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共广场适老性更新策略研究
——以内蒙古土默特右旗苗六营村为例

2021-11-29 07:52薛宇波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广场村庄调研

薛宇波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南昌 330013)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0%[1],数据表明我国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城乡人口的流动,农村老龄化水平也将越来越高。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了“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2]。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乡村建设应紧跟现实需求,将人口老龄化问题与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相结合,便于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使乡村户外公共空间能够更有效地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我国关于户外公共空间的适老性研究多集中在城市,对乡村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及乡村户外公共空间研究较少。今年来,乡村公共空间的适老化研究不断增多,但研究多聚焦于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对乡村室外公共空间的适老化研究较少,缺乏促进农村地区积极应对老龄化的策略。

1 调研概述

1.1 研究概况

本文以乡村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和使用需求为基础,对村庄的室外公共广场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次调研的地点选在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苗六营村属于自然村,村庄总面积为0.53km2,位于土默特右旗南部土默川平原。今年来,在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政策下,村庄经过建设后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村庄年轻人口外流,据统计,村庄户籍人员有2600人左右,目前村庄常住人口约为2000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约为800人,占总人口的40%左右,老龄化问题较为显著。

1.2 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访谈法为主、行为注记法为辅的研究方法,对村庄老年人使用乡村公共广场的情况进行调研。由于受乡村老年人文化程度的局限和视力影响,问卷访谈基本为口述的形式,通过询问问卷问题来了解老年人对目前村庄内公共广场的使用情况和使用后评价。行为注记法主要是通过记录不同时段、不同老年群体对乡村广场的使用情况和活动类型来分析其特点。问卷的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村庄老年人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主要调查内容有:老年人的年龄、性别、健康程度、居住情况、学历情况等;第二部分主要是对老年人使用村庄公共广场情况和使用后评价的调查。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3份,有效率为93%。

2 现状评价与问题分析

2.1 调查结果

村庄内共有两处公共广场,其中一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且设计规划不合理导致使用率低,另一处广场为村庄内面积最大、地理位置较好且使用率较高的中心广场。通过调研发现:(1)村庄内老年人群的基本情况:男女性别比例为1:1.2;文化程度普遍为小学及小学以下;老年人独居较少,多数是和配偶居住也有一些和子女共同生活;在健康方面绝大多数老年人伴随有不同程度的疾病。老年人的年龄越大,外出活动的距离越短,出行方式主要为步行或骑车。(2)村庄内的老年人在公共广场中发生的活动主要有:交往活动、娱乐活动、健身运动、生产活动四大类。其中交往行为中主要包括:聊天、购物、会客、社会活动等。娱乐活动主要包括:打牌下棋、听收音机等。健身运动主要有:做健身操、跳舞、散步等。生产生活行为主要有:手工活。其中交往活动和娱乐活动是主要活动形式,健身活动和生产活动较少发生。(3)老年人对村庄公共广场使用时段主要集中于9:00-11:00人数有10人左右,和15:00-17:00人数为20人左右,及晚饭过后19:00-20:00人数为10人左右,活动人数较少。每当广场上有热闹的活动时,老年人在广场的聚集数量会比平时多。

2.2 问题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乡村公共广场的整体使用率不高,且主要使用者为老年人,目前存在的问题有:(1)广场的规划布局不够完善,导致空间功能单一,缺乏适老性设计。(2)村庄内的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不断弱化导致行动力下降,且普遍存在情绪消极、自卑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动外出去广场的意愿性不强。(3)现有广场道路平整但缺乏路面排水防滑处理。广场夜间照明亮度不足,整体环境较为昏暗。座椅数量较少、位置摆放不合理。景观绿化功能和美观效果差,现有植物不能起到很好的遮荫透阳作用且植物的观赏性和趣味性较差。

3 更新策略

3.1 提升乡村广场空间的布局,完善无障碍等细节设计

首先,广场位置的选取应考虑到老年人的出行范围,缩短居住于不同区域的老年人的出行距离,提高村庄里老年人去广场活动的参与度。以不同类型的村民使用需求为出发点综合考虑,需改善广场的夜间照明,在满足健身、休憩等功能的基础上,提高广场的适老性。可根据乡村不同的老年使用群体对乡村公共广场空间进行升级改造,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适老区域,满足老年人对广场的特殊使用需求。例如,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按照行动能力来划分,村庄里的老年人群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身体机能较好,生活均可自理的老年人,在进行乡村公共广场空间的设计规划时,可为其设置可供健身的适老活动场地及设施。第二类老年人需要借助工具进行日常活动,例如轮椅等,根据其活动需求,在进行公共广场的设计时,需特别注意为其设计无障碍通道,应增设围栏扶手、防滑地砖等设计。针对性的为其设置一些可供部分肢体单独运动的空间和锻炼设施。例如,可为乘坐轮椅的老人提供可进行上肢运动的空间和设施[3]。第三类老年人不能单独外出活动,只能在陪护人员的帮助下借助工具进行户外活动。应针对这类老年人本身的生理特点和需求,为其设置相对安静、舒适、方便借助工具易达易停留的空间,同时也需设置可供介护老人观看他人活动或观景、聊天的场所。另外应在广场上设置可供不同年龄的人群进行公共活动的场地,能促使老年人之间、老年人和其他年龄层群体之间的有益互动和交流,缓解老年人内心孤独的情绪。

3.2 提升乡村广场景观营造的适老性

提升乡村广场景观的适老性,应考虑到以下几点。首先,在进行场地布局时,可为老年人设计一些有引导性的路线,吸引老年人主动参与,延长在自然景观中逗留的时间,增加在自然景观中进行康复疗养的时间,对其身心达到疗愈效果。其次,可根据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生理特点,多种植夏季遮荫、冬季透阳的植物,利用植物为老年人提供更舒适便利的休息和活动聚集空间。最后,由于老年人更偏爱色彩鲜艳的植物这一特点,在植物适老性方面,更应注重植物色彩搭配和植物本身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在植物种类上,应选取散发香气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植物品种。此外,应结合心理学学科,从老年人心里需求出发,应设置水景环境,水体能够安抚老年人情绪,可以有效缓解乡村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内心越来越孤独、寂寞的消极情绪,从而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作用[4]。

4 结语

由于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村地区户外公共空间的适老化问题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5]。本研究从实际案例出发,通过实地调研与行动注记法,总结了乡村老年人的活动特征以及村庄室外公共广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乡村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和使用需求,从广场的布局、无障碍等细节设计、景观营造方面提出了乡村公共广场的适老性设计策略,为今后其他类型的乡村公共空间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广场村庄调研
春天的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我的小村庄
在广场上玩
村庄,你好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村庄在哪里
广场上的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