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推广应用的问题及对策研讨

2021-11-30 10:39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姜志永
河北农机 2021年6期
关键词:农艺农技秧苗

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 姜志永

农机农艺融合的本质是农业技术人员通过创新作物种植工艺的手段来提升作物种植效率,普及运用种植机械化手段。与水稻作物的人工种植方法相比,建立在农机农艺全面融合基础上的水稻种植模式更加节约水稻种植成本,降低了水稻人工栽培种植的实施过程难度。由此可以判断出,合理实施农机农艺融合的做法具有非常明显的水稻种植技术推广价值。

1 推广水稻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必要性

农机农艺融合的基本含义为结合现代生物技术与现代工程技术,对于农业生产领域的传统实践手段方法加以合理改造,进而实现农业优质高效生产、农业增收增产以及安全低耗的目标[1]。因此从根本上来讲,农机农艺融合的全面实施与推进过程应当遵循经济有效、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与促进发展的思路宗旨,对机械化的农艺技术应当促进全面研发。

现阶段的农机农艺融合生产模式已经被全面普及于各个农业生产领域,充分保证了现代生物技术能够贯穿于农业生产过程。水稻栽培种植的全过程不能缺少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支撑,农业技术人员目前必须要深刻认识农机农艺融合措施运用于水稻作物种植领域的必要性,结合水稻作物特性来进行农业生物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手段的合理选择[2]。

水稻种植农技推广过程的各个层面,技术手段如果要得到落实,在必须依靠健全的农技推广机制体系作为保障。目前,乡镇农业技术部门对于农技推广机制应当完整包含在农技推广体系范围,运用积极的农技推广手段与思路来创新农技推广的开展落实方式[3]。乡镇农业部门以及农技推广业务人员都要准确认识农技推广责任,建立农技推广领域的网络信息化业务开展平台。乡镇农技推广的整个业务开展与实施过程都要依靠农技推广物质资源作为保障,因此乡镇农业技术部门必须要结合农技推广的真实需求来完善农技推广资源支撑体系,运用农技推广业务资源保障的手段与方式来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完善农技推广的资源与资金支撑机制。当地政府有必要为农技推广机构提供更加充实的物质资源,确保乡镇农技推广人员有丰富的农技推广物质资源保障,鼓励乡镇地区建成更大规模的农技推广示范园区。

2 当前水稻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推广面临的难点

2.1 水稻秧苗提供能力受限

现阶段仍然存在很多水稻种植地区为有限的秧苗提供能力,由于欠缺提供水稻秧苗的经济实力,造成水稻种植过程受到农业资源局限,无法保证水稻育秧机械化工艺手段的全面推广普及。水稻秧苗作为农业生产基础资源而言,必须要保证秧苗供应的充足与及时,否则将会给水稻栽培种植工艺的创新与推广过程造成明显阻碍[4]。

2.2 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影响

水稻种植与生长状态将会受到种植区域土壤以及区域气候影响,以上各种自然因素都会直接决定水稻种植产能。某些种植技术人员针对水稻种植区没有实施科学与全面的土壤施肥以及田间灌溉措施,进而导致秧苗遭到持续干旱气候或者其他恶劣气候影响,阻碍了秧苗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

2.3 水稻育苗技术性较高

具有较高技术性的水稻育苗过程必须要得到全面的控制监管,确保育苗期的水稻作物可以获得充足的水源及土壤营养元素,对于水稻育苗实施过程中的潜在技术风险应当予以避免。然而实际上,水稻育苗的操作过程本身很繁琐,育苗技术人员必须要实时监控秧苗生长状态,确保准确实施育苗技术操作[5]。

技术人员对育苗操作过程如果没有符合技术性标准,则会导致秧苗缺乏营养元素的后果,不利于水稻育苗最佳技术成效的实现。除此以外,现阶段很多的水稻种植技术人员仍然没有认同水稻种植领域的机械化技术手段,因此造成水稻种植产量低下的后果,人工种植水稻的劳动成本也会因此而提高,不利于水稻机械化种植模式的推广。

2.4 土地流转的影响

农村土地流转会给水稻种植中的农机农艺全面融合过程带来较为明显的影响,因为经过流转后的土地承包种植人员很可能无法准确掌握水稻育秧过程,造成农机农艺融合的普及推广成效受到不良影响。土地流转过程由于缺少衔接性,进而导致水稻种植工艺手段差异,水稻秧苗无法适应突然改变的育秧工艺技术手段,并且呈现出秧苗发育不良的情况[6]。

3 水稻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推广应用的对策

3.1 抓住机遇,宣传农机插秧的技术

水稻种植技术人员目前针对农机插秧的机械化水稻种植措施应当积极予以接受,确保抓住最佳的农机插秧工艺手段引进机遇,运用农机插秧方式来辅助完成水稻栽培全过程,对于农机插秧技术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与节约。与人工开展水稻插秧操作的模式相比,依靠农机插秧作为辅助手段的水稻种植技术更加能达到农业种植资源优化分配的效果,合理节约水稻种植成本,减轻水稻种植人员的田间劳动量。

具体在播种水稻作物的环节中,水稻种植技术人员至少要保证长达3天的种子晾晒时长,将水稻种子浸泡于温度适宜的清水中,对种子表面部位的致病菌借助光照作用来进行灭菌处理。水稻种植品种的科学选择有助于水稻产量实现全面增长,因此对于有机水稻品种必须要进行合理确定。因此,水稻种植人员对于具备良好口感与抗逆性的水稻优质品种应当予以重点选择,确保水稻达到饱满的籽粒外观形状,符合水稻发芽率的基本标准。水稻育苗工作的基本目标就是促进水稻幼苗达到较高的成活率,通过全面实施水稻培育壮秧的举措来实现水稻产能增长的目标,在育苗环节中确保操作科学性。

3.2 政策支持,将农机、农艺相融合

全面融合农艺与农机的重要实践措施必须依靠政策扶持,相关部门目前针对融合水稻种植领域农艺与农机的关键技术手段应当提供更大力度的政策扶持,尤其应当运用倾斜扶持的方式来支持水稻种植户购置新农机。相关部门应当引导水稻种植户积极引进水稻插秧与水稻育苗全新工艺手段,辅助完成水稻种植的农业技术实践过程,让水稻种植户深刻体会到农艺与农机融合带来的良好种植经济效益。

此外,种植人员对稻田施肥总量应当实时进行监测,准确控制有机肥在稻田范围内的施加比例,禁止将过量的化肥施加于稻田土壤内部。对于即将进行插秧操作的稻田土壤而言,种植技术人员最好选择腐熟粪肥来调节稻田土壤肥力,通常可以选择禽畜粪便作为稻田肥料来源。水稻幼苗成活的关键影响因素就是田间灌溉水源,水稻种植人员应当供给充足的稻田灌溉水源,运用清洁与充沛的水源来浇灌稻田。如果需要提取深井水源来完成稻田的全面灌溉操作,那么对于即将灌入稻田的清洁水源应当予以必要的升温处理,防止秧苗根部存在冻害的风险。田间水肥管理构成了种植水稻最为关键的实施环节,种植技术人员针对田间水肥管理必须要重视。

3.3 示范基地,培训农机应用技术

农机应用技术得到水稻种植户信赖与接受的关键前提就是增强水稻种植技能培训力度,通过设置水稻种植示范基地的做法来引导水稻种植户认同农机农艺融合,向水稻种植户全面展示农机农艺融合手段对水稻种植产能增长的显著影响。农业技术部门应当投入资源用于建成种植示范基地,增强培训水稻种植户的各项实践举措力度,健全农机应用培训的基础设施与资源保障体系。

例如,种植技术人员对于水稻培育壮苗的高产栽培手段应当予以正确的利用,并且针对水稻定植密度也要予以合理的规划,依靠均衡施肥手段来促进水稻品种抗病性能的提升与增强。水稻在感染水稻虫害以及水稻病害的情况下,水稻植株的发育生长速度就会明显减缓,因此不利于水稻种植良好综合效益得到实现。水稻作物比较容易遭到蚜虫、有害瓢虫以及其他的田间害虫侵蚀,因此种植技术人员必须要将杀虫灯以及化学杀虫剂适当布置于水稻生长区域,进而达到有效清除水稻害虫的目标。同时,种植技术人员针对稻瘟病以及水稻纹枯病等常见水稻作物病害必须要重点实施防控,结合水稻病害的常见诱发因素以及病害表现形式来进行水稻病害防控手段的合理选择。

3.4 农业扶持,实现综合机械化插秧

对于生育期为155~172天的北方水稻作物在全面实施推广农机农艺融合举措的前提下,重点运用综合机械化的水稻插秧辅助技术手段。农业技术人员运用硬秧盘来实施冷棚育秧工作,育秧基质主要为28厘米×58厘米×2.5厘米的软秧盘尺寸,确保限定为30厘米的水稻种植行距以及18厘米左右的水稻株距。

综合机械化的水稻插秧种植技术手段在当前时期如果要获得成功推广,不能缺少农业扶持措施。具体在实践中,农业技术部门针对综合机械化的水稻插秧工艺推广过程需要给予更多资金与资源扶持,依靠政策倾斜扶持的举措来确保水稻插秧种植实效性。农业技术部门有必要鼓励水稻种植户引进综合机械化手段,促进水稻插秧环节的农业生产资源得到节约,合理规划与利用水稻插秧机械化技术资源。

4 结语

水稻农机农艺融合模式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因此值得被全面普及于种植水稻作物的重要农业实践领域。在目前的情况下,农机农艺融合的水稻种植技术措施已经贯穿于水稻种植的各个环节阶段,充分展现了农机农艺融合模式服务于水稻种植产能提升的良好促进效果。具体在实践中,农业技术人员应当深刻认识水稻种植技术创新的价值作用,积极运用农机农艺融合来节约水稻种植的宝贵农业技术资源,创造更好的水稻种植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农艺农技秧苗
6个引进油棕品种农艺性状评价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新形势下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思考
茶桑种质资源筛选与农艺性状调查初报
农机需要农艺“标准”,农艺需要农机“灵活”——2021国际农机展不容错过的果蔬茶机械化论坛
基层农艺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强化途径分析
农民
26亿中央财政支持农技推广
插秧
舍不得