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农科背景下的地方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11-29 07:52尚微微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农科农林个性化

才 燕,郑 瑶,尚微微

(吉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风景园林教研室 吉林,长春 130118)

1 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理论渊源

孔子“因材施教”,对不同弟子的“材”给予了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其弟子的自身特点进行启迪智慧。西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到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中都有关于教育会促进情感和认知同时发展,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环境变化、学习能力强的人。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智力的特点和优势,善于依据学生所具有不同的智力特征进行引导,特别是根据学生智力优势的结构,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1]。《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报告也明确指出,强调教育与大数据相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中国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融合[2]。

2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个性化发展研究

目前国内教育研究者逐渐认识到个性化发展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提出培养人才应注重“教育个性化”的主张,将人才培养模式聚焦于个性化趋势,认为个性的自由独立发展是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而工具化、模式化的人如同被条框束缚,很难成为创新性人才。因此,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应以“个性化教育”为重心,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格培养为核心。是具有多元差异性的。

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指以个性化教育为基本手段和途径,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根本目的的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模式。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应立足于高校个性化教育的发展。个性化教育的基本前提是尊重学生特点的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优势,通过差异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挖掘和开发学生独特的潜在优势。

人才素质标准内在决定了个性化教育的需求,需要突破高校长期流行的同质化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结果往往是严重的同质化和缺乏个性化。教育是个性特色优化的过程,同时个性化教育亦是激发学生能力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实行个性化教育时,应遵守有两个基本性前提:第一,着重挖掘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及个性化优势;二是为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和优化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

3 新农科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将有利于培养一批引领农林业创新发展的高层次、高水平农林人才。为了加快推进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满足产业融合发展新要求,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实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改革,需要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优化,通过以创新创业为成果的导向式评价,激发学生个性化人次培养的需要,培养一批新型农林类应用复合型人才。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农林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互联网助力农林教育,利用优质学习资源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这种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在优势,促进其优化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发展。

3.1 完善培养理念,聚焦新农科大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人才培养理念是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重要理论依据与方向指导,确立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理念能形成合理的培养目标,并对新农科相关专业设置模式、课程设置方式、教学制度体系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其他构成要素进行宏观的指导和调控,形成完善的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在大类招生背景下给予学生足够的个性化选择的机会和空间,也是一种努力探索与尝试。其次,在农林类专业培养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尝试和更改的机会。允许并引导学生转专业或跨专业学习,在弹性制度优势下,最大限度地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的条件与发展空间。

3.2 优化课程设置方式,着眼新农科大学生个性发展

增加开设各类新农科相关的选修课,并给与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可以培养学生在规划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自我发展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主动性,在自主学习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从而实现个性化发展。其次,要优化课程内容,大力提高涉农类通识课程的质量,提高专业课程的“含金”量,并进一步提高新农科实践类课程的深度和前沿性,注重先进农业学科研究思维和研究方法的启迪。

3.3 健全教学制度与组织体系,促进新农科大学生个性发展

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提高选修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开设多种多样的选修课,打破选修课的院系分割和限制,给予学生充分的选课自由是学分制发挥其优势的根本性前提。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导师制,继续健全科研制,完善访学制,续改革实习制。开设专业拓展课程,构建专业技能培训与评价平台。通过校园内课堂教学与工作室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接受专业综合的项目培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任务为驱动与导向,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锻炼技术能力,实现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同步培养[3]。

3.4 革新教学管理模式,鼓励大学生个性发展

个性化人才培养需要对传统的学期制进行相应的改革。改革的最终形式不需要完全否定和推翻现状,根据不同高校的情况灵活处理。但总的出发点是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的学习环境与发挥空间。

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先的管理思想。完善以学院为主体的教育管理体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提升对课程功能与地位的认识,结合自身课程的特色与定位,注意与课内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三全教育”和“协同教育”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优秀校园文化的基石。推动跨学科课程的发展趋势,增加通识课程的设置。强调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视野和思维能力,在课程结构中插入跨学科课程模块和跨学科选修的两种课程模式。

3.5 个性化的创新创业的成果导向式评价

开展以综合能力为目标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突出考核和测评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完善出多样化的学业方向指导和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在重视过程评价的基础上,减少对终结性考试评价分数的百分比,重视对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评价内容紧抓课程品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关键点,最大限度地达到科学性与准确性;评价主体学校、社会单位、学生、家庭等均参与其中,使评价更具普遍性和客观性;评价指标需要根据各个高校和专业人才进行定位培养,从而确定个性化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突出更多元的教学评价方法,结合创新创业实践,多元化成果为导向的评价方式的改革是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驱动力。

4 结语

农林类高校个性化教学的主要途径是“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动态地调整教学模式,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新农科相关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强化农业类基础知识,精细化个性化学习环境,加强农业综合生产实习和横向综合训练的教学方法,既能及时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从而在奠定学生知识性学力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创造性和专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农科农林个性化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