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研究
——以遵义市务川县三坑村板场组为例

2021-11-29 15:11何兴强
魅力中国 2021年25期
关键词:风貌村落遗址

何兴强

(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81)

一、引言

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产业兴旺”是其重要的抓手,而文化振兴将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住房条件的改善,传统村落已面临各种开发行为的渗透和冲击,历史上民风淳厚、偏安一隅的传统村落保护受到严峻挑战。为了有效保护遵义市务川县三坑村板场组丰富而珍贵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指导村落保护和建设,本论文针对板场组传统村落的资源价值、存在的问题和保护发展提出相关对策性建议或思路,以供研究和参考。

二、板场组传统村落现状分析与特征价值研究

(一)板场组传统村落基本概况

务川县三坑村板场组位于县城东北面,距县城15 公里,东接铜仁市德江县,南邻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龙潭村。在东汉年间(麻阳人)冶炼丹砂,而板场则作为第一个采砂点、一时商贾云集、形成一个小区,开始赶集(场),至此板场组在20 世纪70-80 年代开采汞矿、冶炼丹砂水银为主的工矿社区达到顶峰时期,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原有的冶炼技术和工矿企业逐步退出舞台。

(二)板场组传统村落现状分析与特征价值研究

1.现状分析

物质文化方面,板场组是一个典型的仡佬族村寨,村内保留了一部分传统建筑,但大部分已无人居住,当地村民避开原有宅基地另选地基新修砖混结构房屋。板场组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结构多为四列三间、长五间形制,为传统的悬山顶小青瓦木构建筑,其主要为木结构墙+小青瓦双坡屋顶为主。同时,村落内遗留下来能够反应丹砂文化的矿洞遗址、古场镇遗址、工务所、汞矿子弟学校和水银课税局等历史环境要素在不同时期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现大部分仅保存有遗址。非物质文化方面,板场组作为仡佬族村寨,较为完整地保存仡佬族民族风俗习惯的主要为唱花灯、仡佬族哭嫁、祭祀宝王等均得到了延续与传承。

2.特征与价值分析研究

(1)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特征

村落选址特点依据八卦内圆外方排布,三面青山环抱,村庄正坐落低洼处,北面为沟谷,与长沟村寨相连,建筑布局选址上大多依山布置,呈现出山中有寨,山寨相融的景象,充分展现了“山、林、田、寨”交融的景象。

(2)村落传统格局特征

板场古村落建筑依山、依路而建,顺应地形地貌发展。在村落内由多条2-3米宽的宅前路把各个小组串联起来,总体被道路分隔为三个组团。古村落周边皆为富含汞矿的矿山,历代村民主要靠朱砂水银开产业发展,朱砂开产业发达,历史文化繁盛,是形成村寨的重要原因。但受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提高,近几年修建了部分砖混结构为主的住宅,虽极大地改善了百姓的居住环境,但同时传统格局和建筑文化受到一定影响。

(3)传统建筑特征

板场古村落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结构多为传统的悬山顶小青瓦木构建筑。几十年前修建的子弟学校和宿舍楼办公建筑是其青砖墙+小青瓦双坡屋顶,当时的标语还保留在墙上。在建筑材料上,木材成为得天独厚的建筑材料,屋面多为小青瓦,居住形式上采用仡佬族合院式建筑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间正房(堂屋)是会客、祭祖等的重要公共空间,两侧厢房(次间)为日常起居空间。

(4)历史环境要素特征

板场古村落历史环境要素主要有七类,也是整个传统村落的核心价值所在:(1)土高炉冶汞遗址,始建于明清时期,开采汞矿练就水银而建的土高炉,通过土高炉高温800°烧制而成水银。(2)工务所遗址,始建于民国30 年,是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汞业管理处办公场所之一。(3)汞矿子弟学校,始建于20 世纪50 年代,当时汞矿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居住人口较多,特此修建了该学校。(4)板场水银课税局遗址,始建于60-70 年代,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朱砂采冶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时征收课税的主要办公场所。(5)古场镇遗址,始建于明清时期,当时该区域有赶场、集市的功能,现仅保留了部分墙体。(6)汞矿食堂、医院遗址,始建于20 世纪50 年代,现保留当时的建筑遗址,方格网的建筑地基遗迹,建筑开间和进深格局依稀可见。(7)矿洞遗址,该遗址分布于村落四周区域,现保存较好的有三处,均位于山腰和山林中,矿洞均为明清前由人工开凿而成。

3.传统村落保护对象的认定

根据上述板场组传统村落特征与价值研究分析,其保护对象主要有五类:(1)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要素。(2)村落传统格局要素,其主要构成要素包括传统村落、山体、田园等。(3)村落传统风貌与历史建筑要素。(4)历史环境要素,包括土高炉冶汞遗址、汞矿子弟学校、矿洞遗址、工务所遗址等。(5)唱花灯动、祭祀崇礼等非物质文化活动要素。

三、板场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研究

(一)传统村落保护区划

本论文将板场组保护层次分为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其中,核心保护范围将板场组村落传统格局与整体风貌保护相对完整、遗址相对集中、传统建筑成片的区域,面积为 3.23 公顷。建设控制地带作为该区域核心保护区与外界村落建设区的缓冲地带,面积为4.85 公顷。根据传统村落自然景观环境特征与视觉控制要求确定环境协调区,面积为15.58 公顷。

(二)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措施

1.村域传统资源保护

(1)保护周边植被良好的山体,对周边山体和矿洞进行整体保护,不得人为破坏植被,严禁开山、伐林等人为活动。(2)对保护范围内的矿洞遗址、课税局遗址和古桥古路等进行原址原貌保护,切忌外来人工行为的破坏,禁止在遗址范围内取土、取石等破坏环境的行为发生。(3)对于传统民居,合理的对其进行运用,使其在开发及以后的发展中发挥其价值。

2.格局保护与风貌控制

(1)保护村落传统范围与轮廓:避免无序蔓延、新建区应位于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之外,并有景观隔离或缓冲措施,避免对传统村落风貌的影响。(2)保护村落传统肌理与风貌:维持各街巷的分布、宽度、空间节点等不得改变,保护街巷的传统风貌。(3)保护巷道两侧界面的虚实关系,不得随意在原有实墙面上开凿门洞、窗洞,也不得随意堵塞原有门洞、窗洞。(4)维持公共空间的传统形态与功能:采用分散的、小规模的、多样化的开放空间形式。(5)在尊重历史风貌的前提下,进一步整理和恢复一般性街巷空间和公共服务空间。

3.建筑保护

根据现状情况,建筑保护和整治分为四类,分别为修缮类建筑、保留类建筑、整治改造类建筑和拆除类建筑,并进行相应保护。另外,需做好建筑高度控制及视廊保护,其中核心保护范围内建筑以保护修缮为主,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新建建筑层数不得超过 2 层,建筑檐口高度不超过 6 米,且不得遮挡四周建筑,不得破坏传统街巷格局、空间尺度,并应符合消防等相关规范要求。

4.历史环境要素保护

(1)修缮类历史环境要素,保证其原有外观风貌特征,对其进行不改变外观特征的加固和保护性复原活动,如工务所、汞矿子弟学校。(2)修复类历史环境要素,保证其原有外观风貌特征,特别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细部构件和装饰,对其进行复原,如医院遗址。(3)保留类历史环境要素,已无法修复或还原的遗址,可作为保留类历史环境要素,规划时需对其进行保护,如古场镇遗址、水银课税局遗址、矿洞遗址等。

四、结论

根据对板场组传统村落的现场调研,对板场组古村落的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地认识和分析,从而对保护资源的特征和价值进行研究和评估,分别指出各类保护资源的特征和核心价值所在,以及在现有环境下保护发展所面临的不利因素。根据其特征和价值研究认定保护的具体对象,进而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在此基础上从格局保护与风貌控制、历史环境要素保护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板场组传统村落的保护与规划的具体措施,以此达到对传统村落有效保护的目的,延续和传承该传统村落丹砂冶炼这一核心文化。

猜你喜欢
风貌村落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辽上京遗址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包裹的一切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千年遗址 追寻炎帝足迹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