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博士生浅谈科技创新

2021-11-29 07:52蔡翠翠彭文川丁晓婷杨雪瑶李玉莲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农学博士生博士

蔡翠翠,彭文川,丁晓婷,万 鹏,杨雪瑶,李玉莲

(1.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 宁夏,固原 7560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陕西,杨凌 712100)

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各行各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能突破我们的“卡脖子”技术,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走好科技创新这步棋的人,必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科技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基础。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曾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1 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的棉纺织产业迅速发展为工业革命的“龙头”产业,棉纺织工业的巨大利润无疑为其工业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从而加快了其他制造业的成长和发展[2]。科学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促使英国在工业革命中迅速发展,为其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九世纪中后期,由于前期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及传播,与电力相关的发明不断涌现,美国利用电力技术相继发明了第一部电话、第一盏电灯,第一座水力发电站,并积极将电力技术应用于生产[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充分阐释了科学技术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习近平在考察中国科学院时,发表重要讲话:“我们要引进和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成果,更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科技界要共同努力,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勇于开拓新的方向,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4]。同时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经济刚刚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回升态势尚不稳固,迫切需要各国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造福人类是科技创新最强大的动力。

2 农学博士生

根据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8年)》,按照学科门类将研究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在读博士研究生统称为农学博士研究生,简称为农学博士生。

按照一级学科分类又可细化为作物学博士研究生、畜牧学博士研究生和林学博士研究生等9个类别。按照二级学科分类可进一步细化为作物遗传育种博士研究生、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博士研究生和土壤学博士研究生等27个类别。旨在根据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基础特征和实际生产需求更精准的定位农学博士生的社会责任和科学责任,更好的为农业服务[5],强化农业科技。

按培养目标不同可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博士研究生,按培养模式不同又可分为分段式和贯通式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而对知识学习有很强连续要求的基础学科、实践和试验周期长的农学来说,贯通式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最合适不过。不仅提高了课程衔接、科研、学位、层次的贯通性,增强了生源、学术交流的开放性,还强化了人才选择、培养环节、导师指导的科学性[6]。

3 农学博士生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

博士研究生作为我国的高素质人才,对于科技兴农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畜牧学博士研究生的我们,务必要坚定科技兴农战略实施中的使命。我们专业的畜牧领域人才,要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在畜牧的领域有更多热血和动力去奉献我们青春和激情。作为农业大国,畜牧业占我国很重要的比重。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国家肉牛岗位科学家雷初朝教授;国家生猪产业岗位科学家杨公社教授;国家绒毛羊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陈玉林教授等都是我国畜牧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在肉牛、生猪、肉羊领域具有国际领先水平。作为一名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更是对畜牧业和副产品品质的改善有着浓厚的兴趣,更愿意为都能吃上更富有营养,品质更好,同时价格更加低的动物副产品贡献自己的力量。

经历了非洲猪瘟之后,全国猪价飚升,一头猪能够赚到两千块以上,投入不变但是回报增加的状况刺激全国,导致了猪场大幅度建设,上述财团动辄举资数亿、几十亿兴建大型猪场。我国素有“粮猪安天下”的说法,同时国家层面、战略层面将养猪定位在粮食安全的高度,使我们重新意识到发展养猪、恢复养猪业是势在必行的使命。所以如何养猪、养好猪让我们必须冷静的回到现实中[5]。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猪生产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6]。《意见》以保障猪肉基本自给为目标,强化责任落实,加大政策扶持,加强科技支撑,推动构建生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布局合理、产销协调的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生猪产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7]。

农学博士生是衔接高校与社会、企业、农户的桥梁,通过在校期间承担导师的课题,参与基础研究和应用推广,借助企业和农户具体实施,解决亟需攻克的技术瓶颈,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加强农学博士生深入基层开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强化种养技术,加强理论技术的推广,立足各地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和产业基础,探索多种形式的农业标准化规模路径。重点改善养殖、种植、废弃物处理、疫病防控等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提升生物安全水平[8]。帮助中企业、农户提升发展水平,着力提升良种化水平,加快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大产销形势监测预警[9]。推广“公司+合作社+家庭牧场”和“公司+家庭牧场”等经营模式,通过统一生产、营销、技术共享、品牌共创等方式,健全利益联结机制。

4 农学博士生在科技创新中的使命

在农业科技领域,近些年科技创新势头发展迅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农业科技贡献率已从2012年的53.5%上升到2017年的57.5%[10]。农学博士生已在转基因抗虫棉、分子辅助育种、禽流感疫苗研制、畜禽种类的遗传育种、酵母染色体人工合成以及农业组学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国际顶级期刊《Nature》以长文形式报道了由我国主导完成的“300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11]。在农业领域及畜牧业的我们,更应树立为“三农”服务、振兴乡村的志向。我们没有办法选择生活的长度,却可以拓宽生活的维度,乡村基层的工作经历是学术研究乃至生活经历的养分,可以让一直处于象牙塔的我们看问题的视觉更加多元,在学术科研更加的包容,从而可以更好的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5 总结

总而言之,科技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更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核心动力,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更能提升产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展望中国科技创新,其强国建设正步入具有“转折点”意义的关键期,亟须以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为指导,从创新驱动迈向创新引领,从自主创新迈向基于自主的整合式创新。在全球化的经济时代,国家只有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才能处于世界产业分工链中的高端位置,才能不断激活国家经济的新产业,才能拥有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而引领社会的不断发展,才能不让“卡脖子”技术把我们难倒。我们农业产业的提升,直接影响了日常的生活,菜价肉价的浮动则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当科技助力,农民努力,社会各界出力时,畜牧产业就一定会焕发活力,广大的农学博士生就一定会更富魅力,畜牧业将成为有前景的产业。

猜你喜欢
农学博士生博士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制冷博士来帮忙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神奇博士感冒了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博士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