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百年考察

2021-11-30 01:46王炳林
关键词:立场中国共产党群众

王炳林,刘 奎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5)

人民立场就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1]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在党史学习教育于全党全国蓬勃开展之时,回顾党与人民群众披荆斩棘、风雨同舟的峥嵘岁月,探讨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伟大实践和理论创新,对于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为了人民干革命,依靠人民夺取革命胜利

人民立场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集中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将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党的早期组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便以相当大的力量直接投身到工人中去,从事比较深入的群众工作”[2]24。知识分子出身的早期成员为了能够“接近群众”,把创办劳动补习学校作为“工作的入手方法”,抑或进入工厂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做工讲课。例如,北京党部、上海党部分别在长辛店、小沙渡开办劳动补习学校,俞秀松“改名换服”到厚生铁工厂边做工边授课[3]436-437。正如蔡和森所言:“吾党是一个什么产物呢?这个小孩为什么会产生的呢?这个青年的中国共产党就是十月革命与中国工人阶级发展的一个产物。”[4]11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从人民中间走出来的,这个党从创建开始就是一个与劳工群众相结合的组织。

人民立场说到底是阶级立场。政党是代表特定阶级利益的政治组织,阶级属性是政党的第一属性。中国共产党虽然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但是无产阶级必须团结和带领其他阶级共同奋斗以求得解放,才能最终实现自身的解放。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中国人民”的概念,以代指“中国全体被压迫的民众”,并在宣言中高声呼喊:中国的工人和农民“快聚集在共产党旗帜之下奋斗呀”,中国全体被压迫的民众“一齐来和集在中国共产党旗帜之下的工人和贫农共同奋斗呀”[5]134。可见,中国共产党的全部活动都是为着人民的利益和解放事业而服务的。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这也是其他政党未曾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斗争方法。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便将为中国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谋解放、谋幸福作为自己的政治责任,并把它确定为今后的行动纲领和奋斗目标,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努力奋斗。在成立初期,不仅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同时积极投入到领导组织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的革命斗争中去,提出要解放“受列强和军阀两重压迫的中国人”的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中国人民的强烈呼声。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的利益诉求,积极推进国共合作,一场广泛发动群众的国民大革命席卷全国。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将革命斗争的目光投向农村,也逐渐认识到,只有解决了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才能赢得广大农民对革命的支持,积蓄壮大革命力量,这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纵观历史,中国社会各阶级及其政治代表对于土地问题的态度和解决办法各不相同,或不坚决、不彻底,或重口头、轻行动,或根本就不可行,只有中国共产党坚决制定和执行了土地革命纲领,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为农民的利益而斗争。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使得广大农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农民“不还租,不还债,不完粮,不纳捐税,工人增加了工资,农民分得土地,好像解下一种枷锁,个个喜形于色”[6]88。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强调必须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的“切身利益而斗争”,“使他们相信共产党不但是工人阶级的利益的代表者,而且也是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的代表者,是全民族的代表者”[7]547。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适时改变不合时宜的政策,制定新的策略方针,强调党不仅“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不是从教条出发,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认识问题,坚守人民立场。

军队建设问题是体现人民立场、关乎革命成败的大问题。自古以来,军队都是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统治、镇压人民革命的工具。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人民军队建设,强调建设一支为人民利益服务的新型人民军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古田会议决议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要求红军必须服务于人民革命斗争,要肩负起做群众工作的任务。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都“完全是为着人民的解放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8]1004。在解放战争中,针对有些部队破坏群众纪律、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中国共产党加强整纪,强调“军队是穿军装的人民,绝不该忘本”,要“负起责任好好维持纪律,爱护群众利益”[9]。当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夜里攻入上海市区后,官兵全部露宿街头,当时移居上海的竺可桢在日记中写到:“26日。下午三点起微雨,子夜大雨……解放军在路站岗,秩序极佳,绝不见欺侮老百姓之事。在研究院门前亦有岗位,院中同人予以食物均不受。守门之站岗者倦则卧地,亦绝不扰人,纪律之佳,诚难得也”[10]1255-1256。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不是“恩赐”,而是依靠人民开展斗争。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就提出,要把自身建设成为一个能够实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大的群众党”,党的活动“必须是离不开群众的”[11]162。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工农群众组成运输队、宣传队、卫生队等支援北伐军,人民群众“只给国民革命军种种便利”,充分表现了“人民真正爱护革命军”的热情[12]175。依靠人民就要相信人民,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屋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13]115,因此,党员干部要在斗争中、在群众中做调查研究。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发动人民、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战路线。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断,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14]509-511,将人民的力量视为抗战能够取得胜利的最大底气。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新解放区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推进土地改革,同时发动群众,强调“减租必须是群众斗争的结果,不能是政府恩赐的”[15]1173,在前线依靠广大人民群众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淮海战役期间,“华东解放区数十万民工热烈支援淮海战役。成千成万的担架、大车、小车、担子和驮驴活跃于数百里的淮海前线。民工们情绪很高,在寒风冷水中日日夜夜地为解放军运送给养弹药和转运伤员”[16]。

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群众史观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党的群众路线孕育而生、不断发展、走向成熟。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列宁的建党学说组建起来的,在创建初期就提出了要为着中国人民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双重压迫下解放出来而战斗的目标,以及一切活动都必须深入群众的原则。在1929年9月《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群众路线”的概念第一次被明确地提出来。1934年1月,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阐明了党在革命中为了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的工作方法问题,党的群众路线由此初步形成。1943年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探讨了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详细阐释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内涵。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作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提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8]1094-1096,党的群众路线最终形成并臻于成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路线。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牢牢坚守人民立场,坚持群众路线,与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形成了血肉联系、鱼水深情。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而革命,善于依靠人民开展斗争,善于总结人民群众的斗争经验,向人民群众学习,所以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二、为了人民搞建设,依靠人民建设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执政地位与目标任务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守人民立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建设新中国,同时巩固和加强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

经济建设方面,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当时人民的最大利益。毛泽东强调:在以发展生产为重点的同时,必须兼顾改善人民生活,“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人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17]30。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环节,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及各项经济事业、为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而努力奋斗,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确立起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城镇,1956年“职工每人的消费额一七九点六元”,消费水平“比抗日战争前的1936年大约提高38%,比恢复时期的最后一年(1952年)大约提高19%”[18]。在农村,毛泽东强调:“我们对农民的政策不是苏联的那种政策,而是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17]30。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推进土地改革,让“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就获得了七亿亩土地”,同时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且通过兴修水利、推广良种、低利贷款等一系列措施援助农民。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农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同一时期,农民的消费水平比抗日战争前的1936年大约提高32.3%,比1952年大约提高12.5%”[18]。

为了以坚实的物质基础更好地发展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有步骤地解决国家工业化的问题。毛泽东强调:“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19]988-989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综合考量国内外形势,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集中资金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充分动员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人民生活也因此得到明显改善,社会保障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共产党发挥人民的主动性创造性,依靠人民巩固政权、建设国家。早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指出,在城市斗争中,我们“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民族资产阶级分子及其代表人物”[15]1427-1428。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同时,胜利完成繁重的社会改革和全面恢复国民经济等工作,就是因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军地民紧密配合的大规模剿匪斗争、群众性镇压反革命运动等,这种以群众性运动方式实施的各项任务,广泛发动人民群众,“这些胜利,我们是依靠了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才获得的”[20]185。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工人们发起了爱国主义生产竞赛,农民们加紧生产、节约粮食、缴纳公粮支援前线,工商界企业改善经营、积极纳税,群众性地订立爱国公约运动席卷全国。不分阶层、不管老幼、不论职业,全国各地各界人民群众纷纷写信、捐款、捐物,以慰劳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部队[21],这些都极大地支援了志愿军在前线的作战。在谈到抗美援朝战争的成功经验时,毛泽东说:“我们的经验是:依靠人民,再加上一个比较正确的领导”[22]1306。

相信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是革命事业成功的重要法宝。在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广泛的宣传和系统的组织,引导群众参与热火朝天的国家建设。“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描写的就是当时人民群众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毛泽东深情地讲道:“我们相信,只要依靠人民,世界上就没有攻不破的‘法宝’。”[20]404例如,向世界证实新中国面貌的十大建筑之一的人民大会堂,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完成,总共只用了一年零十五天,这是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的结果。确定选址后,一万零一百二十九户居民一月内需要搬迁。亲历者王琴老人回忆说:“故土难离,但为了人民大会堂,大家都没说二话。”在当时的人民大会堂建筑工地上,有二十多支青年突击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成千上万的工人,参加义务劳动的人数不下十万。一位外国记者写道:“当一万四千名工人施工时,北京市民自愿提供各种帮助,几万名市民利用周末、晚上或节假日参加义务劳动。”(1)叶倾城.我们怎样建造了人民大会堂[EB/OL].[2021-02-23].http:∥www.dili360.com/ch/article/p5350c3d8d939e62.htm.1963年4月,毛泽东在会见外宾时说:“如果说我们有些成绩,那是人民的”[23]21。

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必须巩固和加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同志发出警示:要预防糖衣炮弹的攻击,“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5]1438-1439。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整党运动、“三反”运动、整风运动等。这一系列运动采取群众运动方式,抓住刘青山、张子善等典型重大案件,在党内外宣传了群众观点,有效克服了不正之风的蔓延态势,使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巩固和加强。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在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建时一穷二白的面貌得到改变,人民生活也有了改善。但是,由于党内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党群关系上也遭受挫折。“有的同志只敢抓革命,不敢抓生产”,导致群众利益受到损害。“文化大革命”则是“名义上是直接依靠群众,实际上既脱离了党的组织,又脱离了广大群众”[24]81,教训是深刻的。

三、为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依靠人民成就伟业

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同时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坚守人民立场。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纠正坚守人民立场中“左”的错误,是基于对现实的警醒和对历史的反思。1978年9月,邓小平在视察东北时动情地讲道:“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25]128。此时的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坚守人民立场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要归结到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利益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来。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4]107。前两句讲的是价值取向,后两句说的是方式方法。1992年1月,邓小平从国家和政党生死存亡的高度强调了人民利益标准的重要性:“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26]370,他还把“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其中之一。

面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中国共产党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行列,“要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27]19。在中国共产党强调的“以人为本”中,“人”指的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本”是根本,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28]121-122。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利益的关切不只局限在经济物质领域,还进一步拓展到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等多个领域,注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共产党高度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开放。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取得的”[26]382。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与安徽凤阳小岗村十八户村民的“包干到户”,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施与广西罗城县和宜山县一些农村“村治安领导小组”“村管会”的设立,等等。邓小平中肯地说:“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26]4改革开放中涌现出的乡镇企业也是人民群众的创造,“乡镇企业是谁发明的,谁都没有提出过,我也没有提出过,突然一下子冒出来了,发展得很快,见效也快”[29]1350。时至今日,中国的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反映人民意愿、代表人民利益、体现人民智慧的好政策、好做法,都是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创造中提炼出来并加以创新实施的,是坚守人民立场的重要成果。“只有深刻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力,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的充分信赖和拥护,才能无往而不胜。”[30]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更加复杂的考验,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作条件的巨大改善,加之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不良思想的入侵,有些党员干部抵挡不住糖衣炮弹的攻击,出现了消极腐败、脱离群众等现象。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必须从严治党,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经过对政治风波的反思,党对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极端重要性有了进一步认识。邓小平指出:“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26]3141989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提出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密切党群关系,坚决反对腐败。江泽民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31]4421990年3月,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提出要从坚持群众路线、坚持深入基层等七个方面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整党整风运动发展为党内集中教育形式,成为中国共产党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等,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得到巩固和发展。

四、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复强调要时刻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32]。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立场的坚守。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回答,无论是“八个明确”,还是“十四个坚持”,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中国梦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形象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33]40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作出深刻阐述,生动表达了中国梦的实现根本上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价值旨归。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着力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34]87。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户籍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让更多人进入中等收入阶层;乡村教育建设、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让更多人享受更加公平的教育;司法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让人民群众更多感受到公平正义。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共产党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紧密团结、生死相依、共同抗疫,“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者”[35],最终取得了抗疫斗争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史上感天动地的宏伟篇章。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36]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十八洞村考察期间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一把“金钥匙”。如今,十八洞村通过旅游经济、合作养殖、产业扶贫等有力措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2月成功脱贫摘帽,成为我国脱贫攻坚历程中极具代表意义的地方。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安徽凤阳小岗村调研考察,与当地干部群众组织召开了农村改革座谈会,研究推进新时代农村改革。半年后,《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出台,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又迎来新变革。在脱贫攻坚这八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坚持看真贫,坚持了解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的实际情况”[37],问计于民、施策为民,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在2020年如期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这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坚守人民立场,从人民群众中间询计问道的生动体现。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由人民评判。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感受最为深切的莫过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加强和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斗争的深入推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民生也是民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38]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人民群众对于多年来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反映也越来越强烈。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勇气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大为改观,人民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大大提高。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从根本上讲,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因此,一切利用手中的权力作威作福、贪污腐化,搞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等行为的腐败分子,都是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立场背道而行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人民的期待,坚持刀刃向内进行自我革命,与腐败行为作斗争。十八大后的五年间,经党中央批准立案审查的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信访举报1 218.6万件(次),处置问题线索267.4万件,立案154.5万件,处分153.7万人,其中厅局级干部8 900余人,县处级干部6.3万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5.8万人[39]67。“不得罪腐败分子,就必然会辜负党、得罪人民。”[40]145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全面从严治党,维护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41]进入新时代,共同富裕在发展中被置于更为重要的地位。“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百万亿元大关,稳居世界第二,坚守人民立场、实现共同富裕有了更加坚实的物质保障。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形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42]。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到2035年实现“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43]。这充分彰显了党的初心使命,体现着党对人民立场的坚守。2020年,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如期完成、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解决,代表着党领导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当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36]2013年6月—2014年10月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克服党员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等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现象,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后,中国共产党又开展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这些集中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行动上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践行群众路线,坚守人民立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37],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极大改善;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强调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44],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在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中,“人民衷心拥护”被列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目标之一……这些都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守人民立场的最好例证,既是对党坚守人民立场优良传统的继承,更是新时代下的进一步发扬。

五、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经验与启示

中国共产党通过坚守人民立场,从诞生时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现在“走过百年光辉历程、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70多年、拥有9 1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45]。回望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光辉历程,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启迪。

(一)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相统一

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有机统一的。“正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支持,中国才能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35]

坚持党的领导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本保障。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利益不可能自发地实现,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有着强烈的斗争精神和进取精神。但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民主革命屡遭失败,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一个能够把中国人民真正团结组织起来的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直至中国共产党的出现,“中国改换了方向”。革命战争年代党进行民主革命是这个道理,如今推进社会革命亦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46]进入新时代,党和人民面临的任务与之前相比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面对的形势也更加复杂严峻。没有党的领导,人民的主体性就得不到有效保障,人民的首创精神也就得不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民族和人民的前途就只能被断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从人民群众中来的,党的根基在于人民,力量来自人民。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唯一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民族的利益。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凭借在人民群众中进行的艰苦细致的有效工作树立起崇高威信和领导核心地位。通过考察党的历史可以发现,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党的正确决策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智慧。正是因为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历经百年仍风华正茂。人民是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不竭源泉。没有人民的主体性和首创精神,中国共产党就丧失了执政的最大力量,党的领导更是无从谈起。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也离不开人民群众。党和人民的事业朝着胜利的方向行进必须依靠党的正确领导,毛泽东曾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13]3,因此,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改善党的领导,确保不领错路,而这离不开人民主体性的发挥。不仅如此,“党的领导不会没有错误,但是党和人民的亲密团结必定能够纠正这种错误”[24]113。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以集中性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党内教育的传统。在开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开门办活动,积极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主动让人民群众帮助自身改进不足、弥补缺漏。开展党内教育,是党推进自我革命、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进行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教育,克服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现象,坚守人民立场的重要途径。

(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坚守人民立场必须关注利益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一旦离开了‘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7]103曾经一段时期内,受“左”的错误影响,中国共产党对于利益问题认识不清,认为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是导致社会分化、阶级对立的根本原因,因此出现了忽视个体利益的倾向。邓小平指出:“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25]146历史和实践证明,坚守人民立场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这样才能为坚守人民立场提供物质保障,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共同富裕。

在坚守人民立场的利益问题上,还要处理好人民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坚持实现当前利益与保障长远利益相统一。中国共产党是富有远见的政党,既要认清当下,更要目及长远,这与当前党员干部坚守人民立场、兼顾人民眼前利益要求和长远利益要求是一致的。在十八大以来的脱贫攻坚战中,中国共产党强调脱贫攻坚、改善民生必须尽力而为,但同时要量力而行,要考虑到当地的实际能力,摒弃好高骛远、寅吃卯粮的思想与行为,体现的就是这个道理。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坚守人民立场、维护人民利益也离不开坚实的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始终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48]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特性,体现着党和国家对于人民利益的充分尊重和维护,是对人民立场最强有力的捍卫。新时代坚守人民立场,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为实现人民利益、坚守人民立场提供制度保障,不断地为人民造福。

(三)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人民立场实质上反映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史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在不断的实践和理论创新中坚守人民立场。

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秉持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不懈奋斗,逐渐确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作风,依靠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来,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当时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开展国家各项建设,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个最大的利益而奋斗。这其中虽有曲折,但正是因为党坚守人民立场才最终纠正了错误,作出了转移工作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化,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新时代坚守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必须着眼于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推进实践创新,更加全面、高质量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让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带领下和奋斗中成为现实。

在一百年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为基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加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中蕴含的为了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的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中国化表达,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运用和发展。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彰显出人民性的理论特质,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人民立场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指引。新时代坚守人民立场,必须以这一思想为指导,在理论上继续推动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回顾建党百年史,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具体内涵、方式方法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但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从未改变。总结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历程和基本经验,无疑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

猜你喜欢
立场中国共产党群众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多让群众咧嘴笑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扬善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