悠久的成就。教育实用性的那一方面——使年轻人谋到一份职业并维持生计的那一方面——也断然不可漠视,因为人类的后代并不是天生要过贵族式的闲暇生活”〔2〕。因此,学校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是现实的文化生命主体,其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在知识、技能、道德等素质能力上的要求,也能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来滋养和陶冶品性,成为身心和谐的生命主体。学校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不能无视民族文化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这是由于民族文化的存在方式是“活”的,它融于人们生产生活实践当中,学生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之后将其化为一种价值意识和思维心理,影响着他们的知情意行,而这种影响是长期深入的,在人们进入学校之前和离开学校之后也会对一个人身心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力量。何以如此?文化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历经时间淘洗、实践检验之后依然在现实社会里被人们践行、追求或信奉的价值、规范,比如“真、善、美”,它们理应成为教育价值导向所在,只有具有如此文化精神之生命个体,其才能更好地担当起传承与创新文化之重任,并在文化精神之滋养下而不断进行自我超越,去推动社会发展的文明进步。当然,这当中还需要人们进一步厘清的是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很多时候人们认为文化是社会的子系统或组成部分,将之与政治、经济子系统并列,对应于教育则有所谓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的划分,如此则意味着文化是相较于政治、经济而言,更凸显其精神价值,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将文化称之为一种“软实力”的重要原因,通过价值认同、道德垂范、法治风尚来促进政治、经济的改革发展。因此,学校立德树人离不开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培育,让受教育对象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的诸如仁爱、和善、诚信、勇敢、勤奋、好学、乐思等精神品性加以内化,从而形成良好的身心素质能力。同时,民族文化精神并不是实体化存在,可以单纯地抽象为一种客观的知识文本加以教学,它存活于民族文化场之中,需要借助于各种文化活动的参与来感知和理解民族文化精神,也即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精神是融为一体的,二者是表里统一的。所以,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则离不开对民族文化之关注,有必要对民族文化进行一种优化选择,通过学生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认知理解,结合学校专业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充分利用学校各种学习资源而确立起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进而形成知行合一的生命自觉状态。

学校教育对象之学生乃是未来社会发展之主体,其生命成长和发展最终要在社会实践中演绎,在生产过程中离不开与他人结成合作互助关系,通过参与和从事各种具体的社会生产来创造财富,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进行学习探究,使得自我身心的发展有着建立在科学技术运用能力基础上的物质条件,从而确保其精神生命和物质生命得以统一成为可能。可以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培养,除了在精神价值、道德品性等方面促进人性潜力和境界的不断提升之外,还要注重教育对象生命能力的全面增进,让其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知识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本领,在面对和处理各种现实社会关系的行动实践中来促成其身心和知行能力融通。故而,学校育人是“成人与成事”的并重,“成人”注重的是社会关系规范处理中的德性和品质,“成事”注重的是生产实践的知识和技能,二者于人的发展而言不可偏废,这就有必要让学校对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发展进行“还原”,将具体的“分数、成绩、名次”等等“悬置”,把学生视为具有丰富人性内涵的生命主体,以彰显人性能力丰富性的文化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底蕴,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对民族文化生活有着深切的体验,通过民族文化生活实践来了解、感知作为社会关系存在的人所要面临的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多重矛盾,从而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内化进自我的生命之中,这也正是为何学校教育须得关注民族文化的重要原因所在,缘由就在于文化乃人类生命的表征,人性之丰富性是通过人的本质力量对象的文化系统来体现的,人的发展全面性也离不开多元丰富的文化来滋养,作为培养人的教育理当要把民族文化作为重要的资源和力量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实践与创新:学校教育价值功能与民族文化演进发展

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其宗旨目的之实现最终要依赖于实践的展开,否则仅仅停留于抽象的规定性或理念层面,故而“用什么”“怎么样”来培养人的实践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对学校教育来说,何谓实践呢?向学生传授静态的理论文本知识,让学生遵循既定的规范要求,这无疑是学校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内容,但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实践的内在品性,体现为尝试、探险、质疑、交往、行动等,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和执行已有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师生交往互动中需要不断激发学生潜能,利用学习材料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辨析、掌握、内化,形成科学的思维、好学的态度和坚韧的意志,面对新的矛盾问题能有着自我的独立思考和有效应对,在行动中促进知识的运用和创新。“实践概念就有这个意思,有一种试探、冒险的探索,有一种开拓精神的含义。所以,马克思把实践看作人类自由意志的发挥”〔3〕。可以说,学校教育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是动态的积累、沉淀、质变的过程,非为直线式的递进,发展中往往有着反复、交错、螺旋的上升,因为理论文本知识是静态的、客观的,学校教育对人的培养不止于对它们的认知、理解和明了,更重要的是借由其来立人,立人也就意味着做人,做人是在行动中展开的,而行动则少不了探索、冒险、试误进而才有稳定的反应,且没有着一个终点,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则奋斗不止,这是人之为人的本真所在,也即在纷繁复杂的矛盾困境中前行,在排忧解难中寻求慰藉,在欢愉快乐中有所寄托。因此,学校教育对人的培养要立足于现实的文化人生,要把学生视为具有感性文化生活经验的精神生命,而不是一个抽象的生命实体,单纯地接受理论知识,蜷缩于“悬思”之中,相反是在行动中来促成知识的活化,通过“对象化”地运用知识来进行矛盾问题的解决。之所以学校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要突出实践性,就在于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生命主体,其生活始终要在文化系统中展演,其生命的与时俱进就是在知往开来的文化绵延中进行的,他承担着传承与创新文化的重任,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要处理好知识理论教学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在内容上要积极将优秀文化成分纳入进来,扩展学生的视野,在方法上要汲取文化发展的活力,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行动中形成良好的价值意识、思维心理和态度方法,把文化和时代精神内化为自我的身心发展自觉,通过自我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来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进步。

那么,学校教育要如何才能促使学生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呢?这一问题其实也是对人们熟悉的教育学命题“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承担着传承和创新文化的重任”的具体追问,其落脚点就在于人性潜能的培育和激发上,而方法上则要凸显文化发展的实践品性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何以见得呢?此从文化演进发展的行程中能有所启益,人类起源诞生后的漫长发展历程中,维持生存绵延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营养供给,人类经由使用和制造工具的不断更新而与周遭环境展开广泛紧密的交往,通过自然的不断人化构建了丰富的人类社会文化,当然这个过程并非是坦途平顺的,其中充满了各种来自大自然诸如洪水、猛兽、疾病等的威胁,人们不得不结成群体并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应对生存危机,并且在不同族群之间也会存在着为了争夺资源而发生的争斗、冲突等。总之,基于生存的绵延需要,工具的使用和制造得到了发展,从木棍、石骨、铜铁器、机械直至当下的信息技术、生物制药、人工智能等,人们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生存发展经验,加之族群人际间交往互动联系范围的扩大,人类的视野和心智在历史中获得了拓展和深化,认知从周身的物质环境趋于自然宇宙的纵深迈进,道德伦理也随着资源利益分配、战争流血而逐渐制度规范化,其间也少不了人们对天地奥秘、命运难测而发出的追问、礼赞和反思,生产生活中相应创生了宗教、音乐、歌舞、绘画等各种文化成果,而且文化的类型及发展水平随着人类实践历程的推进而变得越发丰富和发达,久而久之成为在人类代际之间绵延生长的文化传统,影响着身处其中的人们的思维、价值、意识、情感、意志等。由此可见,从文化创生演进的角度来看,文化并非独立于人们生产生活之外的静态实体,它是人类在自然社会生态系统中基于生存绵延的需要而展开的“人化”结果,是人们为了解决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问题,包括物质生产、社会交往等而“对象化”出来的产物,也即人在实践中创生了文化,并且人又通过文化的学习而获得了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以文化心理或人性潜能的形式影响着人的未来生存发展,作用于人们进一步去推动文化创新。

所以,文化的发展又是动态的,它在人类主体实践的展开中得以继承与更新。人作为个体存在,离不开学习人类集体创造的文化内容,在长期文化生活实践中习得稳定的文化价值规范,其影响着人们的身心行为反应倾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潜在的阻力,使得人们固守偏见或传统。不过,人类从创造、习得文化内容并遵守文化规范的过程中,也将文化内容及其规范由外而内地塑造和积淀为一种文化心理或人性能力,以潜能而非实体的形式内聚在人类身上,似乎是先天就具有的或不学而能的,其实是人类漫长的历史实践积淀而成的,但不同个体基于特定的时空情景而会使得人性能力表现出差异性,他们通过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当然这不是一个同步发生和直线上升的过程,而是人们在适应既有文化及其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问题局部零星地、渐进地加以突破,不断通过适应与调节来实现的,又经由人们的学习继承而内化积淀到人性能力中去。“人性能力看来似是形式,其实却是人们心理中情理关系的某种具体结构,所以并不空洞。它虽然必须由历史上不断演变的相对伦理制度和规范所不断塑建,但这‘形式’本身却超出这些伦理制度、规范的相对性和一时一地的历史性,而对人类具有绝对的价值和意义。这是由历史建成的理性,由经验变成先验,由心理形成的本体。它超越任何个体或群体,代表的是人类总体(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具有神圣性或宗教性、绝对性。可见,一方面没有历史的积累,没有经验的积淀,不可能产生这种神圣的先验的人性。另一方面,没有这人性能力和形式,历史将不可能向前行进,人将倒退到动物世界中去”〔4〕。总之,文化发展是人性能力的外显化,其价值意义除了作为人们应对生产生活实践的经验知识系统表征外,它还作为人性能力得以不断激活的重要教育资源和力量,学校在培养教育对象的过程中要以文化为养料,把文化发展中形成的人性潜力加以呵护、激发,在教育内容和形式的选择构建上是开放而不是封闭的,是动态而不是静止的,是交往而不是内卷的。其实这道理是简单的,如果说人性能力是充满活力的,是与时俱进的,其最为直接的体现在于人们所创造的文化是多元丰富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作为承担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发展重任的学校教育要从内容、形式、方法、过程等方面体现出文化发展内聚的实践品性。

三、共识与个性:学校教育形式规范与民族文化内容结构

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具体的,它包括每一个学生,所有学生获得共同发展是基本的教育原则,“素质教育”“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等都倡导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此乃体现学校教育的正义和公平性所在。学生虽然出生和成长的家庭环境条件和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但不同学生主体又都为身聚人性能力的生命存在,故学校教育的魅力就在于启迪不同学生的天性潜能,让他们自由地成长,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学习和生活中发展自我。“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特殊性在于,它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标是人的成长和人的幸福,教育的内容是以智慧培育智慧,以心灵滋养心灵。这就要求教育必须按照人的成长规律,一切服务于人的成长,一切服务于人的未来。因此,理解教育本质的关键在于,确立人在教育工作中的崇高地位。认同这种境界,就会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探寻规律,摸索规律,遵循规律,致力于人的和谐发展和健康成长,使教育成为一种洋溢着郁勃的生命意识和创造意识的活动”〔5〕。然而,理念的应然不等同于现实的实然,以应试为导向的学校教育仍将学生身心抽象化,剥离了他们感性的文化生命,以分数成绩为衡量标准来对学生进行优劣划分,这显然存在逻辑和事实上的悖论,学生之间的不同是由于其整体的生命发展呈现出来的个性差异,而不单是认知层面上的分数成绩高低,可本应围绕着学生个体身心健全和谐发展来展开的教育教学在现实中却被应试分数追求所淹没。当然,学校教育之所以存在着如此实践倾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校教育在形式规范上的单一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表现在学校教育以应试的学科知识为主,学习内容比较狭窄单一,诸如综合劳动技术课往往由于资源条件有限而形同虚设,音乐、体育等课程也不能按质按量地实施;教育形式以应试的理论认知为主,学习方法偏机械记忆或逻辑演绎训练,导致学校教育于人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片面抽象的,远离了其自身生命的整全统一性,他们获得的知识难以化为一种实践行动的力量。

要改变这种局面,须得学校教育将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积极提供和营造多元丰富的校园文化资源和环境,为具有不同文化成长背景的学生构建自由选择和满足个性发展的有针对性的服务指导,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建立起安全感、成就感,进而培育起乐学好进的情感态度,与师生互动交往中敞开自我,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问题的操作,通过老师、同学的交流、沟通、合作、反思而发现另一个自我,且在勤奋努力中不断进行超越。“我们的教育主要是为了获取知识,这正在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机械。无论是在科学、哲学、宗教、商业方面,还是在我们正在获取的技术知识上,我们的心都在沿着狭窄的轨道运行。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或者从事某种专门化的职业,我们的生活方式都在让我们的心变得越来越狭隘、局限和不完整……自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了解如此复杂的东西,心灵的绽放是必要的……这种绽放是我们的理智、情感和健全的身体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也就是活在完全的和谐中……只有在我们的感知是清晰的、客观的、非个人化的,没有被强加任何的负担时,心灵的绽放才会发生……作为教师,这是我们的工作和责任,而教育是人世间最伟大的职业”〔6〕。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在于学校要能为不同个性的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发挥和施展自我的舞台,比较切实可行的方式是以“内容”来培育“自由”,主要指的是学生能在学校中找到自我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进而在教师的引导鼓励下用心用情地投入学校生活,不断努力地自信地表现和发展自己。这也是为何学校要积极将民族文化引入校园的重要原因所在,民族文化内容结构上的多元丰富性与学校教育注重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是对应的。此外,作为个体的学生对象,在成长过程中深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其语言、价值、思维、观念等无不打上文化的烙印,学生个体进入学校之前已有了在先的“文化教育”,而对这一在先的“文化教育”生成机制的了解,无疑对学校如何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环境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有意义的。文化的主体是人,文化因人而创生发展。从文化创生的源头来看,不同环境条件使得人们所面临的生存发展问题或困境是有所差异的,不同地理、土壤、气候、水资源环境下人们的生存生活方式是有别的,这种不同往往会在人们的生产工具、饮食、服饰、社会组织、价值信仰等等方面体现出来,随着人们对既有文化经验的习得且长久地浸润其中,势必会形成认知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稳定之价值意识、思维态度和行为方式等。同时,文化发展还存在着一个交往的问题,不同文化在接触中会相互打量对方,从文化表象的直观不同,到文化结构内容的相互参照,再至确认文化的个性差异,在不断深入交往中形成良好的认同,将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区别开来,在相互交流中求同存异,在互学中共同发展。可以说,文化是多元有个性的,它又是在学习交流中发展的,其丰富多样态和动态创新发展体现出的是人性潜能的多面性或弹性,也即人性潜力在不同时空地域、环境资源刺激下在社会主体身上的积淀会有着不同的表现,它们是人类生命能力充满无限可能的折射,因而不同文化的相互交往互鉴可以说是对人性能力的一种审视,通过他者来认识自我,此乃是文化多元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人们通过文化交流学习而相互理解、宽容、尊重,在共识中彰显个性,在个性中实现创新。

总之,文化是人类基于自我生存的现实环境而创生的,同时文化发展是开放进取的,不同文化的共存、交往、互鉴能为人性潜能活力生长打下良好的土壤,让人们在交流中认识自我,在反思中达成共识,在实践中展现个性。为此,学校教育要积极引进、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在学生个性发展上的促进作用。学校教育对象是一个个具体的学生,他们每一个人都应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发展,这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如果说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接受学校教育,这体现了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性,那么确保每一个学生身心发展的健康和谐,此则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正义,同时也是学校诠释教育本质和规律的任务要求和艺术追求。然而,学校教育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是面向所有学生,统一性是其管理上所必要的,在班级授课制中教学进度、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运用对于全体同学是同步的,难免有些学生的学习表现与标准有着差距,于此学校教育如何应对,才能更好地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呢?虽然学校教育实践中有着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的“达标”监测和要求,但仅以此作为衡量教育成效特别是后进学生发展的尺度,则无疑在很多方面遮盖了个体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潜力和个性,因为统一的教育教学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基础。“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7〕。因此,学校教育引进民族文化资源和构建自由探索的学习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每一个学生都是文化的承载者及传承与创新者,学校除了传授现代自然科学及其技术知识和人类发展进程中积淀的具有普遍性的体现了真善美价值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之外,也要让学生学习了解中华民族多元多彩的文化内容,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综合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知识学习、活动参与中感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能够为学生自我兴趣和个性的发展提供资源平台,让其在自由探索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文化认同意识和实践自觉,在同心团结奋进中去汲取时代精神,以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去展开公共交往,在珍惜、感悟、希望中去施展自我的个性,以科学求真、道德向善、审美和谐的情理统一去进行创意求新。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要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有必要积极促成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发展之间的辩证融合关系,通过协调学校教育宗旨目的与民族文化存在方式、学校教育价值功能与民族文化演进发展、学校教育形式规范与民族文化内容结构共生关系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处理好“成人与事功”“实践与创新”“共识与个性”的统一,从而切实在发展自我的基础上推动文化的创新。

猜你喜欢
人性民族学校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学校推介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