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工回引的现实意义、问题及有效对策
——以四川省自贡市为例

2021-11-29 07:52黄亚丽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自贡市农民工农民

谢 平,黄亚丽,刘 飞

(1.四川轻化工大学 四川,自贡643000;2.自贡市委组织部 四川,自贡643000)

1 农民工产生的背景

农民工是指进入城镇务工或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常住地在城市但户籍却属于农村的劳动者,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农产业。农民工群体是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土壤下孕育出的中国所独有的特殊群体。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群体,继续保持着农民的身份,他们是放弃农业生产并转移到大中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是从事二三产业的新型劳动大军。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演绎进程来看,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的过程都伴随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这是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必经之路,也是我国农民工群体诞生的一大时代背景。

1.1 劳动力要素转移吸引农民进城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用费景汉——拉尼斯二元经济模型来描述:在市场的引导下,原来被禁锢的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要素,不断地从生产率较低的传统农业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现代工业部门,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在此背景下,农民的市场意识开始萌生并不断增强,要求参与社会分工的愿望也日趋强烈。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项目建设,对劳动力产生了迫切需求,也促进了农民工的产生。就自贡市而言,全市有90万农民工,每三个自贡人里就有一个是农民工,他们支撑起了全市劳动力大军的半壁江山[1]。

1.2 土地的征占流失迫使农民进城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由于城市建设需要,政府会大量征占、开发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尽管国家一再强调18亿亩的耕地红线不能动,可在城镇化的现实进程中,一些地方为了发展往往会凭借公权与市场的双重力量,分割、挤占和蚕食宝贵的农村土地资源。农村土地征占、开发的不合理、无节制等问题,导致农民可用来进行耕作以维持生计的土地越来越少,以至于农民的基本生存性收入无法增加。由于农民收入来源的单一性,加上子女就学、家庭医疗费用等负担,更加重了农民的生活压力,导致农民生活水平不断降低,农村居民不但没有分享到社会发展带来的红利,反而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一些失去了耕地的农民,连最基本的生存都得不到有力保障。因此,只能依靠种地来解决自身温饱问题的农民,为了维持生计、增加收入,不得不寻找另外的谋生渠道,进城务工便是大多数失地农民的第一选择。

1.3 利益分配不均导致农民进城

受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影响,城市与农村在资源分配上呈现出不均等现象,其主要表现是城市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资源占有数量以及资源质量都要明显高于农村,这种城乡间的资源分配不均等是造成农民进城的另一重要因素。由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所引发的城乡间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会加剧城乡间的发展不平衡,城市在占有较多资源的情况下会愈加繁荣,而农村则只能愈加萧条、凋敝,随着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离开农村进城务工也就不足为奇。为了避免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以及维持社会安定,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更多改革成果惠及广大农民。

2 自贡市农民工群体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推进,以及2020年脱贫攻坚战的顺利收官,绝对贫困已经全面消除,乡村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如何让昔日外流的农民工回到家乡创业就业,已经成为当下乡村振兴的热点,让走出去的“民工潮”转变为引回来的“创业潮”,能够推动实现乡村的人才振兴、产业振兴,还能助推共同富裕。而今外出务工人员从“离土不离乡”到“进城走他乡”再到“创业跨城乡”的历史嬗变正是农民工回引工作需要考虑的现实因素。

2.1 流动性发生变化

自贡市农民工外出务工,最初是以市外、省外输出为主,市外输出主要集中在成都、泸州等地,省外输出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等省份,直至2017年首次出现省内就业超过省外就业的拐点,农民工的流动性呈现出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的新特点。呈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2014年以后经济发展的内移,中东西部生产总值快速发展,东部生产总值虽然总量依然领先于中西部,但就经济增长速度而言,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总体高于东部地区[2]。经济的内移,西部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工就近就业以及省内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2020年,自贡市农民工转移就业92.42万人,其中省外就业41.07万人,占比44.4%;省内就业(含市内就业)51.35万人,占比55.6%。同时,农民工“二次返乡”7924人,回流效应不断显现。

2.2 价值追求发生变化

随着第一代农民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生力军,与祖辈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强的创新意识,以及在大城市闯出一片天地,去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意愿。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辈的农民工相比,所从事的工作也不局限于建筑工、清洁工等对知识、技术含量要求低的工作,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凭借自身的知识、技能的积累已经成长为现代产业工人。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在外积累了一定资本和管理经验的优秀农民工带着资金和技术,回到家乡开始创业,不仅缓解了农村产业转型升级难、招商引资难等问题,更为加快农村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019年自贡市全市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已达到2.78万人,实现产值22亿元,带动就业12.4万人。

2.3 情感诉求发生变化

随着农村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国家近些年在政策制定以及资金上向农村贫困地区不断倾斜,持续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正在逐步缓解。但大多数在城市务工的农民的现状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少农民工虽然长期在城里务工,但却并没有能力在城市中购房安家落户,一些农民家庭由于生活所迫,夫妻共同离开家乡进城务工,而留在农村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也成为他们心中的牵挂,农村的父母长辈留在农村无人照料,若把父母接到城市,年迈的父母对城市生活节奏的无从适应,也是一大问题。同时,留守儿童也让外出务工的农民始终放心不下,若让孩子留在家乡,担心孩子无人照顾以及孩子的教育问题,若把孩子接到城里,也会因为户籍原因,无法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这种种现实的无奈让农民工进退两难。在这种上有老下有小的特殊背景下,在外务工的农民会产生落叶归根的情怀。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特别是伴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美丽乡村建设等措施的推进,为农民工返乡提供了切入口,地方政府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还专门出台了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这加强了更多在外农民工回乡发展的信念。自贡市为了更好地回引农民工返乡以及返乡创业,先后出台了《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的意见》、《农民工回引培养方案》、《农民工工作“六大行动”》等政策文件,并适时开展“归雁工程”、“春潮行动”等,积极为返乡创业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更好地助力农民工回引及发展[3]。

3 农民工回引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是国家着眼于从整体上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重要方略。把优秀的农民工吸引回来、留在家乡,不仅从主观上满足了农民工回乡创业、落叶归根的乡土情怀,同时这些外出务工的农民在城市学习到的知识、技能以及结识的人脉,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财力支撑,对于加速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3.1 推动要素双向流动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与核心,推动产业振兴能够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新时代的农民工在农村长大,在城市打拼,具有熟悉城乡、联结城乡的先天优势。在城市打拼过的农民回流到家乡,能够为家乡发展提供新动力。返乡农民工带着在城市学习到的职业技能、管理知识、资金以及人脉等在家乡就业创业,不仅推动了工商资本与农村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还带动各类企业把优势产业和先进科学技术延伸到农村,把现代经营理念和新的产业业态引入到农村,为农村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和转型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为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搭建了新的桥梁和平台。

3.2 提升农村文明程度

新时代的农民工经过现代城市文明的深刻洗礼,文明观念强,胸襟眼界广,事业有成,许多人成为了引领乡风文明的新乡贤。自贡市沿滩区黄市镇红旗村村民蔡顺彬,过去在韩国、日本务工,收入不菲。为照顾家人,他选择回村创业,带领村民发展产业,推进乡风文明,被群众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该村也成功创建为四川省绿化示范村、四川省“四好村”。像蔡顺彬这样的新乡贤在农村越来越多。据统计,自贡市现有行政村705个,其中优秀农民工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的比例已达到60%,正是这些经历过城市文明洗礼的返乡农民工,为乡村文明乡风的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3.3 改善农民思想素质

任何一项系统工程的推进,人的因素都是决定性因素,乡村振兴也不例外。新时代的农民工普遍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并参加过系统性劳务和技能培训。以自贡市为例,仅2020年,就组织农民工开展劳务培训10860人、专项技能培训12706人。同时,返乡农民工经过外出打拼的历练和磨砺,思想认识、思路眼界和专业技能都得到了极大提升。这些人返乡创业,带着村民发展产业、美化乡村、加强自治,有效破解了农村发展“精神贫乏、人才缺乏”等问题,成为了推动乡村振兴的引领者。

4 自贡市农民工回引存在的现实问题

4.1 政府重视程度不足

自贡市农民工回引工作的压力机制还没有有效形成,部分乡镇和业务部门对优秀农民工回引工作重视程度不足,认为抓与不不抓一个样、抓多抓少一个样、抓好抓坏一个样;部分乡镇担心回引优秀农民工会影响现有村级班子的稳定,存在畏难情绪,对回引工作应付了事;还有部分村支书担心会被回引的能人所取代,存在抵触情绪,对回引工作敷衍塞责,对优秀人才“知而不报、备而不用”。农民工回引工作压力机制的欠缺,导致回引工作实施缓慢、效果欠缺。

4.2 政策宣传度不高

农民工大多在市场分析、组织经营、财务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较欠缺,对政策的掌握和研究不够深入,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强政策扶持和政策宣传。从现状来看,部分就业创业政策和服务保障措施仍停留在政策制定上,没有进行广泛有效的宣传,农民工对政策的知晓度不高,政策咨询渠道有限。以自贡市为例,虽然市政府2020年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的意见》,并配套了6个方面的子政策以促进农民工回引工作的开展,但由于宣传工作不深入,政策的红利没有得到有效释放。

4.3 措施力度还需加大

引导优秀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返乡“收入差”,但目前针对农民工反乡就业创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有效对策仍然过少,难以做到与农民工返乡意愿“同频共振”。例如,自贡市规定,农民工返乡创办企业,实际投资额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现代设施农业、现代畜牧业项目,享受“重大招商引资25条”等扶持政策[4]。但却与农民工创业的现实需求不符,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多以种植、养殖及配套产业为主,具有投入大、见效慢、周期长的特点,而返乡创业者“第一桶金”数量往往较少,投资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更是寥寥无几,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现行创业担保贷款“个贷”20万元、“小微企业贷”300万元的政策,难以满足他们发展壮大的需求,政策规定与现实创业需求的错位无法从根源上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面临的困境。

5 有效促进农民工回引的对策建议

5.1 建立农民工信息收集和数据管理系统

建设农民工相关信息数据的收集和管理系统,对有条件的农民工开展点对点信息推送、不定期慰问和访问等工作,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建立县乡主要领导帮扶支持返乡创业项目的机制,可先探索建立县乡主要领导联系中小微民营企业,采取“一对一”帮带的方式,在法制和政策框架下给予返乡创业人才最优厚的营商便利,降低创业成本。依托农民工服务机构、产业园区和重点企业,建立“农民工之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立驻外农民工党组织,把信息收集、沟通联络、关爱慰问、政策咨询等功能整合起来,使之成为发现、培养优秀乡村人才的重要平台,让农民工创业就业有桥梁、工作生活有关爱、急事难事有后盾。

5.2 建立乡村发展需求对接机制

紧紧围绕城乡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梯次布局返乡创业园区、产业小区、特色基地等,开辟农民工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孵化器、创业示范基地,引导返乡人才、资本和技术向园区聚集。建立乡村发展的双向需求对接机制,梳理、发布各乡镇和村组关于乡村振兴方面的发展项目、支持政策和各类人才供需信息,通过“两微一端”等高效的信息发布平台定期发布信息,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回乡发展的入口和机会。

5.3 建立优秀农民工进入体制内的“绿色通道”

针对返乡从事村级事务的优秀农民工身份边缘化、待遇不高等现实问题,逐步提高村干部的待遇,并解决“五险一金”,免除后顾之忧。同时,加大从优秀农民工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拔乡镇(街道)领导干部的力度,对表现优秀的,同等条件下优先招录为乡镇(街道)事业单位干部,积极推荐担任“两代表一委员”,让他们能看到上升的空间和平台,调动农民工返乡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自贡市农民工农民
自贡市沿滩区开展在建工程项目季度评比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自贡市:多措并举 力促根治欠薪
自贡市:率先实现欠薪问题线索动态清零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自贡市自流井区(高新区)严厉查处欠薪违法行为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