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园林博览苑观鸟研学课程设计

2021-11-29 07:52李婉婷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观鸟鸟类研学

李婉婷

(厦门园林博览苑 福建,厦门361021)

本文结合园博苑的鸟类生态资源,探究开发园博苑观鸟特色自然教育研学课程,发挥园博苑作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湿地生态宣传科普职能,引导广大青少年走出室内,到户外亲近自然,进而爱护自然,争做生态文明的守护者和践行者。

1 自然教育、观鸟的相关概述

何为自然教育?引用福建省林业局、福建省教育厅、中共福建省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等15个部门于2021年联合印制下发《关于加快推进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里表述“自然教育是指依托各类自然资源,引导公众亲近自然、认知自然、热爱和保护自然的教育活动”。何为观鸟活动?观鸟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利用望远镜等设备在不影响野生鸟类正常生活的前提下观察鸟类的一种科学性质户外活动,是人类亲近自然的一种有趣体验。

2 园博苑开展观鸟研学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2.1 政策支持

2016年,教育部联合十一部门下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实际,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的有机结合。2021年,福建省林业局联合十四部门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高水平推进全民自然教育、高标准建设示范基地、高素质培养人才队伍、高层次推进交流合作、高质量打造特色品牌等重点任务及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加强宣传推介等保障措施。

2.2 园博苑区位优势

园博苑位于集美文教区,辖区内有13所高校和科研机构,高校资源优势明显,区域人文底蕴深厚。集美区这几年也高度重视研学品牌打造,出台一系列促进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发展的扶持、奖励政策,提出打造全域式研学旅行,将集美建设成为“全世界最大营地”的研学泛营地。

2.3 园博苑鸟类资源丰富

厦门是亚热带的海湾城市,漫长的海岸线上具有广阔的滩涂、河口和湖泊等多种湿地生态系统,是鸟类南北和东西迁徙路线上重要的中途驿站,迁徙经过厦门的鸟类主要有鸻鹬类、鸥类、鹭类、鸭类等。园博苑同时拥有海洋生态系统与淡水生态系统,在这两个不同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区域有滩涂、河口、水塘、芦苇、岛屿等多种湿地环境,为各种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以及栖息繁育条件。据厦门市观鸟协会的统计,截至2018年,在园博苑所处的杏林湾鸟类计有14目42科107种,其中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7种。分布最多种群是鹭科鸟类、鸻鹬类,其中鸬鹚、家燕、白头鹎、麻雀等鸟类的统计数量最多。

3 基于园博苑资源特色的观鸟自然教育课程设计

3.1 基本思路

明确园博苑观鸟研学课程要紧贴校园教材并进行适当拓展,注重在观鸟活动过程中丰富学生对于鸟类的认知、拓宽自然教育视野,在活动中设置一定自然知识、动手实践和感知教育等方面的具体任务,通过听、观、触、演、感等不同模式进行教育,注重观鸟研学过程中的趣味性与体验性,面向群体为7至14岁青少年。

3.2 观鸟研学课程设置目标

3.2.1 亲近鸟类了解鸟类器官、生活习性,知晓观鸟注意事项及如何观鸟。

3.2.2 创意匠心在课程的执行中,激发学生数的创意思维和艺术想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3.2.3 协作沟通在项目团队任务共建中,培养同理心、协作沟通能力。

3.2.4 情感启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关注鸟类、热爱自然,从而对自然环境产生更强烈的关爱之心。

3.3 观鸟研学课程设计

3.3.1 认识园博苑园博苑是杏林湾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约3.31km2,其中陆地面积为1.77km,水域面积约1.54km。园博苑划定范围:南临杏前路,西临园博路,北临集美新城市民广场,东临厦门市水上运动中心,通过15座桥梁连接6个展园岛,另有两个生态小岛和一个紫水鸡生态保护小岛,是一座水体与园林相融的水上大观园。

3.3.2 认识鸟类主要外观鸟的嘴:鸟类的外观形态非常多样,不同种类的鸟类因为栖息环境的不同,演化出形态各异的嘴,不同的嘴也决定了它们取食的差异性,有些鸟类的嘴型适合抓虫子,有些适合吃肉,有些适合捕鱼,还有些适合吃植物。在讲授过程中,运用人类常用的工具来比拟小鸟的嘴,让孩子们很直观的了解到鸟类觅食的奥秘。如黄颊山雀的嘴像小镊子,嘴巴小而尖;苍鹭的嘴巴像是切生鱼片的长小刀,可以直接插起或者夹住滑溜溜的鱼虾;绿头鸭的嘴巴像筛子,可以帮助他们过滤水中的鱼虾、昆虫和种子。鸟的翅:鸟最让人艳羡的就是那一双可以翱翔天空的翅膀了。除了少数鸟类退化丧失了飞行能力,绝大多数都可以飞翔。这也让它们轻易地到达远方,从而让这个物种成为在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动物。鸟类之所以有如此骄人的“成就”,除了要归功于一双翅膀,更是归因于它们进化出了非常适合飞行的身体构造。结合鸟类器官图片,形象具体的解说鸟类能飞翔的奥秘:鸟类骨骼中空,身轻;内脏器官小,身体不沉重;胸部肌肉发达,翅膀扇动有力;翅膀流线型构造,可以得到最大上升浮力。

3.3.3 认识鸟的生态类群根据鸟类的生活环境和习性等特点,我们可以将鸟类分成游禽、涉禽、攀禽、陆禽、猛禽、鸣禽六大类。贴合厦门本地常见鸟类,选取不同禽类进行具体解说,采用授课、观看鸟类图片、记录篇、互动提问、分小组竞赛抢答等形式,提高学习的趣味性与主动性。

按鸟类的居留情况分为留鸟、候鸟(夏候鸟、冬候鸟和过境鸟)和旅鸟。列举不同的鸟类进行解说,选取观看鸟类集体迁徙的纪录片,让青少年直观了解鸟类壮观的迁徙之举。

3.3.4 认识鸟类与人类生活、文化鸟是自然生态系统循环中的重要一环,在经济、艺术、科学、文化、娱乐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鸟类与生态农业:鸟类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界绿色植物方面及古代报农时方面作用很大。列举灰喜鹊、伯劳、燕子等捕虫益鸟;杜鹃、鹧鸪等报农时的鸟类。

鸟类与生活:从鸟类驯化出来家禽,例如鸡鸭鹅,为人类提供了大量肉和蛋食物资源。从肯德基、麦当劳这些创造了独特饮食文化的世界性品牌里,可以看到在过去的40年里,鸡肉俨然已经成为餐饮的主要趋势。FAO(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19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无论是从产量还是用量来看,禽肉都连续四年超过猪肉稳居全球第一大类动物蛋白。

鸟类与艺术:鸟类美丽的外观、婉转嘹亮的鸣声,南来北往迁徙,引发文人墨客创作并吟颂与鸟有关的诗歌作品、传说故事,鸟类翱翔天空的姿态,更是成为人类独特精神和梦想的寄托。如民间传说《百鸟朝凤》、唐代王维所作《鸟鸣涧》、宋代欧阳修所作《画眉鸟》。

3.3.5 认识园博苑内的鸟在园博苑记录到的107种鸟类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7种(黑翅鸢、黑鸢、红隼、普通鵟、黄嘴白鹭、鹗、褐翅鸦鹃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的鸟类有2种(VC)(黄嘴白鹭、黑嘴鸥),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2003)附录II和附录Ⅲ的鸟类有普通鵟、黑翅鸢、红隼、牛背鹭、大白鹭、白鹭等6种。此外,尚有中国鸟类特有种(画眉)。这些珍稀濒危鸟类的记录,充分体现了园博苑生态系统的稀有性和重要性。

挑选园博苑常见或珍稀鸟类,配上具体图片及鸣叫声,从别名、体长、居留类型、特征描述、生态习性、分布等方面进行介绍,为后面的户外观鸟实践提供指导。

3.4 观鸟研学活动主题设置

授课与游览、动手实践相结合,将观鸟讲座、户外观鸟、艺术创作、成果交流纳入每场次的观鸟研学课程。

活动主题一:百鸟绘——自然艺术,讲授鸟类的迁徙,传授如何观鸟及了解鸟类羽毛艺术,授课结束带领到户外,运用双筒望远镜、单筒望远镜观察园博苑常见鸟类。配套动手实践课程为观鸟成果创作,将观察到的鸟类特征用图画或文字形式记录下来;运用鸟类羽毛进行美术创作。

活动主题二:鸟鸣涧——自然写作,讲授鸟类知识和生存环境及鸟类诗词赏析;运用双筒望远镜、单筒望远镜到户外观察园博苑常见鸟类,配套动手实践项目为观鸟过程写作或鸟类诗词创作。

活动主题三:鸟巢匠--自然建筑,讲授鸟巢的秘密,了解鸟类筑巢的原因和不同鸟巢的特点。到户外观察园博苑常见鸟类,并寻找鸟巢,配套动手实践课程为集体合力利用木头户外搭建鸟巢、对鸟巢模型外观进行美化装饰,打扮小鸟之家。

活动主题四:鸟天堂--自然乐曲,讲授鸟类鸣叫特征,分享不同鸟类鸣叫声音,赏析舞曲、民乐中涉及模仿鸟类声音的曲子;户外观鸟,倾听不同的鸟鸣叫声。配套实践项目演奏或倾听现场演奏的与大自然鸟鸣声音有关的曲目,进行音乐鉴赏交流。

3.5 课程开展保障

3.5.1 课程开展准备每场研学活动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每场配备一名主讲导师、两名引导观鸟工作人员、1名现场维持秩序人员,可联动集美高校,邀请高校志愿者参与观鸟研学实践志愿服务;设计制作研学手册,参与活动人员人手一本;配备提供双筒望远镜,人手一个,单筒望远镜固定点位提供;根据对应主题配备物料。

3.5.2 观鸟研学课程开课前音频讲解结合观鸟研学手册,主要讲解观鸟研学过程中安全注意事项、课程设置及安排、户外观鸟注意事项等,提出观鸟研学过程中要解答的关于鸟类的几个有趣问题,如鸟类的祖先?鸟为什么能飞翔?鸟类与农时的关系?鸟类飞行过程中为什么会拉便便?候鸟为什么要迁徙?

3.5.2 研学活动安全保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原则,制定园博苑观鸟研学活动安全保障方案,明确具体责任分工及应急处置机制;此外,在研学活动中,加强对青少年的研学实践安全教育,规范研学活动行为,提高青少年公共安全意识和能力,将每个活动环节抓细、抓实,防范安全事故发生。

3.5.3 建立观鸟研学课程评价考核体系成立研学质量反馈监督小组,通过满意度调查及活动过程评价监督,构建观鸟研学评估考核标准,开通大众建议反馈便捷渠道,采纳合理建议,及时改善、优化观鸟研学课程内容及实践主题,力争将园博苑观鸟研学主题实践活动打造成厦门市自然教育的典范课程。

4 结束语

观鸟研学课程融鸟类科普、观鸟活动及现场艺术创作、创意手工课等动手实践课程为一体,强化了“研与学”、“行与思”的教育深度体验环节,让观鸟活动可以真正达到“培心--爱护鸟类、爱护自然的生态环境意识”和“促行--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生态活动”的目的,让观鸟真正变成推动本地市民特别是青少年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猜你喜欢
观鸟鸟类研学
善于学习的鸟类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湿地观鸟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我的湿地鸟类朋友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鸟类
研学之旅
鸟类的叫声
春季观鸟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