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制造业企业高质量自主创新的战略研究

2021-11-29 15:27马常伟
经营者 2021年10期
关键词:管理者高质量制造业

马常伟

(中国华录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辽宁 大连 116000)

一、引言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实体经济的支柱,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强市场活力、提高就业水平等具有关键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形成较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制造业企业不断升级,成为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的主导力量。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低端替代的外部环境压力(黄群慧和贺俊,2015),凸显了我国制造业企业需要进一步提升自主力和创新力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价值与优势,因此,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下,国有制造业企业如何克服自身劣势,结合资源优势,打造高质量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本文重点关注的议题。

二、国有制造业企业高质量自主创新面临的问题

(一)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根据代理理论,只要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就会出现代理问题,因为职业经理人(代理人)可能会利用内部信息谋取个人利益,牺牲投资者(委托人)的利益(陈仕华和卢昌崇,2014)。也就是说,管理者的个人利益和股东等委托人的利益之间存在冲突,管理者会出于对个人利益或短期报酬的考虑,采取能够迅速产生收益的策略,而股东则更倾向于长期战略。这种道德风险在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中更加严峻,因为国有企业原则上是全体人民共同拥有的,所以它们最终不属于任何明确的委托人,只是由国家和政府代为管理。人民和国家需要实现的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宏远目标,很难与管理者短期的职业生涯目标相一致。因此,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作为代理人,更有可能在任期内以牺牲长期利益为代价,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更倾向避免有风险的、创业性的活动,如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创新战略。

(二)缺少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

对国有企业管理者的任命,可能出于对综合因素的考虑,如政治原因、社会影响及个人作风等,而非简单地关注其管理能力和管理绩效(姚旭,2021)。一方面,由于缺少明确的创新激励机制,也无法像私营企业那样分享由创新带来的利益成果,即使是高素质的国有企业管理者,也可能缺乏追求创新的强烈动机,因为他们不能从成功的创新中获益。另一方面,虽然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支持创新活动,但创新性指标难以量化和创新成果转化周期较长等问题仍然制约着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因此,即使在建立了明确创新激励机制的企业中,管理者也有可能更倾向于追求创新的数量,而较少关注创新的质量。

(三)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首先,国有企业容易面临雇员冗余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的问题,缺乏能够有效将资源转化为创新效能的人力资本。国有企业承担着稳定就业等社会任务,往往拥有冗余的劳动力,增加了企业的管理费用和运行成本,因而无法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对优质创新人才的吸引力较低。另外,国有企业中严格的晋升制度和“论资排辈”的体制规范,也会对高质量创新人才产生“挤出效应”。其次,国有企业内部的组织设计往往基于传统的科层式模式,过长的金字塔链条造成了固化和集权的估值结构。这样的特征制约了国有企业在动态环境中的柔性和灵活性,使其无法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迭代以及业务范围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韩晶和朱兆一,2019)。同时,这种组织结构更容易导致组织产生惰性,使各部门在长期不变的职责范围内滋生路径依赖,缺少了优化组织和提升效率的动机与能力。

三、国有制造业企业提升高质量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举措

(一)强化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国有企业特殊的委托代理关系和社会属性,需要用特殊的内部结构进行治理。党组织作为拥有共同信仰的个体组成的整体,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积极参与现代国有企业的结构化治理,能够将广大人民的利益与管理者的利益相统一,从而减少国有企业中的委托代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特”就特在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党组织在国有企业中既能够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保障国家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落到实处,又能作为道德风险问题的有效约束,激励国企管理者履行党的使命,将推动企业高质量创新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张弛,2019)。

(二)加强创新激励

企业管理者更愿意在可量化和可观测的指标上付出努力和投入精力,而创新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使对这种战略行为的激励很难发挥作用。因此,国有制造业企业首先要对创新活动进行具体化分解,将整个过程拆解成不同的可以观测和计量的任务指标,对达到不同标准的行为和绩效进行差异化的奖励。当管理者投入创新中的努力可以被上级或主管部门观察到,并能够获得与其投入相匹配的收益时,其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满足自身利益实现高质量创新的战略目标。对于创新活动中无法及时量化和评价的内容,应设置特殊的激励措施,调动国企管理者和员工投入努力的积极性,如设置专项基金奖励或专项荣誉称号等,以此引导企业上下形成不断创新的长期目标和长效机制。

(三)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层次

高层次人才不仅是国企增强自主创新力、提升科技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更是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源泉。国有企业要在“三项制度”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一方面,对于具有创新力、掌握高尖端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应该设置特殊的薪酬体系和晋升通道。通过引入市场逻辑,改善国企员工的工作氛围,努力吸引和挽留优秀人才,为企业的高质量创新提供富有活力的造血资源。另一方面,国有制造业企业也要努力解决冗员负担,避免“劣币驱除良币”的挤出效应。国有企业管理者应在完善对员工的激励和监督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多阶段、多元化的培训体系,通过提升企业内部员工的业务能力、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增强企业内部员工的价值创造能力,从而优化国有制造业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提升高质量创新能力和水平。

(四)提升产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国有制造业企业往往具有更加丰富的外部资源,国有银行控制着大部分的贷款资本并将国有企业作为首要客户,可以以较低的成本为国有企业的创新提供大量的资金。国家所有权还为国有制造业企业提供了获得政府政策支持的机会。由于政府制定了鼓励企业和产业发展的政策,国有企业可以获得重要的基础设施资源,并享受政府发起的有关创新的政策激励。国有制造业企业应该立足于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其内部市场,为高质量创新提供有效的知识和资源共享平台。在企业内部优化配置研发资源和激励政策,利用子公司层面的专业化经营,实现整体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打造创新综合竞争力,降低创新活动的试错成本,发挥知识溢出的功能,提升创新活动的质量与效率。

四、结语

高质量创新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国有制造业企业是国家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力量。国有制造业企业要打造自主可控的高质量创新能力,必须立足自身特征,突破制约创新能力发展的桎梏,发挥外部资源与社会资本优势。虽然国有制造业企业在实施高质量创新战略的过程中,面临特殊的委托代理问题、缺少创新激励机制及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但可以通过强化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改善激励监督机制、吸引高技术人才以及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等途径,将劣势和不足转化为优势和动力,实现企业层面的创新驱动发展,有力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目标的实现,打造中国制造的核心创造力。

猜你喜欢
管理者高质量制造业
请别拿管理者的标准要求员工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窗口和镜子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