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刻画与塑造人物—戏曲《墙头记》剧中人物张木匠浅析

2021-11-29 15:11张文卷
魅力中国 2021年25期
关键词:银匠老二木匠

张文卷

(河南省陕州区蒲剧保护传承中心,河南 三门峡 472100)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者的歌舞产生的,逐渐形成了一种舞加唱的表演艺术。在戏曲舞台上,人物角色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活动,都是通过程式化地唱、念、做、打等形式的完美结合来完成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对戏曲艺术作品不再是停留在原来的欣赏模式上了,人们追求的是演员表现的尺度,需求的是演员表演的准确到位。要求的是作品的完整性和更高的艺术感染力。

《墙头记》是山东梆子剧团根据蒲松龄同名俚曲与淄博市五音剧团《二子争父》改编的一处讽刺喜剧。首演于1960 年,同年进京演出誉满京城。之后吕剧、枣梆、大弦子戏等剧种匀移植上演流传甚广。蒲剧《墙头记》是2016 年,我们河南省陕州区蒲剧保护传承中心移植过来的一出剧目。为了使该剧打造成为精品,当时,我们陕州区蒲剧保护传承中心请来了高水平的导演、音乐、舞美等主创人员,全力以赴移植加工提高,或是我运气好导演看中了我的形体和嗓音条件,决定由我饰演张木匠。

起初,虽说我内心压力很大,但又不想丢掉这难得的舞台实验机会。于是我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演好张木匠这个角色。首先,必须要读懂、读透张木匠这个人,通过反复研读剧本,使我对张木匠这个人物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这为我后来塑造人物形象,把握神态分寸,追求妥帖到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墙头记》是一出传统剧目,主题是劝人行孝。它讲述了善良忠厚的张木匠妻子早丧,他辛勤劳动含辛茹苦,历尽艰辛把两个儿子抚养成人。长子经商营利,次子粗通文墨。两个儿子的妻室各从娘家带来一份丰厚家产,儿子家庭生活富足。俗话说养儿防老,张木匠年老体衰,丧失了劳动能力,只能依靠儿子生活。按理说张木匠为两个儿子一生辛苦,如今年事已高,理应安享晚年,谁知儿子不孝,谁都不愿养活老人,后由好友王银匠定计诓子,才使老人衣食无忧。

张木匠,在戏曲艺术行当中属老生。他首次出场让观众看到的应该是一个手拄拐杖,白发苍苍,面黄肌瘦,目光呆痴,步履艰难,年迈体弱的一个老者。他给观众的印象是一个苦难的老人,让观众听到的第一个声音是凄凉的《老来难》唱段。按说两个儿子生活富足,老人应该不愁吃穿安享晚年。他难在何处?岂不知二子不孝,把老人当成累赘,巴不得早死,待老人不如猪狗。正因为儿子不孝,张木匠衣不御寒,食不果腹。天寒地冻,儿子是裘衣棉靴,酒足饭饱,老人却衣单履薄,度日艰难。回忆当初,张木匠视儿子为掌上明珠,百般疼爱,如今儿子把他当成了眼中钉,肉中刺。怎么能不叫老人寒心伤悲,他狠天不公,怨地不平,更恨儿子忘恩负义,不仁不孝,他悲痛万分,痛苦不已,为了生存也只好忍气吞声向儿子乞讨,苟活人世,老大媳妇送来一碗稀粥,老人饥不择食,急忙接过就吃,不想饭刚刚入口便觉一阵冰冷透彻牙根。霎时间,浑身发抖寒冷难当。当这时才知原来是碗冷粥!便说了一句“这饭菜凉,我吃不下啊”。话未落音,大媳妇怒气冲冲地伸手夺过饭碗倒在地上喂了狗。并说“狗吃了还能看家哩”!说完转身而去,此时张木匠如同晴天霹雳,真乃是冰冷的天,冰冷的饭,更有冰冷的人。他怒气冲天悲愤交加,心痛欲裂……天哪!这就是养儿的下场吗?他恍如梦境,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冷言、冷饭、冷冷的天就在眼前,怎不让他撕心裂肺,万箭穿胸。无奈之下,他想起了自己的那块养老地,需要从老大手中要回,明知自己无力耕作,但有了地总会有办法生活。老大当场拒绝并拿起小算盘与老人算起了细账,说老人这些年的养老费用已经超过了那两亩半养老地,地产已归儿子所有。听到此话张木匠悲痛欲绝,给老爹算账,你能算得起吗?把你们抚养成人需花费多少财力精力?这账有法算吗?不孝之子就不怕遭报应吗?怨恨诅咒已经无用,老人万念俱灰,说什么都是无用,只有悲伤、悔恨和懊丧。

老大奉养老人的日期已到,连早饭也不让老人吃就急忙把老人背起,匆匆送往老二家。在被大儿子背起的那一刹那,老人心头升起一丝温暖的感觉,但稍纵即逝,他心知肚明,今日是该老二管饭,连早饭老大也不愿让老爹吃,便急于把老人推出门去。在老大背上,他伤心难过掉下眼泪。行至老二门前,多次叫门不开,老大气恼,不顾父子情谊,更不顾老人的安危,把老人推上老二家的墙头。并说:要甩下来你就往院里甩,摔在墙外可没人管饭,说罢扬长而去。这句话犹如万把钢刀锥心刺胸,刹那间,老人头昏目眩几乎掉下墙来。自己一生含辛茹苦,二子俱已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如今自己伏在墙头胆战心惊。天寒地冻,老人腹饥体寒。老大已走,老二不理,原本想到老二家中能有碗饭吃,如今最后一点希望也已彻底破灭。他的心在滴血,他万念俱灰,精神恍惚,他也没有眼泪,没有怨恨,也不再悲伤,不再去想过往之事,昏昏沉沉伏在墙头,听天由命。好友王银匠路过此地,把张木匠救下问明情由并设计让儿子赡养老人。忠厚善良的张木匠,听说要欺骗儿子让他们养老,说什么也不愿意应允,宁肯自己冻饿而死,也不能哄骗孩子。父母之心真是可怜可悲,经王银匠再三劝说勉强答应,但心中忐忑不安,心怀愧疚。

王银匠的计谋起了作用,二子争先恐后地奉养老人,两个媳妇也一反常态争相孝敬公爹。当二子你拉我扯相互争养老人时,张木匠没有感到丝毫的欣慰,只觉得心痛欲裂,儿子争执不休没完没了,张木匠摇头苦笑了一下说道:二子孝心可见,还是按月轮换吧。此时他悲苦万分。之前,儿子看老人猪狗不如,如今把老人敬为贵宾,为了钱财,他们才如此行事。“二子争父献殷勤,不是敬我是敬财神"。张木匠心知肚明,此时他思绪万千,往事浮现。常言道:娇儿无孝子,棒头出孝郎。都怪自己对孩子太过于溺爱骄纵,才养出两只豺狼。这又能怪谁哪?从今以后也只能靠谎言度过残生了。当爹的愧对儿子啊!他几次想对儿子说明真相,但后果是连碗冷粥都喝不上。既然如此,还是不说破好,靠欺骗过日月,何时才能终结?在过后的日子里,儿子用各种方式追问银子的下落,每问一次,老人心中就会被捅上一刀,增加了一份愧疚,更增加了一重愤怒。“翻开二十四孝图",又有哪一位孝子会像他们二人以如此动机孝敬老人?“王祥卧冰求鲤”,“吴猛恣蚊饱血”,“杨香扼虎救父”,他们俱是为了父母不顾自身安危,这才是真正的孝敬老人,自己儿子孝敬的不是人,而是钱财。张木匠一生受穷,靠木工手艺生活,哪来的许多白银贮存?完全是为了能吃饱饭才编出来的谎言欺骗儿子。事到如今也顾不了许多了,如今吃得饱穿得暖,依靠的是两个不孝之子,活一天算一天吧。但是两个儿子再三追问银子下落,使老人左右为难,无言以对。“软弱无能一老汉,依靠谎言骗儿男,有心说了真情话,两个儿子必定把脸翻,有心不说实情话,骗到何时才算完?”

中秋节到,儿子备下丰盛的宴席和老人共度佳节,席中儿子殷勤劝酒,追问银子的下落。此时张木匠已有几分醉意,他心中豁然开朗,以往的愧疚之心一扫而空,有愧疚变成恼怒。“二子不孝如豺狼狠,逼我老来哄骗人”。正因为儿子不孝,才逼迫为父出此下策,我哪里来的银子啊!如有银子,前些年我还用向你们乞讨度日吗?我死后一钱银子你们也不会得到。活该如此吧!他抬起头来,看见自己遭难的那堵墙头,不由热泪盈眶痛苦万分。老友王银匠的身影浮现在眼前……儿子还不如朋友,是他使自己老有所养,丰衣足食,如若不然早就流落街头,冻饿而死。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悲苦和感激之情放声大哭。老人回头痛饮,酩酊大醉,头脑一片空白,朦胧中与世长辞。

通过对剧本的仔细研读,对于张木匠这个忠厚老实辛勤善良且有养儿不孝老无所依的人物性格,内心变化有了深刻的理解,这对塑造人物形象能起到关键作用。现代人扮演古人有着明显的时代距离,不论是社会环境,生活经历,性格特征,思维风貌以及言谈举止,包括气质的心态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演员从自我出发,寻找与自身角色相近的东西和情感。熟读剧本,注意细节,认真体验角色。以自我为基点,以塑造角色为目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仔细的分析研究,使肢体、声音及语调变换能自如流畅,只有这样才能缩短演员与角色的距离,达到合二为一,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猜你喜欢
银匠老二木匠
同行是冤家
借钱
木匠身影
银匠
郑老二
同行是冤家
老二为什么比老大精
银匠和铁匠
千家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